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粮食黄曲霉毒素检测中样品的采集

时间:2022-10-29 11:49:29

浅谈粮食黄曲霉毒素检测中样品的采集

摘要:采样误差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长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从采样人员培训和采样方案选择两方面对粮食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采样误差进行了探讨。为了减小采样误差,应做到充分认识采样的重要性,加强采样人员培训,尽可能大量取样,对可见霉变部分作正确处理,根据合适的方案设置采样点,尽可能做到重复采样。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采样误差;田间采样

中图分类号:TS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2-0189-02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或简称为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黄曲霉毒素毒性大,致癌力强,分布范围广,对人畜健康的威胁极大,是粮食、食品和饲料中污染最普遍的毒素之一,尤其易发生于高温高湿地区的玉米和花生。因此,世界各国都制定了黄曲霉毒素在食品和饲料中的最高允许量。

为评价一批粮油的黄曲霉毒素含量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必须对所调查的对象进行检验。采样,作为检验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其代表性和随机性是否充分,无疑是得到正确结论的前提。但是,黄曲霉毒素在粮食中的分布极为不均匀,既可集群,又可单粒,甚至污染量高的霉粒一粒就可以左右测定结果。美国农业部报告也曾指出,与黄曲霉毒素测定相关的误差中大约有90%都归结于样品采集和样品的制备,以样品采集中的误差为最大。因此,研究如何减少采样误差对获得可靠的黄曲霉毒素测定结果至关重要。而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经常根据内部测定结果和分析方法的变异系数报道抽检或送检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这种忽视采样误差的数据很容易导致一些错误的判断和结论。基于此,本文以减少采样误差为目标,从采样人员培训和采样方案选择两个方面对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样品采集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采样人员培训

一个良好的采样操作应能做到以下几点:采样应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组织实施;取样工具应适当、干净、状态良好,能避免恶劣天气、环境或交叉感染等情况的影响;样品应从该受检批的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若有异常应如实记录;受检批的任何部位都应有同等的被抽取机会;应使用适当的工具对样品实施运输和储存,并尽可能缩短储存时间;样品应有明确、安全的标识,标识应包含采样人、采样地点、批次、环境、使用工具、时间、日期、采样记录等必要信息。

在采样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一般不易被察觉并且在分析结束后无法校正,属于系统误差。一般包括采样点选择误差、采样定量误差、样品组间隔不好造成的误差;具体到单个样品,则与待测物在样品上的分布情况不同有关。为了避免此类误差获得比较可靠的结果,除了采用国际/国家公认的采样程序和定义外,一个不容忽视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采样人员培训。

采样技术有很强的应用性,不同的对象、场合、条件都可能对应有不同的采样方法。采样人员应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采样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熟悉分析研究的目的和过程,对可能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在大规模的粮食质量调查或卫生调查中,更应提前对相关采样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手法,尽可能减小采样人员之间的误差。

二、采样方案选择

考虑到黄曲霉毒素的严重不均质性,最理想的采样方法就是从受检批的各个部位分别抽取等量样品,再经充分混合、碾磨后形成试样,以供检测。因此,需要采样人员大量取样。而在实际操作中,鉴于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限制,通常只能对有限个取样点进行取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取样点越多,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就会越小,代表总体水平的可靠性就越强。其次,黄曲霉毒素检测以判断受检批粮食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是否超标为目的,着眼于“问题粮食”。所以,在进行以黄曲霉毒素检测为目的的样品采集时,若有可见霉变,应将其包含在样品之中。

对以仓房(房式仓、立筒仓、浅圆仓等)形式储存的包装粮和散装粮,《GB5491-1985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给出了明确的规定,采样人员应严格遵照执行。但是,随着近几年全国粮食质量调查及原粮卫生专项调查工作的开展,田间采样越来越成为一个亟需规范的问题。

关于田间采样,国家尚未出台相关规定。而以黄曲霉毒素检测为目的的田间采样,国内外更是鲜有报道。由于粮食作物生长的不均一性,一般采取多点采样。当种植面积小于10亩时,每1~3亩设为1个采样单元;当种植面积大于10亩时,每3~5亩设为1个采样单元。每个单元内部根据实际情况按对角线、梅花点、棋盘式、蛇形法等方法随机定点采样,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每个单元采样点不少于5个,每个点面积为1m2左右,抽样量不低于0.5~1kg,各点采样量相同。同时,采样应避开田边、路边、沟边等特殊部位,相隔距离最好不低于2m。

刚收获的粮食水分含量普遍较高,在高温的作用下极易发生霉变,进而产生黄曲霉毒素。因此,为防止在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黄曲霉毒素,最好在取样之后将其冷藏(0℃左右)运输至实验室进行检测或者就地将其水分降低至12%~14%(比如自然晾晒),然后存放于干净结实的布袋中。若不能及时实施检测,暂时不要剥穗或脱壳。剥穗或脱壳时间最好与检测时间相隔不超过1天。

与仓储粮采样相比,田间粮采样的不确定因素更多,除了种植品种、种植历史等差异外,还存在多种多样的地理气候差异,极易导致采样质量不易控制。为降低田间采样的不确定性,通常利用重复采样的方法,即短时间内在同一地点进行多次采样。具体做法如下:由同一个采样人员从同一个采样目标中,按照同一个采样方案进行随机采样,得到两组或多组样品,每一组样品为一个样本,以样本均值的均值代表总体均值。

三、结语

采样是一项需要非常小心谨慎的操作。为使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公正,在样品采集环节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认识采样的重要性;(2)加强采样人员培训;(3)尽可能大量取样;(4)对可见霉变部分作正确处理;(5)根据合适的方案设置采样点;(6)尽可能做到重复采样。

参考文献

[1]蔡静平.粮油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河南工业大学.原粮卫生检验技术培训教程[M].

[3]庞斌,秦曙,等.农药登记中残留田间实验采样的研究进展和方法[J].农药,2009,48(5).

作者简介:夏春龙 (1954-),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市粮食局粮油检验监测站工程师,研究方向:粮食检测。

上一篇:浅析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技术 下一篇:基于VXI接口的FPGA重配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