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心音构建的五度和弦

时间:2022-10-22 01:02:53

【摘 要】在巴托克《小宇宙》的153首钢琴练习曲中,作者除了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材料外,也运用了大量的显示出20世纪和弦结构新观念的和弦形态。本文以部分作品中呈现出的以中心音为中心轴,而创建的一系列具有规律与特色的和声材料为切入点,主要从和弦结构进行探究,对其创作手法进行细致地分析与归纳,总结出作者在对此类和弦的构建的一般规律,力图揭示他在音乐素材运用方面的一些独特风格。

【关键词】巴托克;小宇宙;和弦结构;和弦的构建;一般规律

在巴托克《小宇宙》中,有些作品的和弦材料呈现出以中心音(大多表现为调式主音)为中心轴,向上或向下纯五度音形成一个固定框架,然后在框架内自由的填入一个内声部的和弦结构。我们将这类和弦称之为以中心音构建的五度和弦。为了便于讨论,根据中心音数量出发,大致分为两大类进行探析:一类是以单个中心音为出发点,向上或向下方纯五度构建和弦;另一类是以多个中心音为出发点,向上或向下方纯五度构建和弦。

一、以单个中心音构建的五度和弦

以单个中心音构建的和弦即指以某一音为中心音而构建的一系列有规律地和弦。这类和弦的划分法又可细分为两种,即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和以中心音向下构建的和弦。

(一)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五度和弦

这类和弦的结构表现为以中心音为出发点(中心音层),向上纯五度构建一个固定的框架(框架层),最后在纯五度框架内自由地加入一个和弦音(可动层)。其中,这些可动层声部可以是调内自然音,也可为变化音。下面我们以G大调的主音(G音)为中心音向上构建五度和弦为例。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只列出可动层为自然音的情况。因此,从而形成三种基本和弦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另外,组成和弦的音层(中心音层、框架层、可动层)可换位,即每一音层都可作为和弦的低音层、中音层或高音层(类似三度叠置和弦的转位),从而三种基本和弦结构又扩展为九种和弦结构。为了便于讨论,现将以中心音层所处音层位置,分别归为三类。即I类(中心音层为低音层)、II类(中心音层为中音层)、III类(中心音为高音层)。如图2所示:

I类 II类 III类

图2

这种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是整个以中心音构建五度和弦类和弦在作品中被运用得最多的形式。下面我们将结合巴托克《小宇宙》中一些乐曲的片断来进一步讨论作品中对此类和弦的运用。

例1,这个谱例片断取自《小宇宙》第95首(《狐狸之歌》)的第1—4小节,曲子为D伊奥利亚调式。纵向来看,分为两个层次,上方为旋律层,下方为和弦层;为了便于更清晰地分析作品片断中和弦运用的情况,我们将谱例中涉及的此类和弦(谱例中方框标记处)罗列在谱例末尾。很显然,下方的和弦层采用的是四个典型的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和弦结构呈现出以调式主音(D音)为中心音,向上建立一个纯五度音(D—A)框架,然后在框架内自由地填入一个音级(G、F、E、升E)。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过,可动层内的音级既可以是自然音级,也可以是变化音级(如谱中用“O”标记的音)。另外,这四个和弦的中心音都处在低音层,因此这些和弦都采用的是I类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形式。

例1 OP.95

例2,这是巴托克《小宇宙》第146首(《固定音型》的片断。谱例2(a)为作品的第108—110小节,同样,纵向来看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上方为旋律层,下方为和弦层。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谱例中涉及的此类和弦用方框标记出来,并将其换位之前的形式罗列在谱例末尾处。一目了然,这四个和弦采用的是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和弦结构呈现出以E音为中心音,向上建立一个纯五度(E—B)框架,然后在框架内自由地填入一个音级(升E、升F、升G、G)。此外,这四个和弦在作品运用中其中心音都处在中音层,因此这些和弦都采用的是II类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形式。我们再来看这首作品的第113—115小节(例2 b)的和声材料;纵观这个乐曲片断,上下分为两个层次:上方为旋律层,下方为和弦层。非常清晰,下方用方框标记出来的这五个和弦也属于典型地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和弦结构呈现出以C音为中心音,向上与纯五度音形成一个固定框架(C—G),然后在框架内自由地填入一个音级(D、降E、E、F、升F)。并且这四个和弦在作品运用中其中心音都处在低音层,因此这些和弦都采用的是I类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形式。

例2 OP.146

(a) (b)

例3,这个谱例片断来自《小宇宙》第151首的第27—28小节,曲子为C伊奥利亚调式。纵观这个乐曲片断,上下分为两个层次:上方为旋律层,下方为和弦层。很显然,下方用方框标记出来的和弦层采用的是典型地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和弦结构呈现出以C音为中心音,向上建立一个纯五度(C—G)固定不变地框架,然后在框架内自由地填入一个音级(D、降E、E)。另外,这三个和弦在作品运用中其中心音层都处在低音层,因此这些和弦都采用的是I类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形式。

例3 OP.151

例4,这是巴托克《小宇宙》第152首的片断,这首乐曲为C伊奥利亚调式。谱例4(a)为作品的第13—14小节;纵向来看,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上方为和弦层,下方为旋律层。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谱例中涉及的此类和弦用方框标记出来(后一方框内的和弦实则为前一方框内和弦的完全重复),并将涉及的和弦整理在谱例末尾处。经过观察分析可得出,这三个和弦也属于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和弦结构呈现出以C音为中心音,向上建立一个纯五度(C—G)框架,然后在框架内自由地填入一个音级(D、E、F)。另外,这三个和弦在作品运用中其中心音层都处在低音层,因此这些和弦都采用的是I类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形式。我们再来看例4(b),这个谱例为作品的第35—36小节;纵观这个乐曲片断,也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上方为和弦层,下方为旋律层。并将涉及到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类和弦用方框标记出来;显然,后一方框内的和弦实则为前一方框内和弦的高八度模进。经过观察分析很容易得出,方框内的和弦层采用的是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具体的和弦结构呈现出:以A音为中心音,向上建立一个纯五度(A—E)框架,然后在框架内自由地填入一个音级(升C、D、B、升C)。另外,这些和弦在作品运用中其中心音层都处在低音层,因此这些和弦也都采用的是I类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形式。

例4 OP.152

(a) (b)

(二)以中心音向下构建的和弦

这类和弦的结构特点呈现为以中心音出发,向下纯五度建立一个固定的框架(框架层),最后在纯五度框架内自由地加入一个和弦音(可动层)。同样,这些加入的和弦音可以是调内自然音,也可为变化音。接下来我们仍以G大调的主音(G音)为中心音为例,而向下构建五度和弦。如果可动层为自然音时,从而生成三种基本和弦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另外,组成和弦的音层(中心音层、框架层、可动层)亦可换位,即三种基本和弦结构又扩展为九种和弦结构。基于方便讨论,仍将以中心音层所处音层位置,分别归为三类。即I类(中心音层为高音层)、II类(中心音层为中音层)、III类(中心音为低音层)。如图4所示:

I类 II类 III类

图4

下面我们将结合巴托克《小宇宙》中一些乐曲的片断来进一步讨论作品中对此类和弦的运用。

例5,这个谱例片断取自《小宇宙》第151首的第13—16小节,曲子为C伊奥利亚调式。纵向来看,分为两个层次,上方为和弦层,下方为旋律层;为了便于更清晰地分析作品片断中和弦运用的情况,我们将谱例中涉及的此类和弦用方框标记出来。很显然,方框内的和弦层采用的是以中心音向下构建的和弦:和弦结构呈现出以升D音为中心音,向下构建一个纯五度(升D—升G)框架,然后在框架内自由地填入一个音级升C。此外,方框内第一个和弦的中心音处在高音层,因此属于I类以中心音向下构建的和弦;方框内第二个和弦的中心音处在中音层,采用的是II类以中心音向下构建的和弦形式。

例5 OP.151

(三)以中心音向上、向下构建的五度和弦的综合运用

在巴托克《小宇宙》一部分作品中,纵向分为两个和弦层次,即双重和弦层组成。更有趣的是,这些和弦材料呈现出以一个中心音为中心轴,向上、向下纯五度音形成一个固定框架,然后各自在框架内自由的填入一个内声部的规律。即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与以中心音向下构建的和弦的综合运用。

例6,这个谱例片断取自《小宇宙》第122首(《连接的和反向的和弦》)的片断。谱例6(a)第1—5小节。纵观这个乐曲片断,上下分为两个层次,为双重和弦层组成。上方和弦层呈现出:以G音为中心音,向上纯五度形成一个固定框架(G—D),然后在框架内自由地填入一个和弦音(A—B—C);并且,这些和弦的中心音层都处在低音层,因此,它们都属于I类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再来观察下方和弦层:以G音为中心音,向下纯五度构成一个固定框架(G—C),然后在框架内自由地填入一个和弦音(F—E—D);另外,这些和弦的中心音层都处在高音层,因此,它们都属于I类以中心音向下构建的和弦。我们再来看谱例(b),这个片断取自作品的第13—17小节。纵向来看,这个片断同样也是采用的双重和弦层写成。将所涉及的和弦整理到谱例(b)结尾处,一目了然,这个片断实则为谱例(a)中和弦的换位。上方和弦层和弦的的中心音层都处在中音层,因此,它们属II类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同样,下方和弦层和弦的中心音层也处在中音层,所以这些和弦属于II类以中心音向下构建的和弦。最后,我们来观察谱例(c),这个片断来自乐曲的第18—22小节。纵观这个作品片断,毫无疑问这个片断也采用的是双重和弦层写成。我们也同样将片断中所涉及的和弦整理到谱例(c)的末尾处,很显然,这个片断实际上也是谱例(a)中和弦的换位。上方和弦层和弦的的中心音层都处在高音层,因此,它们属III类以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同样,下方和弦层和弦的中心音层处在低音层,所以这些和弦属于III类以中心音向下构建的和弦。

二、以多个中心音构建的五度和弦

这类和弦在作品中多呈现为以相邻二度的双重中心音为出发点,同时向上或向下纯五度音形成一个固定框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音响混沌不清,一般情况下,将可动层省略。这就使得此类和弦结构极其类似于相隔纯五度的二度叠加,但结合作品来分析,它们又有着自己独特地意义。如果说它们属于相隔纯五度的二度叠加,那么这类和弦的出发点应该是最下面那一组二度音组(类似三度叠置和弦中的根音),而在这种以双重中心音为出发点构建的和弦中,它是由一个中心轴向上、下纯五度构成的和弦。下面我们以C大调中G音与A音为中心音为例,向上和向下构建和弦。如图5所示:

同样,这类以双重中心音构建的和弦也可以如单个中心音构建的和弦一样换位。即每一音层都可作为和弦的低音层或高音层;签于方便讨论,我们仍将以中心音层所处音层位置,分别予以归类。即I类(上方和弦层中心音层为低音层或下方和弦层中心音层为高音层)、II类(上方和弦层中心音层为高音层或下方中心音层为低音层)。

此类和弦虽说是整个以中心音构建和弦类和弦在作品中被运用得较少的形式,但无疑它们也反应出20世纪和弦结构的一些新观念。下面我们将结合部分作品片断来讨论这类和弦在作品中的运用。

例7,这是巴托克《小宇宙》第122首(《连接的和反向的和弦》的片断,乐曲采用G调为中心写成。纵观这个乐曲片断,上下分为两个层次,为双重和弦层写成,同样,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所涉及的和弦整理到谱例结尾处。作品片断的上方和弦层呈现出:以G音和A音两个音为双重中心音出发,向上纯五度形成一个固定框架(G—D与A—E),即框架层为D、E音。下方和弦层呈现出:以G音和A音两个音为双重中心音出发,向下纯五度形成一个固定框架(G—C与A—D),即框架层为C、D音。此外,谱例中上面方框标记出来的和弦的中心音层处在高低层,因此,这个和弦属于II类以双重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谱例中下面方框内的和弦的中心音层处在低音层,因此,这个和弦属于II类以双重中心音层向下构建的和弦。余下的和弦材料中,上方和弦层的中心音层都处在低音层,因此采用I类以双重中心音向上构建的和弦;下方和弦层的中心音层都处在高音层,因此采用I类以双重中心音向下构建的和弦。

例7 OP.122

总 结

通过对巴托克《小宇宙》部分作品中这类以中心音为中心轴,而创建的一系列具有规律与特色的和声材料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透过这些和弦素材看到20世纪和弦结构的一些新观念:不再像调性音乐的和声大部分被局限于三和弦和七和弦,而是很自由地使用任何有可能的高音结合。

【参考文献】

[1]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美)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2002.

上一篇:传统空间设计的再生认识 下一篇:模式与意图——颜辉《李仙像》的图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