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德育工作,为学生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时间:2022-10-29 11:21:29

加强德育工作,为学生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 高校只有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把思想素质、学习精神、理想信念、行为习惯四个方面做为抓手,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实现为祖国培养人才的目标。

Abstract: Our achievements set the University on a path to further growth, and we are dedicated to maximise th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especially in the refining of moral. The University will continue its leading role in increasing access for students from a wide range of backgrounds to study at university. We are also well placed to fulfil an ambitious agenda that will deliver significant beliefs and a good performance of acclimatization in social to our students. Our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tract national recognition for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graduates who are well prepared academically and practically to enter the workforce.

关键词: 思想素质;学习精神;理想信念;行为习惯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quality; spirit of study; belief; behavioral habits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29-02

0 引言

学生科学发展,就是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拥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不断变化,在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现在有不少人认为,上学就是读书学知识,掌握科学技术作为谋生手段。科学技术本身带有一定的工具性,它受人的支配,它为什么目的服务、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果人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引导和保障,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不但不能够为人民服务,甚至有可能用它来危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决定一个学生未来能走多远,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科学发展。因此,高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实现为祖国培养人才的目标。

1 思想素质的培养是学生科学发展的基础

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真正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最大动力之源,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所独有的伟大的精灵――思想。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也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思想家从来就是指引人类一步步走向光明、和谐、幸福、自由的灯塔。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人类的聪明才智就无法被激发,就不会带来科学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事实上,许多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除了重视专业素质和能力之外,品德修为也是考察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才有德的人重用,有才无德的人慎用,无才有德的善用,无才无德不用”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组织的用人态度和用人标准。

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把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既重视文化教育,又注重传授做人的道理,要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正确理解竞争和合作的关系等,从而使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在“两课”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把课程内容与当前的形势紧密结合,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对学生的教育、鼓舞、鞭策与尊重、理解、关心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通过专题讲授、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政治理论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要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利用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演讲、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的平台,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获得好成绩,让没有自信的学生获得自信;通过爱心校园清扫、回收废纸创收、献爱心捐助行动等活动,让自私的学生变得热爱集体;慰问孤寡老人、失学儿童,并到少管所进行帮教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冷漠的学生变得感恩,让消极的学生重新燃起美好的希望……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德育活动的延伸,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协调发展,成为学生科学发展的基础。

2 学习精神的培养是学生科学发展的前提

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管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书,才能够管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地抓紧学习、终生不懈地学习,才能够管用一辈子。大学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在科技进步日新、知识信息竞相涌流的形势下,学习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而紧迫。无论将来是想成为经得起考验的专门人才,还是要成为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

“业精于勤荒于嬉”。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要培养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作为人生态度,以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追求,如饥似渴、持之以恒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知识,否则就会落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学习精神的培养是学生科学发展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前提,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而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高校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否则良好的习惯之舟就会搁浅,甚至倒退。

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学习精神的重要方面。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则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在他看来,一个人获得高深的造诣,要靠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皆宜。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才能在今后的技术进步及不断裱花的就业市场中立足,才能更好地实现长远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精神,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和技能可以不受年龄限制而习得,但学习能力却须及早培养。学习能力对于人的职业能力的获得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参与社会和经济社会所必须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掌握巧妙、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对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应把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3 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科学发展的动力。

理想信念是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追求;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理想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面对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只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才可能使大学生们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才能使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可能使高水平的人才不辱使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科学发展的助力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会自觉地去遵守,才能培养起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学生持续发展助力。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渗透于学生学习、劳动、娱乐等各个方面。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把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变成自己内在的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为适应新世纪的挑战与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应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培养学生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享受健康的业余生活。健康的业余生活,可以使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学习下,有效地缓解生活压力,找到另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使人获得成就,感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人结识具有共同的爱好,并且没有利益冲突的朋友,使人们的心灵获得放松的机会,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高校应创新和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把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融于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让学生拥有健康、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许多损伤身体、影响体质的因素都是和过度、过量、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有人一玩起来通宵达旦,不能控制自己,使人精神恍惚,食欲减退,影响工作,影响身体,甚至有人因此走上赌博、吸毒道路。有人是工作起来废寝忘食,透支健康,使生活缺少乐趣,这些都是我们不支持,甚至要坚决反对的。

高校要加大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把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调查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体质指标呈现下滑趋势。前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蒋效愚说:“如果体质下滑的现状得不到扭转,我们民族的整体未来是令人担忧的。”因此,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要素。体育锻炼的最大作用在于全面增进人的健康,而且,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头脑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高校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有规律的、适度的运动,使学生感受锻炼后的身体棒、精神爽、头脑灵活、精力充沛,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高校德育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素质、学习精神、理想信念 、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黎宁.“职业教育要教给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中国教育报,2009,10,23.

[3]我国青少年体质已到危险边缘.中国青年报,2010,3,7.

[4].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同志2008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上一篇:体育运动对促进边缘化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 下一篇: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