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29 07:36:14

江苏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 要:对江苏省新型工业化进程进行系统性研究,根据江苏省新型工业化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最新动态构建江苏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有效反映了区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起到服务和导向作用。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157-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工业化中。发达国家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作为发展中的中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又突然来袭,中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江苏经过近六十年来的经济建设,全省工业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产业结构由轻工业占较大比重转变为重化工占主导,工业化正经历由中期向中后期和成熟期转变的过程。

国外经济学界关于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角度(配第和克拉克[1]);(2)从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角度(钱纳里[2] 等)。初期国内一部分学者对新型工业所处阶段进行了研究,史清琪[3]认为工业化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江小娟[4]研究员指出,一个国家是否完成了工业化,有“松”和“紧”两种衡量口径。李荣融[5]指出,从总体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在对新型工业化的解读中,曲格平[6]发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两个方面而言的。

综上,对于工业化的现有研究大都是从国家层面的理论分析,在区域方面的具体的对工业化评价研究缺乏,本文从江苏省现有的新型工业化指标出发,构建更为完善的江苏省新型工业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江苏省现有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不足之处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江苏省结合本省产业发展实际,于2007年制定了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苏政办发[2007]138号)。然而随着江苏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现有的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产业结构调整指标反映不足。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更注重信息化带动下的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反映这方面因素的指标应占显著地位,但是目前的指标体系在这方面反映的还不够。(2)科技创新指标反映不足。两化融合背景下要求各产业及各企业今后的发展应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充分重视科技创新的进展情况,与此相关的指标,包括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情况都应该有具体的反映及一定的比例。(3)两化融合指标反映不足。十七大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研究的推进,比较显著地体现在两化融合的思想上,因此,反映两化融合的指标应该放在显著的位置,但目前的指标体系还需这方面的指标给予补充。(4)没有给出具体指标的权重。目前的指标体系没有给出具体的各项指标所占权重,所以很难判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该明确给出指标权重。(5)数据的收集渠道及审核方法没有说明。在构建好一套指标体系之后,最重要的是数据的收集审核工作是否能顺利的进行。因此在指标体系构建完成的基础上还需对收据的收集渠道和审核的具体方法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江苏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选取

新型工业化指标的构建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评价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和水平;二是比较各地区或国家的新型工业化状况。考虑到江苏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是一个分层的综合体系,本文共选取了8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见下页表1)。

(二)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指标释义

1.经济发展指标。重点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包括3个二级指标。(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包括:1)人均GDP增长率。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江苏GDP占全国比重增长率。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2)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包括:1)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3)国际化。国际化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包括:1)对外贸易依存度,即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2.科技创新指标。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包括3个二级指标。(1)科技投入。是支持开展科技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包括:1)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与销售收入的比例。3)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支出总额。4)政府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2)科技产出。包括:1)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量。2)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量。3)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社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4)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社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3)高端人才引入。包括:1)科学家工程师数。2)引进留学人员数。3)引进外国专家数。

3.综合效益指标。重点评价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包括2个指标。(1)工业经济效益。包括: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总体水平的特殊相对数,是各单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综合计算。计算公式: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某项经济效益指标报告期数值×权重/该指标国家标准值)/总权重×100%。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率。 3)总资产贡献率。是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总资产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 其中:税金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期末资产总计的算术平均值。(2)第三产业经济效益。包括:1)第三产业贡献率。即第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2)第三产业拉动率。

4.资源利用指标。重点评价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状况,包括4个二级指标。(1)能源集约利用。包括: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下降率。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能源消费量增长指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指数-1)×100%。(2)水资源集约利用。包括: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计算公式:工业取水量/工业增加值。(3)土地集约利用。包括:1)工业用地产出率,即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地的比值。2)土地产出率,即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土地面积的比值。(4)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计算公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

5.绿色制造指标。重点评价工业化进程中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状况。(1)污染治理。包括:1)城市污水处理率。指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量与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比率。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3)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2)三废排放。包括: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2)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3)工业粉尘去除率。 4)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

6.人力资源利用指标。重点评价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发挥状况,包括:(1)科技人员比重。该指标反映目前科技人员情况及其组成结构。包含:1)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2)R&D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2)教育水平。教育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包含:1)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这一指标表明了教育在当前社会的受重视程度。2)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表明目前高水平受教育人才的基本情况。

7.信息化指标。重点评价了政府、企业、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基本状况,包含3个二级指标:(1)政府信息化。政府信息化,是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革。包含:1)省级机关政府网站拥有率。2)政府网站日平均访问量。(2)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是反映信息化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指标,包含:1)企业网站建设覆盖率。反映企业资源整合状况。2)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覆盖率。

8.可持续性指标。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成果,包括3个二级指标:(1)环境可持续性。指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包括:1)森林覆盖率。2)空气质量。3)绿化覆盖率。(2)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指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等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包含:1)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2)人均实现利用外资。(3)社会可持续性。反映了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情况。包含:1)人口密度。2)人均耗电量。

三、政策建议

本文在改进江苏省现有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不足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新构建的江苏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实施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如下:(1)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新型工业化与科技创新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关系。科技创新对江苏省的新型工业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带来的重大机遇,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国际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4)将信息化渗透到工业化的各个领域,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交互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世锦.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文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 史清琪.中国产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G]//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 江小娟.新型工业化与发展[G]//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 李荣融.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G]//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 曲格平.探索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环境与保护,2003,(1).

[7] 王新天,周振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跨越式发展[J].求是,2003,(9).

[8] 李悦.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G]//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 张贡生,王廷科,郑俊义.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观点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6).

[10] 李同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监测标准探讨[J].前沿.2005,(11):13-17.

[11] 涂成林,易卫华.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及对广州的实证分析[J].珠江经济,2006,(11).

[12] 汪晓昀,吴纪宁.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1):15-19.

[13] 谢德禄,李琼,王小明.试析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J].改革,2004,(4):30-38.

[14] 曹建海,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3,(1).

[15] 吕政.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3,(2).

上一篇:辽宁省沿海港口吞吐量变化特点和预测分析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的档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