试论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

时间:2022-09-10 03:06:35

试论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

【摘 要】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本文主要从学校德育说起,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在手段、方式方法上出现偏重的“说教”、“灌输”现象,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同时学生德育教育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相脱节,本文试图从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角度探讨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德育,进而对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中学德育;现状;启示

一、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出发把我我国德育发展的境况

(一)关于德育

德育,学术界中有不同定义,主要有《教师手册》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德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有人说:“身体不好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道德不好是危险品。”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少的的重要内容,我国道德教育取得不小成绩,在中学阶段,我们开设了诸多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但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德育课主要以汲取知识为主,实际效果不明显。同时,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德育方法上的不当以及德育没有达到学生真正的内化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实践。

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到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东、西方思想文化思潮的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

第二,现行的德育教育与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生活各方面变化巨大。

第三,说起来“德育首位”,实际操作是“德育无位”。追其根源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制度与社会评价偏重于学生分数和升学率,而且这种现象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还将继续存在,学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

第四,学校的德育手段、方式方法偏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第五,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是成为教育者(现身说法),这就是道德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第六,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孩子赖于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

第七,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中学德育目标在确定上,存在着理想化倾向,这就是无意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的探讨为我国德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出路

(一)关于社会化

社会化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使个体得到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实现个体更好的社会化,就要以社会现行的规范和期望去引导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也要保证个体的个性化有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让个体得更好社会化的同时个性化也得到发展,使社会化和个性化在个体身上得到统一,使人更够全面发展。

(二)关于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的心理的构成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其在中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对于中学生素质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发展的有益启示

首先,应重视社会角色引导机制在加强中学生德育方面的作用,变“德育无位”为“德育首位”。

其次,社会比较机制在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的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过程。可以看出同辈群体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学德育要注意青少年的群体引导,很多时候,在同辈群体之间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如“从众心理"就很好的说明,在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标准时,更容易做出符合大众特别是同辈群体的价值取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重视群体性教育,群体性的引导。引导中学生扩大社会比较范围、深化比较内容,这样在德育的路上,可以更好促进学生社会化。而中学生的自信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比较的性质,因此在中学德育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的社会比较。

再次,用社会学习机制引导中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以鼓励为主,

最后,不可忽视亚社会认同对于中学生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冲突,达到大社会与亚社会认同的有机融合。

亚社会是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而言,在这里一般指自己居住的社区、学校、工作单位等机构,而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一致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冲突的根源,因此在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把学生自身的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引导中学生的亚社会环境与大社会环境的良性接触与融合。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学德育德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加强素质教育,但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学德育一定能走出困境,取得更好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1]张武.中学德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二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许望斌.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中学生德育教育[J].科学教育家,2007(11).

[4]赵冬.学校德育主体性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

上一篇:浅谈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的绘画 下一篇: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动词doubt和suspect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