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江苏省工业调整述论

时间:2022-08-14 04:29:17

代江苏省工业调整述论

[摘要]1950年代后期“”后,一方面,江苏省工业规模过大,战线过长,管理混乱,质量和效率低下,企业亏损严重;另一方面,江苏省农业连年减产,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根本无法支撑巨大的工业规模。1960年代初期,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中共江苏省委在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针对本省工业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灵活执行国家工业调整政策,采取了精减职工、缩短工业战线、调整工业布局、转变工业服务方向、清仓核资、恢复和重建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等措施,使被“”运动破坏的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江苏省工业调整是江苏省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好转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工业调整;江苏省;国民经济调整

[中图分类号]F429.1;K291;K2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15

1950年代后期开展的“”运动,使中国的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96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调整,而工业调整是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直接以1960年代中国工业调整为研究对象的单项成果还很少见,相关成果都是中共党史或中国当代史研究成果的一个部分,主要涉及领导人层面、政策制定层面、会议层面,存在着上层研究多、下层研究少,政策制定过程和政策内容研究多、政策实施过程和绩效研究少,重复性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等特点,特别是研究如何根据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地灵活执行国家工业调整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成果较少。本文基于大量档案资料,试图以江苏省工业调整为个案来展现这一历史事件,以期为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江苏省工业调整的缘起

“”给江苏省的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后,江苏省工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业规模过大,工农业比例失调,工业内部比例失调

1958―1960年,江苏省地方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17.3亿元,为1953―1957年的14.8倍;从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比重看,用于工业的投资从“一五”时期占总投资的35.71%上升到55.72%,而用于农业的投资由“一五”时期的33.88%下降到181%。与“一五”时期相比,江苏省1958年、1959年和1960年的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1.7%,为“一五”时期(10.6%)的3.9倍[1];与1957年相比,1960年的工业总产值增加143.08%,农业总产值却下降255%。[2]1957年年底,江苏省有全民所有制企业 2 322 个,职工40万人(若包括基建、交通,则有56.9万),到1960年底全民所有制企业发展到 6 131 个,职工102.4万人(若包括基建、交通,则有131.3万人)。[3]1960年江苏省的重工业异军突起,产煤560万吨,比“”前增长190%;生铁、钢从无到有,生铁生产56万吨,钢生产18万吨,钢材生产9.7万吨;机床生产1.07万台,增长3.5倍;动力机械达到76万马力,增长5.9倍。[4]但人民需要的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大量下降。江苏省粮食总产量1957年为212亿斤,1960年为191亿斤,下降98%[5];棉花产量从1957年的15.01万吨下降到1960年的12.43万吨,下降17.2%;油料作物产量由1957年的25.07万吨下降到1960年的13.18万吨,下降52.6%;生猪存栏数由1957年的829.56万头下降到1960年的513.80万头,下降381%。[6](P6)1957年,苏州市日用轻工业主要产品品种共有457种,1959年第一季度正常生产的只占32.32%,生产时断时续的约占38.95%,停止生产的占28.23%。[7]

2.工业管理混乱,事故多发

在“”中,批判“一长制”“专家治厂”“白专道路”“计件工资”“经济核算”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盲目追求高指标,层层加码,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各种蛮干层出不穷,原有的规章制度被破坏,工业管理混乱。江苏省重工业厅1959年的生产计划编了30次,1960年的生产计划到1960年12月31日才下达,以至于大家普遍反映:“一年计划计划一年,编计划变计划,边编边变。”据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反映:“现在下任务是翻一翻,统计资料凭主观要求匡一匡,根本没有科学根据,亦没有群众基础。”[8]由于管理混乱,工业事故增多。据江苏省委工业办公室统计,1960年7月上中旬,工业部门死亡人数达到18人(全省30人),超过了六月全月死亡人数17人(全省33人);1960年7月16日,南京气体厂制氧车间由于储气袋进入过量氧气而引起爆炸,3个工人被炸伤,200平方米厂房全部被炸坏;1960年7月18日,南京钢铁厂吊运中的钢水包遇水爆炸,6人受伤(其中重伤2人),6天未能生产。1960年7月上旬,江苏省发生的煤矿事故达881次,7月中旬又发生影响生产时间半小时的事故782次;徐州煤矿由于事故多,7月中旬有38%的工作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9]

3.工业生产效率低下

1957年江苏省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7 620 元,1961年下降为5 549元,大约下降266%;1957年江苏省煤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工日生产0.948吨,1961年为0.461吨;1957年江苏省轻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 606元,1960年为5 590元,1961年为4 500元。[10]据统计,全省工业1961年劳动生产率比1957年下降27.2%[11]。

4.产品质量下降

1956年江苏省保温瓶合格率为85%,1958年下降为73.98%,1959年又降为71.14%,1960年 1~4月份下降为69%;由于合格率降低,从1958年到1960年4月产出废品40万只。[12]无锡曙光五金厂生产的铁皮锁不用钥匙一拉就开,苏州市金星锁厂生产的锁一把钥匙可以开三千把锁,群众称为“君子锁”。[13]1957年江苏省煤炭含矸率0.4%,1962年为1.11%。[14]

5.企业亏损严重

1957年,江苏省地方全民所有制企业基本无亏损。1961年上半年,江苏省地方全民所有制企业出现亏损的有514个,亏损额3 214万元;1962年上半年出现亏损的有427个,亏损额2 654万元。1957年,江苏省工业总产值16.25亿元,利润1.3亿元,利润率为7.9%;1962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11.54亿元,利润5 629万元,利润率为4.9%。[15]综上,“”后,江苏省工业急需调整。

二、我国工业调整的四个阶段

江苏省工业的调整与全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同步的。我国国民经济调整的过程是统一中共高层对经济的认识,调整工农政策,降低工业指标,整合农、轻、重工业关系的过程。笔者根据中共高层对国民经济的认识转变过程、调整内容和调整进度,把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调整的酝酿时期(1960年下半年―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以前)

1960年下半年,国民经济危机已经显露出来。为了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1960年7月5日至8月1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俗称“下马会议”,重点讨论了国际共运和国内经济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和《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确定压缩基本建设战线,保证钢铁生产;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决定以后国民经济计划不再搞两本账,只搞一本账,不搞计划外的东西,不留缺口。当时主持国家经济工作的陈云、李富春提出必须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时称“八字方针”),标志着由全面跃进转向重点跃进。特别是1960年7月,苏联突然撤走专家和撕毁协定,以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要炼“争气钢”,要争取生产2 000万吨钢,提前实现钢产量赶上英国的目标。[16](P891-892)当时,中共高层对国民经济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1960年11月下旬,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召开,会议认为,“全国经济形势很好,但有困难,有比较严重的一个指头的问题”[17](P183)。1960年12月,认为,“全国大好形势,占三分之二地区;又有大不好形势,占三分之一的地区。五个月内,一定要把全部形势都转变过来。共产党要有这样一种本领,五个月工作的转变,一定要争取1961年的农业大丰收,一切坏人坏事都改过来,邪气下降,正气上升”[18](P696)。当时,中央片面认为农业上有问题、工业上问题不大,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农业问题解决了,国民经济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指望稍加调整后重新实现‘’,这当然不能全面正视和彻底纠正了!”[16](P883)这一时期,虽然形成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国民经济调整主要在农村,工业调整主要是下放工业企业私拉乱雇的劳动力,由全面跃进转向“保粮保钢”,把钢铁生产当作政治任务来抓,钢铁工业一马当先,工业其他方面的调整无从谈起。

2.全面调整的缓慢展开时期(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1962年“七千人大会”前)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正式提出要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标志着国民经济调整的正式开始。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先后颁发了“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商业四十条”等文件,对国民经济开始进行全面调整,工业开始缩短战线、减少投资等。1961年6月28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精减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并在1961年精减了城镇人口1 000万。之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为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的缓慢展开时期,是因为国民经济调整虽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国民经济形势并没有好转,有些地方甚至还在恶化。中共高层“基本想法是工业生产维持和巩固住1960年‘’的水平,农业上能有一定的增长,即放慢了工业建设速度,既不再‘大干快上’,也不想后退”[19](P397)。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要求生产粮食 4 100 亿斤、棉花3 200万担、钢1 900万吨、原煤436亿吨、发电量660亿度、铁路货运6.75亿吨、基本建设投资167亿元、大中型项目建设900个。这样的高指标是与1958、1959、1960年的高指标一脉相承的,是建立在1958年“粮食7 500亿斤”、“棉花 7 000 万担的农业特大丰收”的虚假基础上的(实际上1961年的粮食产量只有2 950亿斤、棉花产量只有1 600万担[20](P170))。农业无力支撑如此庞大的工业建设,这样的高指标根本无法完成。当时,中共高层对农业的好转想得过于简单,认为通过“十二条”“六十条”等农业调整政策的下达,农业很快就会好转,实际上是一厢情愿。“由于认识上的限制,没有对工业生产、基本建设指标坚决削减,主要抓了恢复农业、调剂市场、精简职工等方面的调整工作”[20](P86)。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阵地在农业,工业调整效果不大,国民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3.调整的高潮时期(1962年“七千人大会”――1963年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运动后,有些地方领导发现,谁听从中央调出了粮食,谁“非正常”死亡人数就多,所以,之后谁也不愿意向中央调出粮食,造成1962年粮食征购无法完成。为了解决国家农产品的征购困难问题,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21](P18),会议最初的主题是反对分散主义,加强农产品征购,但由于与会代表强烈要求中共中央总结“”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会议主题很快被改变,因此,“七千人大会”被开成了总结“”运动经验、教训和统一国民经济调整思想的会议。“七千人大会”只是统一了全党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想,未能对国民经济调整制定出具体的措施。1962年2月14日召开的“西楼会议”对“‘’造成的经济困难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把‘七千人大会’上没有涉及或未能展开讨论的问题讲透了,并提出了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16](P1047)。随后召开的几次国务院扩大会议,特别是陈云1962年2月26日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的讲话――《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为国民经济调整指明了方向。1962年4月,国务院对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又重新做出调整,计划钢产量600万吨、原煤2.39亿吨、基本建设投资46亿元,充分认识到工业指标不坚决退下来,调整就无法进行,过高的工业指标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终于被彻底降了下来。1962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要求全国各地严格执行各项国民经济调整措施,并决定在1962年内再减少城镇人口 1 000 万人,其中职工850万人。这样,到1963年7月,全国共减少近 2 000 万职工和2 600万城镇人口。[22](P257)“五月会议”标志着国民经济调整真正进入了高潮时期。虽然在1963年8~9月间的北戴河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但接受了刘少奇提出的政治运动不要影响国民经济调整的建议,国民经济受政治运动的影响不是很大。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统一了中共各级干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想,制定了积极调整措施,国民经济计划的各项指标终于退下来,进行了“伤筋动骨”的调整,既减“和尚”又拆“庙”,由原来的缓慢调整到主动、积极调整,调整的主要阵地也从农业转向工业。

4.巩固、充实和提高时期(1963年9月――1965年12月)

经过从1960年下半年到1963年9月四年多的国民经济调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好转,但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1963年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形势,认为农业生产还没有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工业上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企业亏损严重、企业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三年的时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在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到期后,第三个五年计划推迟到1966年再开始执行。这一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农业生产要达到或超过1957年的水平;工业生产要比1957年的水平高50%左右;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基本协调;各部门的经营管理工作要走上正常发展轨道,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原料、材料、燃料的节约要达到或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23](P445)为了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中央要求必须继续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按照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兼顾国防和突破尖端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市场供应得到改善,财政收支达到平衡,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市场逐步走向繁荣。1965年10月13日,全国计划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1965年计划的执行情况,讨论了1966年计划安排和第三个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和任务,决定1966年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这标志着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束。

三、江苏省工业调整的主要方面

在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江苏省委严格执行中央各项工业调整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江苏省工业调整内容和方向的不同,笔者把江苏省工业调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精减职工,缩短战线,调整布局

江苏省积极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精减职工和缩短工业战线、调整工业布局的决定,到1961年9月底,据统计,江苏省的厂矿企业已经压缩为3 100个,减少了50%,职工压缩到83.6万人,减少了184%[3]。1961年11月15日,中共江苏省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和各级工业管理部门,继续切实做好工业布局调整工作,争取在1961年冬和1962年春基本完成调整工作,并提出必须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轻、重工业的安排原则和工业内部“五先五后”(先生产,后基建;先采掘,后加工;先维修,后制造;先配套,后主机;先质量、品种,后数量)的精神,区别不同专业和不同情况,积极慎重地进行。工作中必须注意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并要求切实做好人员的安置和企业资财的清理、移交与设备的保管、维护工作,注意维护全民、集体和个体三种所有制的利益,不得再犯“平调”错误。到1961年末,江苏省有工业企业2 948个,职工820 380人。[24]

中共江苏省委在工业调整中本着坚决精减、基本建设要“放下架子”的原则,为扭转工业战线过长的局面做了很多工作。江苏省委对1962年基本建设投资一再压缩,在1961年12月20日制定了《关于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说明》,提出:江苏省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中“预计全年完成地方投资2亿元,只占去年9.8亿元的21%。其中省和各地自筹约4 000万元,比去年的2.5亿元减少更多。今年施工项目约2 000个,比去年约6 000个减少三分之二。改变了过去国家计划的完成差于地方计划的完成、计划内项目的完成少于计划外项目的完成、重点工程的进度慢于一般工程的进度的状况”[25]。1962年5月,江苏省委批转了省人委工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调整工业布局和精简职工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在精减职工方面,“全省全民所有工业企业,1962年内精简职工 234 610 人”;在调整工业布局方面,“按照工业口及农机十一厅局的规划,在1961年末的 1 603 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今年确定继续关闭的企业240个,停工的26个,合并的98个,改为集体所有制的217个。关、停、并、改企业共581个,占1961年末企业总数的35.64%,保留1 049个;通过调整省市骨干企业,将1961年末的884个减为655个,减少259%;县级工业企业将由1961年末的740个减为448个,减少39%。水利系统的12个工业企业,今年关闭10个,暂留2个”[26]。为了进一步总结工业调整的经验,1962年8月,江苏省召开了工业会议,讨论江苏省经济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工业调整规定。经过1962年一年的精减,到1962年年末,江苏省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2 094 个,职工 606 663 人。[24]

1962年,我国企业裁并幅度最大的是冶金、建材、化工和机械工业,企业数目分别减少了70.5%、50.7%、42.2%和31.6%[17]。江苏省也是如此,拿冶金工业来说,1960年年底,江苏全省共有冶金工业企业125个,职工12.5万人(包括中央企业1.6万人在内)。经过1961年的调整,到1962年年初,江苏省有冶金工业企业49个,职工3.9万人,企业减少了76个,职工精减了8.6万人。到1962年6月底,江苏省有冶金工业企业27个,职工19 199人,企业比1962年初的49个又减少22个,职工总数又减少了20 109人。江苏省通过调整先后共减少冶金企业98个,较1960年减少78.5%,共减少职工9万多人,保留下来的职工总数只占1960年的17.5%。调整后,江苏省冶金企业大体年产铁5万吨、钢6千吨、铜5百吨、铝8百吨、铁矿石30万~40万吨,与1960年的生铁56万吨、钢18万吨、钢材9.7万吨相比,钢铁产量已经大大减少。[27]1962年,重工业中的金属切削能力“从1961年的45 000多吨减为20 000多吨,大体上与1957年的水平相等”[26],使“”以来重工业过度膨胀的局面得到了明显改变。江苏省黑色冶金、机械制造与建筑材料等工业部门在1962年1月至7月的产值较上年同期下降40%~46.6%。在重工业产品产量下降的同时,一些支援农业、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轻工业产品产量却在逐步增加。据江苏省轻工业厅统计:1962年1至7月份与1961年同期相比,胶鞋增长19.26%,钟表增长29.47%,面盆增长8331%,口杯增长66.95%,日用玻璃增长566%,原盐增长24.91%[28]。综上可见,通过调整,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改善。

为了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和精减职工,1963年3月15日,江苏省委批转了工业办公室《关于1963年继续调整工业布局和精减职工的报告》,指出,“鉴于继续调整工业布局精减职工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迫,望各级人民委员会、各有关主管厅(局),加强这一工作的领导。对继续减人的单位决心要大,工作要细,行动要快,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把必需减的人坚决减下来,决不能犹豫不决,拖拖拉拉。同时要认真做好安置工作,决不能粗心大意,一减了事。保证按时地、善始善终地完成全省调整工业布局和精减职工的任务”[29]。1962年底,江苏省地方工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有2 094个,江苏省委计划1963年再减少全民所有制企业105个,保留1 989个。1962年底,江苏省还有全民所有制职工493 607人,计划在1963年再精减40 392人,1963年末保留 411 035 人。1963年7月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企事业单位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问题的通知》,对工业、商业、文教、卫生、交通、邮电及企事业附属单位等改为集体所有制的条件、批准手续和资财处理等作了具体规定,把许多企事业单位的附属单位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使江苏省全民所有制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由以上数据可知,江苏省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调整了很多工厂,精减了很多职工。1960年底,江苏省有各类全民所有制企业6 131个,工业企业全民所有制职工102.4万人(若基建、交通则有131.3万人),到1963年底,全民所有制企业有 1 976 个,减少了4 155个,减少67.77%,企业全民所有制职工1963年末保留411 035人,减少了61.3万人,减少59.86%。[30]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工业调整的力度和幅度都比较大。

2.清仓核资

“”后,一方面,市场物资供应匮乏,需要大量的物资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期间企业管理混乱,盲目采购和生产,造成很多物资积压。国民经济调整中,一些下马、破产企业的仓库里却囤积着大量的物资,需要进行清理并加以利用。经过“”,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普遍不了解,而企业对自身的状况也不清楚,要继续生产必须先弄清家底。196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彻底清仓核资、充分发挥物资潜力的指示》,要求全国各个企事业单位,“必须深入发动群众,进行一次全面的彻底的统一的合理的清仓核资和物资处理的工作”[31](P193)。对全国县及县以上单位的物资,无论是在库的还是在途的,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成品还是半成品、在制品,合格的还是残次废品,都进行了清查,工业企业及其管理部门是清查的重点。在完成清仓之后,还进行了核资工作,对企业的商品质差、量差和价差即商品三差进行了核定,另外还对企业的流动资金等进行了核定。据统计,截至1962年8月上旬,江苏省应清查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共11 229个,已经结束清查的有11 188个,占996%,其余41个也在清查之中;已经结束复查的有 10 281 个,占91.6%,其余948个尚未进行复查;已经组织验收的有8 149个,占72.5%,尚有3 080个没有组织验收。全省应该核资的单位(地方工业、交通、文教、卫生系统的企业)共2 430个,已经结束核资的有414个,占17%;正在核资的有541个,占22.2%,尚未核资的有1 475个,占60.8%[32]。

清查暴露出工业企业管理中存在大量问题。一是由于盲目生产、盲目采购,无论原材料、半成品还是成品都大量积压。1962年5月,常州钢缆合作工厂清查出积压75~100 cm钢锭125吨,金额8万多元,该厂用不到而作为协作手段的物资有6 000多元,其中锋钢砖头300只。泰兴口岸锅厂有不合用生铁8.6万斤,泰兴公社日用品厂采购的高级明矾可用20年。[33]二是企业原材料到厂不验收,领料无定额,在制品、成品进出库时不检验,不记账,甚至无人管理。在清仓过程中普遍发现,企业单位的账物不符、账账不符或者根本无账可查。原料、半成品周转库存可大可小,成本可高可低。在1962年的清仓过程中发现,如皋县64个合作社中有18个合作社(占28%)管理制度很差;竹器社1962年3月才记到1961年9月底的账;骏发农具厂库存现金 1 100 元,内有单据白条抵账的600元;东县丰利农具厂库存190种物资中有174种(占90%)账实不符,其中烟煤一项账存11.7万斤,实存只有4.4万斤,盘亏7.3万斤[34]。三是物资乱堆乱放,国家财产任意毁坏;残次废品充当正品长期不处理,原材料及燃料丢失和被盗现象十分严重。例如,在对苏州化工机械厂物资进行清点时发现大量各式各样的有用物资乱堆乱放,煤堆底下挖出了大块钢板,钢板下面发现了电焊龙头,空箱子里找到了十打大铜锁,收集起来的铺马路钢板四十吨。从仓库里清理出来的多余物资366种,其中黑色金属150余吨,有色金属和各种工具等价值23万元,边角废料100多吨。该厂老工人看到清理出来的“坏工具”,见到场地上用钢板铺马路、搭桥、做尿槽感到心痛,并且说道:“要是资本家,那就吃不消”,“这些东西,三年前还是个宝!”[35]

江苏省的清仓工作于1962年8月结束,核资工作于10月结束。1962年10月,根据江苏省十个市和两个盐务局的初步核资资料统计,“三差”损失合计为1 706万元,占企业定额流动资金5 593万元的30.52%,其中量差301.6万元,质差1 258.5万元,价差146万元。由此可以看出,质差比重较大,占“三差”总额的73.77%[36]。

通过清仓核资,各个单位弄清了家底,使企业占用流动资金大大下降,为企业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据不完全统计,到1962年3月底,江苏省生产资料库存总值达12.24亿元,其中工业系统5.61亿元;要处理的约3亿元左右,其中工业企业约1.5亿元;消费资料库存总值为9.5亿元,要处理的1亿元左右;生产资料库存总值中材料329亿元,设备3.07亿元,产成品1.71亿元,其他417亿元。通过清仓核资,挖掘了物资潜力,使死物资变成了活物资,支援了市场和工农业生产,缓解了“”后物资匮乏的狼狈局面。到1962年7月底,江苏省已调剂处理的物资总值5 200万元,其中生产资料3 800万元,消费资料1 400万元,主要物资有钢材7 900吨,木材5 000立方米,毛竹 93 000 根[32]。通过清仓核资,职工思想认识大大提高,工作作风大为转变,顾大局、讲勤俭、讲核算蔚然成风,促使各个单位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调整工业服务方向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中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要求把工业工作逐步转移到为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使工业生产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江苏省响应中央号召,调整工业服务方向,支援农业、轻工业和市场。江苏省1962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规定:“铁锅、日用陶瓷、火柴、保温瓶、菜刀、锅、铲等11种人民生活迫切需要又有条件增产的产品,必须从各个方面满足其对原材料的需要,扩大生产。要求逐步做到:原来供应不足的增加供应;原来凭证限量的可以放宽限量,以至一些产品取消限量;原来凭票的保证兑现。计划安排铁锅500万只,连同今年预计生产404万只,两年中全省平均每户增加1只;日用陶瓷9 500万件,其中碗7 000万只,全省平均每人1~2只;保温瓶650万只,火柴138万箱,都将超过历史上的最高产量。要求各地根据可能条件,在自己地区内,就原料和生产能力情况,增产一部分,做到保证供应几种就几种。”[25]

1962年6月20日,江苏省印发了《国务院关于重工业部门支援轻工市场问题的指示》,要求:“为了改善市场商品供应,增强日用品的市场,适当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重工业部门应对轻工业市场予以支援。支援的任务主要是:(一)提供原料、材料、燃料和帮助改制原料、材料;(二)提供配套产品、备品、配件和工具,刀具;(三)生产一些市场需要的与本行业专业相近的日用品。”[37]江苏省机械工业厅根据“先维修,后制造”的方针,主动调整服务方向,改变了机械工业生产中重主机轻配套、重制造轻维修的弊病。1962年1~7月份,江苏省机械工业完成的主要支农产品有:排灌用柴油机13万马力,交流电动机1.9万千瓦,变压器2.1万多千伏安,水泵 2 403 台,铸铁管及钢皮管30万脊尺。这些机电排灌设备全部安装使用后,使150万余亩农田得到了排灌。此外,还生产了水闸启闭机189台,各种农机配件200多万件,胶轮车3.5万多辆,喷雾器及喷粉器2.48万余架,对支援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改变了机械工业在“”中制造大量机床等单纯为工业服务的局面。同时针对“”期间农业机械破坏严重的局面,江苏省机械工业厅加强了农业机械的维修工作。江苏省机械工业厅组织巡回检修队,深入农村公社和大队,现场为社队检修农机具。据统计,截至1962年7月底,全省机电工业已修复排灌用交流电动机1 318台,变压器611台,水泵564台,并提供内燃机、拖拉机维修配件155万件,基本适应了农时的需要[38]。江苏省的冶金工业在“”中大部分产品主要为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服务,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也转向为农业、轻工业和市场服务。1962年,江苏省冶金产品品种有122种,其中直接用于农业和为支援农业提供原材料的品种有62种,占全部品种的51%[27]。

4.调整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恢复和完善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宣传和贯彻“工业七十条”活动展开的。1961年7月,为了恢复被“”破坏的工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国家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同年9月16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讨论和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指示》,要求全国各地工业企业试行“工业七十条”。“工业七十条”的主要内容是:(1)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的原料、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消耗定额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和定协作关系),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额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2)限制企业党委对企业行政干预过多的弊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禁止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实施到车间、工段和科室;(3)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4)明确规定技术人员和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技术人员;(5)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6)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益;(7)恢复按劳分配的原则。中央要求“各地方党委要责成所有的国营工业企业的党委,把这个指示和条例草案一字不漏地读给全体职工群众听,不容许把不适合自己口味的条文略去或者任意篡改。要放手发动职工群众对这个条例草案进行充分讨论,不但容许而且要热忱地欢迎他们提出各种不同意见,以便集思广益、加以比较,把条例改得更加完备、更切合我们的实际情况”[39](P644),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选择不同行业和大、中、小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并根据条例的规定整顿企业,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工业七十条”、恢复和完善工业企业管理制度的运动。

自中央颁发“工业七十条”以后,江苏省立即组织工业企业的干部和职工学习中央指示和条例全文,并结合调整工业布局、精减职工、清仓核资等工业调整的中心工作制定规划组织贯彻。截至1962年底,江苏省工业企业贯彻“工业七十条”的工作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1年10月开始,江苏省组织全省工业企业干部和职工全面学习“工业七十条”,并制定了贯彻计划,开始在100个企业中试点。到1961年11月,在全省3 291个厂矿中,已有2 058个厂矿(占62.5%)的干部和工人深入学习讨论了中央指示和“工业七十条”。其中1 506个厂矿是在科长、车间主任以上领导干部中学习,522个厂矿已经扩大到全厂职工群众普遍开展学习讨论,1 233个厂矿(占375%,多数是县属小厂和工业城市的小厂)在职工中宣读了1~2次,没有正式组织学习讨论[40]。1962年1月4日,中共江苏省委发出《关于学习和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情况的报告》,对100个试点单位学习和试行“工业七十条”作了总结,提出贯彻“工业七十条”要整顿企业管理,搞好生产,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一齐动手,要求全省1962年前基本搞完这项工作。1962年2、3月又先后推开一批,试行单位逐步发展到513个。[41]试点单位一般都按照学习、查定、整顿建设、总结复查等四个步骤开展整顿工作。在此期间,江苏省委工业部根据本省试点单位的实践,召开了三次会议总结交流。

第二阶段:1962年第二季度以后,由于调整工业布局、精减职工、清仓核资等中心任务的到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各企业一般都根据1962年华东局4月会议精神和各自的具体情况,普遍结合调整工业布局、精减职工、清仓核资等中心任务,按照“工业七十条”的有关规定,建立和改进物资、财务、劳动等管理制度,同时不少企业还针对产品质量差、成本高和企业亏损等突出矛盾,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技术管理整顿及加强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整顿工作,为全面建立企业工作的正常秩序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期间,江苏省要求省属各厅局加强对企业的业务指导,并在生产、财务、物资协作等具体工作上尽可能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以推动企业的查定工作和企业管理的整顿建设。

第三阶段:1962年9月,江苏省人委召开全省工业会议,对10个月以来贯彻“工业七十条”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部署了第四季度的要求。1962年10月24日,中共江苏省委批复了省人委工业办公室《关于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的报告》,宣布全省主要城市工业战线调整布局和精简职工两大任务已大体告一段落,各市、县应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企业内部的调整工作方面来,要以“工业七十条”为纲,系统进行整顿,制定出符合地方企业实际情况的一套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建立以厂长为首的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度。关于贯彻“工业七十条”的进度问题,根据七个省属市593个企业(中央企业78个,地方企业515个)的统计,大体有三种情况:(1)已经提出五定建议方案(或者三定四定方案),并开始系统整顿的有64个企业(中央企业26个,地方企业38个),占10.8%;(2)结合清仓核资、调整工业布局、精减职工等中心任务完成大量的查定工作。目前正在进一步进行查定复查的有106个企业(中央企业18个,地方企业88个),占17.8%;(3)结合中心工作,围绕生产,针对企业的薄弱环节入手贯彻“工业七十条”,尚未系统、全面查定的企业有423个(中央企业34个,地方企业389个),占71.4%。又据157个中央直属企业和省属工业系统大中型企业的统计(按照上述三种情况分类):第一类企业有32个(中央企业26个,地方企业6个),占20%;第二类企业46个(中央企业18个,地方企业28个),占30%;第三类企业79个(中央企业41个,地方企业38个),占50%[41]。江苏省在学习和贯彻“工业七十条”的过程中坚持了“四个结合”:学习“工业七十条”必须和学习企业管理的具体业务相结合;学习“工业七十条”必须和总结本企业的经验教训相结合;学习“工业七十条”必须和调查研究企业管理现状相结合;学习“工业七十条”必须和推广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相结合。通过学习、贯彻、执行“工业七十条”,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各种责任制、各种经济核算、各种技术管理制度等工业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制度都得到了恢复和完善,使“”造成的工业企业混乱的局面得到了纠正,工业企业的生产秩序得到了恢复,对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好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江苏省工业调整的成功经验

工业调整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工作,江苏省在1960年代的工业调整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大致说来,江苏省工业调整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遵循“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江苏省委的有关指示,做到决心大、工作细、步子稳、安排好、行动快,既做到了坚决完成任务,又切实做好组织工作,力争不出“乱子”;二是坚持以调整为中心、以生产为基础的原则,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尽可能做到在一定时期内,既能集中突出搞好精简工作,又能使生产不受影响或者少受影响;三是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加强集中统一,遇事与群众商量,把国家调整决策交给群众,不回避困难,工作认真细致,避免简单化和强迫命令;四是正确掌握政策,加强请示报告,凡是中央和省委已经规定的政策原则必须坚决执行,凡是中央和省委无明文规定而实际工作中提出了带有政策性、群众性的新问题,必须在报经省委和中央之后,方得执行;五是加强安全保卫措施,严密防止发生浪费、盗窃、损坏、破坏设备资财等事故,对“关、停、并、改”企业的财产加强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结语

从1960年代初开始,经过几年的工业调整,江苏省精简了企业职工,缩短了工业战线,调整了工业布局,进行了清仓核资,转变了工业服务方向,恢复了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江苏省工业状况得到改善和发展。1965年,江苏省工业总产值为88.08亿元,比1960年的100.32亿下降了11.92%,比1962年的49.86亿元增长了65.07%;工业物质技术基础有了很大的加强,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提高;试制生产的新产品有近千种,一类产品已占产品总数的50%,有100多种产品的质量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62年提高了一倍,亏损企业大幅度减少,主要工业品特别是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42]。江苏省工业调整为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好转做出了巨大贡献。

江苏省1960年代的工业调整,其原因是“”运动中一味强调高速度,片面地认为“快”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灵魂,结果欲速则不达,而且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钢为纲”,造成一业“兴”而百业衰。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统筹兼顾,速度适当,各行各业协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2012年之前,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98%,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速度,我们也从经济高速增长中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味强调高速度所造成的单一的投资拉动、房地产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又处在一个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怎样建立一个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坚决把我省工业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永久―11.

[2]惠浴宇.关于江苏人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1962-08-20)[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72―永久―86.

[3]华诚一同志关于调整工业布局问题的发言(1961-10-19)[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50―永久―28.

[4]江渭清同志在省委工作会议上的传达提纲(初稿)(1961-10-06)[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11―永久―245.

[5]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部办公室.农村粮食购销情况资料[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62―长期―223.

[6]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江苏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7]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六一”紧急指示的情况报告(1959-06-12)[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11―永久―176.

[8]由旭.对常州市纺织工业当前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1962-08-02)[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长期―8.

[9]中共江苏省委工业部办公室.七月上中旬工业生产情况(1960-07-26)[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50―永久―27.

[10]关于在全省工业系统中进一步精简职工的情况和资料(一)(1962-05-11)[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短期―27.

[11]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工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调整工业布局和精简职工工作的意见(1962-04-25)[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永久―1.

[12]地、市、县委第一书记会议发言稿之九.陈书同同志的发言(1960-06-30)[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57―长期―43.

[13]中共江苏省委财贸部李副部长关于财贸口基层单位开展三反运动的发言(记录稿)(1960-07-18)[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57―永久―14.

[14]周一峰副省长在省扭转企业亏损、增加盈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3-01-04)[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永久―21.

[15]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工业办公室.江苏省工业会议总结报告提要(草稿)(1962-09))[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永久―9.

[1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7]柳随年.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回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9]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0]柳随年,吴敢群.“”与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1]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2]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4]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工业办公室.1962年工业系统调整精减执行情况表[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短期―76.

[25]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工业办公室.关于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说明(1961-12-20)[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72―永久―225.

[26]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工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调整工业布局和精简职工工作的意见(1962-04-25)[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永久―1.

[27]江苏省冶金工业厅.我省冶金工业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2-08-27)[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短期―14.

[28]江苏省轻工业厅.努力增产轻工业产品、支援农业、供应市场――一九六二年一至七月生产情况和今后工作的意见(1962-08-24)[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短期―14.

[29]江苏省委批转工业办公室关于一九六三年继续调整工业布局和精减职工的报告(1963-03-15)[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长期―11.

[30]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工业办公室.1963年工业系统调整精减规划表[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短期―44.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2]江苏省委清仓核资办公室.清仓核资工作的情况和意见(1962-08-30)[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短期―12.

[33]江苏省手工业管理局,江苏省手工业生产联社.关于手工业企业清仓核资工作的简报(第一期)(1962-05-16)[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短期―44.

[34]江苏省手工业管理局,江苏省手工业生产联社.关于手工业清仓核资退赔工作简报(第二期)(1962-05-11)[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短期―44.

[35]苏州市委清仓核资办公室.苏州化工机械厂清仓核资工作的总结[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60―长期―2.

[36]江苏省委清仓核资办公室.关于核资、清欠工作座谈会的情况汇报(1962-10-30)[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短期―44.

[37]国务院关于重工业部门支援轻工市场问题的指示(1962-06-20)[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72―长期―1006.

[38]江苏省机械工业厅.一手抓生产,一手抓调整,力争全面完成今年国家计划(1962-09-01)[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短期―14.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40]中共江苏省委工业部.全省工业系统学习、讨论和实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情况报告(草稿)[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50―永久―28.

[41]国家经委会议汇报材料之三.江苏省关于贯彻《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汇报材料(一)(1962-11-01)[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140―永久―7.

[42]陈光.三年来工农业生产的情况(1965-12-10)[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3072―永久―112.

上一篇:探索学科渗透优化三维目标お 下一篇:高中物理学中案例教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