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5 09:26:23

江苏教育论文

江苏教育论文篇1

勇于探索,为教育科研事业做贡献

“信念执着,唯真是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严谨求实。光明正大,以诚为本”。这是陈东瑜的人生信念和做事原则。他先后承担并主持了多项省部级重大教育科研课题,参与了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江苏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等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多项科研成果(合)荣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宏观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大奖。

多年来,他撰写并出版了《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88-2000年)(同时还撰写并出版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现状分析》、《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数量目标研究》、《江苏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等三项专题研究报告)、《苏南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91-2000年)、《江苏成人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1998-2010年)、《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面向21世纪的江苏成人教育发展改革研究》、《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环境研究》、《小康后苏南农村教育发展改革的宏观环境研究》、《迈向21世纪的江苏成人教育》、《江苏“三大战略”与政策研究》(他撰写了《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与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总体效益》)等。他还分别担任了《中国教师保健学》、《心身健康指南》、《成人教育发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迈向21世纪的江苏成人教育》等多部专著及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丛书:《OEH多媒体优秀课件设计集萃》、《21世纪数码校园与教育形态》、《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化社会》、《数字课堂与学习型社区》的主编或副主编。在职期间的所有课题研究工作都是在他承担并圆满完成了行政管理工作和全省课题管理工作的情况下,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对于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外出开会,他也不忘工作。甚至爱人因交通事故住院期间,他仍一边看护一边做研究工作。“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初稿就是在医院的病床边完成的。在研究工作中,他特别注重经济社会等影响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作全面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特别注重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些重要数据都是在他反复查证的基础上,通过亲自运算得出的,为成功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陈东瑜亲手查证和反复演算整理出来的江苏高教1952-1987年发展的系列统计资料,已作为专著《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附录正式出版,为江苏高教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的时间跨度达25年(1996-2020年),在没有人手、没有资金、没有相关资料,且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都十分繁重的情况下,陈东瑜仍然坚定地迎难而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时、独立地完成了《研究报告》,而且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该《报告》经江苏省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后,一字未改就获得通过,受到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专著《江苏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收录出版。即使到了今天,该《报告》仍然具有指导、参考价值。

始于1995年的OEH开放实验,是“OEH(办公、教育、家庭一体化)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开放式研究与实验”的简称,也是江苏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陈东瑜担任该课题组副组长、江苏OEH开放实验室常务主任。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课题组以创作单机多媒体课件为切入点,开展超前实验。1996年5月,OEH开放实验成功地将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开创了江苏全省学校数字课堂教学的新时代。从2000年起,OEH开放实验开始由中小学向终身教育和社区延伸,成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教委(教育部)重点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OEH开放实验在开创了江苏中小学校数字课堂教学新时代的同时,还为学校培训了大批主持信息化工作的骨干教师,在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发]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并载入了《江苏教育年鉴》,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这是江苏150所OEH实验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OEH开放实验历时十年之久。为确保OEH开放实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江苏省教委(教育厅)在10年内先后发出过18个红头文件。陈东瑜就是这18个文件的唯一拟稿人。此外,课题组每年都要召开1-2次全省性百人以上规模的大型研讨会,通常还要邀请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江苏省教委(教育厅)有关领导到会作指示。每逢召开这样的大型会议,从会议组织、会议主持、作会议主旨报告,到作会议总结以及会后撰写会议纪要等一系列工作也都由陈东瑜一人承担。例如:自1996年至2000年,陈东瑜代表江苏省教委主持了3次全省教师多媒体优秀课件评选工作(包括小学、中学、职校)和3次全省中学生多媒体软件创新奖评选工作,以及2001年5月首次举行的全省中学生网站创新奖评选与小型网站策划能力测试活动。他在工作中坚持公正,组织有序,做到全省参评学校师生和领导都满意。开展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对全省学校数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又如:1998年4月陈东瑜主持了以省教委名义召开的首次江苏省教育科研信息化工作会议,并为省教委副主任和省教科所所长代拟了会议讲话文稿。他们的讲话反响很大,讲话全文作为《会议纪要》的附件,由省教委发文颁发全省。1998年10月,陈东瑜主持了江苏省知识经济与教育现代化校长研讨会并作了总结讲话。2000年4月和12月,陈东瑜主持了两次全省学校数字化工作学术研讨会(又称为“凤凰台会议”),并在第二次凤凰台会议上作了“坚持发展数字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主题报告。2001年11月,陈东瑜主持了江苏省新世纪第一年召开的,并对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江苏教育发展将产生重要导向作用的前沿性学术会议――“21世纪e时代OEH论坛・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学习社区研讨会”。同时他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社区与学习化社会”的主题报告,等等。陈东瑜1998年主编出版的《OEH多媒体优秀课件设计集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开发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丛书,也是江苏150所OEH实验学校共同开创数字课堂教学新时代的集中体现。陈东瑜执笔的研究报告《OEH多媒体网络发展策略研究》,科学地总结了OEH开放实验在“八五”期间的发展历程,实验成果和主要经验,对全国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陈东瑜长期从事终身教育研究。1999年他提出了终身教育必须研究的一百个问题。这个“终身教育百问”引起了课题组的关注和思考。2000年OEH课题组在南京召开了两次全省性的大型研讨会,正式宣布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入OEH研究,这标志着OEH理念得到了升华。21世纪的OEH已经代表着一种终身学习、工作、生活主动、协调、和谐发展的理念。据此,陈东瑜于2001年5月发表了论文《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经世界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别提名推荐,世界杰出华人专家评审委员会三审论定:“该学术论文独立成文,立意深远,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科学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具备很高的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及信息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被评为特等奖并以重点学术论文入编《世界大百科全书藏典》,全球发行。陈东瑜也被授予“最具权威的世界学术华人”荣誉称号。

陈东瑜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华骄子颂扬》、《优秀共产党人大典》、《中国当代思想经典》、《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文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理论文选》、《当论创新与学术成果文库》、《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华百业文化形象大使》(名家论坛卷)、《世界大百科全书》、《共和国65年优秀学术成果选集》等典籍收录。并荣获“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优秀作品一等奖、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创新”特等奖、“世界重大学术思想”特等奖、“世界华人优秀创新成果”国际金奖等。他先后应邀参加了“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国际论坛”、“苏南现代化研究研讨会”以及“第二届中关村电脑节”(任专家组成员)等国际和全国、全省性重大学术、科技交流活动,并作了学术发言,讲稿(论文)被相关书刊收录出版。他撰写的两条获奖人生感悟,已入编大型现代h语言格言工具书《中华名言词典》,全国发行。

呕心沥血,为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奉献终身

近30年来(含退休后),陈东瑜一如既往地从事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其中“十五”至“十一五”的10年间,他一直担任着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全国总课题组副组长、江苏课题组组长的工作。为做好全省课题管理工作,陈东瑜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心血。从江苏“九五”课题指南的草拟,到组织全省课题申报、立项评审、过程管理及课题结题鉴定等一系列工作都出自他一人之手,而且涉及全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的教育领域,以及从幼儿园到大学(含部委属高校)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省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其工作的繁杂和艰辛超乎人们的想象。他利用双休日连续工作两天两个半夜,拟就了《江苏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指南》初稿。几天后就获省教委批准,颁发全省执行。江苏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研究的累累硕果,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陈东瑜草拟的“课题指南”是符合江苏实际的。陈东瑜草拟的《江苏省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经省教委批准后颁发全省执行。此文件反响较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研动态》1998年第l期在头版位置作了全文刊登并发了编者按语,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为探索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鉴定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陈东瑜作了长期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工作,并以规划办名义前后作了四次总结,为最终规范江苏省教育科研课题鉴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陈东瑜将全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全部建成数据库,这在江苏教育科研管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教育科研的信息化管理作了有益的探索。他草拟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教育科研的信息化管理办法,经省教委批准后颁发全省执行,并得到全国规划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在做好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同时,陈东瑜还经常完成教育行政领导交办的工作,从不打折扣。1999年大年三十下午四点钟,陈东瑜接到省教委副主任布置的“家庭作业”:为省教委草拟一份关于开展“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文稿,要求年初八上班交稿。陈东瑜二话没说就投入工作,并准时交稿。春节后没几天,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意见》的红头文件就颁发全省,受到一致好评。现在18年过去了,该文件至今仍然被一致公认为是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指导性文件,并收录于专著《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首页。

江苏教育论文篇2

【关 键 词】 苏派名师;全国影响;千课万人;数据分析

【作者简介】 李大森,小学高级教师,曾获连云港市首届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大赛小学组一等奖、连云港市首届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二等奖,多次承担市、区公开教学和观摩课任务。曾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等论文竞赛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曾被评为市优秀教育园丁、市优秀共产党员、区教育先进工作者、教学先进个人、教科研先进个人。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重大课题《苏派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批准号:A1201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江苏教育人以其兼容并蓄的思想理念,务实精干、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儿童立场的教学取向在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践行着自己的教育追求,形成了极具江苏地域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引领着江苏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展现了苏派教育的特色。苏派当代名师更是苏派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本文在大数据视野下,以2015年春“千课万人”为例,就苏派名师的全国影响做些初步探讨与分析,力求展示苏派当代名师的迷人魅力和发展走向。

一、大数据视野下,苏派当代名师的“全学科”影响

从萌芽到冠名,“千课万人”活动已历时15年。期间一直致力于自身品牌的打造,以其专业素养的蓄积,学校品牌的催生,教育理念的创新,前沿教改的探索而闻名全国,可以说“千课万人”活动已成为全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选择这一品牌为切入点,分析苏派当代名师的全国影响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积极的研究意义。

2015年“千课万人”春季小学系列活动,共邀请包括台湾在内的23个省、直辖市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引领与实践示范。从全学科来看,苏派名师在“千课万人”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影响。

1.苏派当代名师受邀人数的数据印证

2015年“千课万人”春季小学系列活动,除去大学教授、政府行政人员,共有一线特级教师、名师314人次受邀参加活动,其中受邀人数大于或等于10的省份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除主办省份浙江外,苏派名师受邀人数最多,共有36人次,位居全国第二位。活动中,这些苏派名师有的聚焦当前的课改发展态势,用精彩的学术报告引领课改走向;有的聚焦课堂教学,用典型的课例诠释前沿的课改成果。这说明苏派名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在全国范围内深受欢迎,影响深远。

2.苏派当代名师学科覆盖的数据分析

2015年“千课万人”春季小学系列活动,共安排活动15场次,除去三场名校考察,还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科学、班主任等8个学科12场学术研讨活动。在23个省份中出席5场以上研讨活动的省份如下表:

从表2可以看出,8个学科12场研讨活动中,仅有江苏和浙江2个省份的名师受邀参加了全部的活动。这说明苏派名师以其开放兼容、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孜孜不倦地探求;他们以开放的视野、兼容的胸怀、探索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可以说,苏派当代名师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实践,各个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均有深刻的影响。

3.苏派当代名师影响程度的数据比较

2015年“千课万人”春季小学系列活动,共邀请一线名师314人对生命化视野下的未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小学语文微课程建设、小学低段语文“学本课堂”、小学数学“学本课堂”、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小学多元化习作教学、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其中作为独立版块进行专场研讨的仅有苏派名师管建刚1人。在管建刚专场活动中,执教示范课2节,学术报告1场。这说明,部分苏派当代名师在其研究的领域已经产生重要影响,其理论建树及实践探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大数据视野下,苏派当代名师的“单学科”分析

以小学语文为例,2015年春季共举办了包括“全国小学语文微课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小学低段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小学多元化习作教学研讨会”在内的四场活动,共有129名一线学者、特级教师、名教师受邀参与活动。从语文学科来看,苏派当代名师呈以下特点:

1.苏派当代名师的教学理念暗合时代风向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特别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发展,以微学习、微课程为标志的学习变革正成为未来课堂的新风向。在此背景下,“千课万人”活动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组织了“全国小学语文微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共有5个省、直辖市12位特级教师、名教师受邀参加活动。具体如下表:

从表3可以看出,除主办省份浙江外,江苏受邀人数最多。说明苏派当代名师以其独到的眼光、敏锐的视角,开放的视野认识到未来的世界是微生活的时代,未来的教学是微课程的教学,从而把握到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并积极付诸于研究和实践。研讨会上,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的薛法根老师将微课程建设融入板块式语文课程的建构,以板块式教学的方式提升教学维度;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的张学青老师以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构筑了共读文学经典课程;无锡市翔宇实验小学的诸向阳老师就微课程的研发作了精彩的报告,让与会老师们更为详细地了解了微课程的概念、意义及研发策略,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2.苏派当代名师的教学取向引领课改方向

正如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所说“研究和发现儿童”是“教育的大智慧”。课堂应该是儿童的学堂,学习应该是儿童的自主建构。“千课万人”以“学本课堂”为专题,先后组织了低段语文“学本课堂”和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两场研讨活动。先后两次受邀参加活动的省份如下表:

从表4可以看出,除主办省份浙江外,苏派名师受邀人数最多。说明苏派当代名师立足儿童立场探讨“学本课堂”应有之义,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重要影响,且在帮助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绽放思维、展示对话、合作学习的平台,打造最适合学生的课堂上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涉及了小学的各个学段。苏派当代名师正身体力行着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引领着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3.苏派当代名师的探索精神表现仁者志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开启了“后作文”时代的到来。新形势下,教师如何更新习作教学理念,指导习作教学,成为摆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话题。“千课万人”以“小学多元化习作教学”为主题,邀请了13个省、直辖市的35位名师进行了专题研讨。其中受邀2人次以上的省份如下表:

从表5可以看出,苏派名师对于习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处于全国前列,仅次于主办省份浙江和习作教学强省福建。活动中,吴勇、管建刚、诸向阳等苏派名师纷纷登台亮相。既有精彩纷呈的教学展示,又有发人深省的学术报告。体现了苏派当代名师面对艰难问题勇于探索的江苏精神和心系学子言语发展的仁者志向。

4.苏派当代名师的薪火传承体现衔接归向

以小学语文为例,共有19名苏派当代名师受邀参与了活动,其分布情况如下表:

从表6可以看出,苏派老一辈名师老当益壮,依然活跃在教学的一线;薛法根、孙双金等特级教师正成为中坚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嫣娜等新生代名师正崭露头角,逐步登上全国的舞台。苏派名师薪火传承,正在全国范围产生深远影响。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苏派名师登上全国乃至更大的舞台。

三、大数据视野下,苏派当代名师的独特魅力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苏派当代名师的重要影响。这不是偶然,而是立足江苏精神的应然。

1.苏派当代名师积极进取的教育自觉

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江苏教育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和“博学笃志、专心持恒、深造自得、见贤思齐、敬业乐群”的学习态度。他们都有一种教育自觉:把教育纳入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去思考与打量,以期重新确立教育教学与发展的新理念。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研究,到斯霞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研究,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到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再到“千课万人”活动中管建刚展示的作文教学主张等无不体现着苏派教育人积极进取的教育自觉。也正因为苏派当代名师积极进取的教育自觉,才让他们在各个研究领域均有建树,进而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2.苏派当代名师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

敢为人先是江苏教育人的实践精神,他们在超越自己的同时推动着教育向前发展。查阅苏派名师教育思想的相关文献,时常会有这样的发现:勇于探索的江苏教育人以敏锐的理论触角、坚实的实践行动,使自己始终保持理论和行动上的先进。从张謇深感“一国之强基于教育”,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再到“千课万人”活动中诸向阳的微课程建设、孙庆博的“学本课堂”理念,苏派教育人以“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精神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教育传奇。基于文化的传承,苏派当代名师敢于在教育教学的未知领域积极探索、踏实实践,用行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3.苏派当代名师儿童立场的教学取向

苏派当代名师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教育思想――一切为了儿童。从斯霞的“我爱孩子”;李吉林的“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于永正的“简朴的教学艺术,本于对儿童真诚的尊重”;再到薛法根的“为儿童言语智能发展而教”……一代又一代的苏派名师,他们都把教育的目光聚集在儿童与儿童的发展上,“心与儿童一起跳动,教育的艺术性、创造性为儿童所展开”。所以,我们认为,苏派名师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与他们的儿童立场是分不开的。因为,立足儿童、研究儿童、实践儿童的教学是教学的原点与归宿。

苏派名师立足江苏大地、心系学生发展、着眼国际视野、引领课改发展,正以蓬勃的朝气发展着,正以向上的姿态壮大着,正以蔓延的趋势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我们也相信务实进取、兼容开放、敢为人先的苏派教育一定会谱写更加灿烂的篇章;开放包容、勤劳智慧、勇于探索的苏派当代名师一定会奏响更加嘹亮的教育之歌。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苏派及苏派研究的跃迁[J].江苏教育研究,2011(3):28-33.

[2] 方健华.中小学名师成长过程的特征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4):55-59.

[3] 曹春华.苏派教学:江苏教育精神的实践表达[J].江苏教育,2013(3):29-32.

江苏教育论文篇3

自1989年开始,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25届,在广大小学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促进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型品牌公益活动。25年来,“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有效地激发了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研究,2014年将举办第26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并定于2014年10月在淮安市举行征文颁奖活动。此次征文以“高举‘苏派’旗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品质”为主题,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发动、组织本地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及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积极参赛。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3年10月12日

附:征文竞赛细则

一、征文主题

高举“苏派”旗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品质。

二、参赛对象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师、管理工作者、教科研人员),不限年龄。

三、奖项设置

1.本次征文竞赛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2.本次征文竞赛另设先进集体奖、年度新人奖、杰出水手奖、优秀团队奖和感动“教海探航”人物奖等奖项。

四、征文要求

1.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2.篇幅在3000字以上6000字以下。

3.电脑A4纸打印。

五、报名方式

1.本次征文竞赛可由个人报名参加,也可由各市、县(市、区)有关部门或学校集体组织。

2.发文组织参赛的市、县(市、区)有资格参加先进集体奖的评选(请将相关文件寄送至《江苏教育》编辑部)。

3.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由有关部门与《江苏教育》编辑部联合组织地区一级的初赛。

4.对于集体组织报名参赛的学校,可优先参加优秀团队奖的评选。

5.本次征文截止时间为2014年7月20日。

6.征文请用挂号信或特快专递寄至: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B楼)《江苏教育》编辑部,邮编:210036。并请在信封上注明:26届“教海探航”征文(小学组)或26届“教海探航”征文(中学组)。

7.小学组联系人:王春亚(025-86275646),中学组联系人:夏新宇(025-86275643)。

六、注意事项

1.参赛选手务必先进行网络报名,获取参赛论文编号,报名网址届时详见“江苏教育新闻网”(http://)。

2.完成网络报名后按要求逐项填写《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参赛征文推荐与作者信息表》(分别刊登在《江苏教育》2014年4月教育管理版、小学教学版和中学教学版上),并加盖单位公章。请确保信息表内的信息与网络报名提交的信息一致。

3.无参赛表或复印、自制参赛表的论文均视为无效论文,不予参赛。

4.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不得参加评选;在评选结果揭晓前,不得将参赛论文向其他报刊投寄或参加其他征文比赛,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获奖资格。

5.本次征文来稿将全部提交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如确认有抄袭行为,将取消作者参赛资格,并向相关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

6.本次征文竞赛不收报名(参赛)费等任何费用。

江苏教育论文篇4

近期,一个传说中的高考“减招”消息在湖北和江苏引起了考生家长们的强烈反应,尤以江苏的动静为大。这些考生家长自发地行动起来,对所谓的“减招”表示抗议,迫使本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重点高校做出了不减少本地招生数额的承诺。在维护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计量的既得利益的共同目标下,他们暂时忘记了在即将到来的本年度高考考场上互为对手的真实关系,团结起来发出了一致的呼声,不得不说,这是有点令人惊奇的。

考生家长们机智地将利益诉求包裹上了价值观的话语,提出争取“教育公平”的诉求。这使得探讨一下教育公平的真实涵义,尤其是教育公平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的真实涵义显得有必要。另外,鉴于这些考生家长们的行动与争取教育公平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鸿沟,所以我们的主题是,从“教育公平”说起。

教育不等于学校教育

有一则广为流传的“寓言”,说的是一个青年十年寒窗,终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艰难地找到了一份工作,月薪数千,而他的老板恰是他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在高校扩招导致就业难的背景下,这个段子被用来说明“读书无用论”。

在苏鄂考生家长们争取“教育公平”的行动开始后,另一则“寓言”开始广泛流传:一个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写作业,在家里打工的保姆把题目拿过来,轻轻松松地把题给解决了,二人一聊,原来是同年参加的高考,保姆还比雇主多考了若干分,结果保姆没考上,雇主却上了一本,因为前者是江苏人,后者是北京人(也可以是天津人或上海人)。这个故事宣扬的是“一考定终身”的道理。

两则“寓言”的立意完全相反,但都有道理,因为在现实中分别可以找到事例予以支持。

如今已经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多样的,如果不把成功仅仅限定于学术体制或者说科研体制这种特定范畴内的逐级晋升,那么高考的重要性远不如传统社会的“科举取士”了;从另一个角度说,如今的价值观也是单一的,即把挣钱多少当作衡量成功度的最高标准,那么,是否完整地受过大学教育或者上的是否是好大学并不那么重要―乔布斯和扎克伯格都是从大学肄业的,马云毕业的院校也很一般。

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的成功应该说仍然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但这里的“教育”就不限于学校教育了,而是指广义的教育,即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所接受的一切熏习。换句话说,成功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把教育做广义的理解,就要承认,家庭及家庭所处的阶层的背景才是教育质量中最重要的因素。反过来,教育又是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机制。

前不久,网上流出一段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外孙女背中国古诗的视频,“心机”比较重的评论者认为,精英一边用魔鬼方式训练自己的孩子,一边忽悠穷人的孩子接受所谓的快乐教育,让他们只知道傻乐呵,这是精英的“愚民政策”,目的是巩固阶级格局。即便抛开这种“诛心之论”,也要承认这样的逻辑:在美国,精英阶层懂得掌握与中国打交道的本领在未来的重要性,但平民未必有这个见识,即便有,也未必请得起有能力教授标准中文的保姆。 把教育做广义的理解,就要承认,家庭及家庭所处的阶层的背景才是教育质量中最重要的因素。

今日中国的父母也陷在这样的焦虑中,但凡有能力,就要让孩子从小上双语幼儿园,上各种兴趣班,尽可能多地学习才艺。接受综合素质教育的多寡和质量,直接取决于家庭的经济实力。

与此同时,家庭的实力与社会关系还与公立教育系统的资源分配互相渗透,比如:原本为了方便就近入学的中小学入学改革催生了学区房的概念,孩子能不能上好的公立学校,要看家长能不能负担得起高房价;各种各样的特长生加分、共建、“占坑”等围绕进入优质公立学校而展开的入学竞争,其实都是围绕着家庭的社会资本总量而展开的竞争;各大高校越来越多地推行自主招生的实践,以替代高考,这种招生形式排除的也是因家庭背景差而导致素质教育程度低的学生―近年来,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只有6%来自农村,艺术特长生没有一人来自农村。

近期上映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中反映了中国的富人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的现象,并且把“学区房”的概念引入了洛杉矶。已经有相当规模的人群可以绕开国内的教育体制同时又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了。

经过这样的简单分析,那些为了高考“减招”而“冲冠一怒”的苏鄂家长们大体属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是可以推想出来的了―他们大体是城市下层中产阶级,更富有的人已经用各种办法避开高考了,这些人对高考并不如此敏感。

捍卫高考的人士最重要的理由是,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制度,是人生中最后一次不靠“拼爹”而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这个理由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已经松动了,学校教育只是广义教育的一部分,高考的结果是广义教育的反映,“拼爹”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社会分化的现实已经反映到高考题目中。2015年河南高考作文材料是,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打电话,孩子在旁劝告无果,报警让警察对父亲进行了批评教育,要求考生给父亲写一封信。题目中的父亲显然不会是一位货车司机,而是一位开着私家车带家人出行的中产人士,这样的题目让农村的或者家里没有车的考生如何答呢?

比教育公平更基础性的问题是社会分化,教育公平只在社会分化程度尚在可接受范围内才能够努力接近。

教育公平的真实涵义

所谓“减招”之所以引起江苏考生家长不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江苏省历年高考的一本录取率并不高,2015年只有9.6%,在全国只能排到第26位。他们认为,江苏的教育质量全国领先,高考题目难度高,如果全国一张卷,全国统一录取,江苏考生上重点大学的比率应该远高于此,而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火上浇油的还有江苏省教育厅发言人的一句话:“江苏是东部发达省份,也该到为全国做贡献的时候了,不能江苏教育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国家要求你做贡献,你不去做,这肯定是不行的。”对此,江苏家长在网上掀起了声讨的浪潮,一边渲染学生的辛苦,一边指责该发言人“对不起江苏父老”。

这样的讨论就引出了另外一个探讨教育公平的角度。教育公平只能在一国的范围内讨论,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之间无所谓教育公平的问题;但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又不能简单地以国家为单位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和再分配,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全国一张卷”忽视了区域间的差异和差距,这样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其涵义既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也包括对弱势群体的倾斜和补偿。

江苏的基础教育质量高是不容否认的,而且江苏人有长于读书的传统,清代的科举共取过114位状元,江苏一省就占了46位(浙江20位)。但这能说明江苏人比其他地方的人聪明吗?恐怕不能简单这么说,首先还是要归结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比其他地区好,在生产力不高的时代就能够产生更多的剩余用以供养足够的读书人。如今江苏仍是发达省份,江苏经济的发达除了区位和自然条件优势之外,又附带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倾斜的因素。政策倾斜导致大量的资源向包括江苏在内东部地区聚集,中西部人口大量涌入劳动。所以,江苏的发达是合力的结果,其中当然有江苏人的贡献,又并不完全是江苏人的贡献,谁到底贡献了多少,这是一笔算不清楚的帐。

仅就高等教育资源而言,江苏也是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134所大学,列全国第一,有11所“211”重点大学,仅次于北京,列全国第二,有7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仅次于京沪,列全国第三。2015年,江苏高考的录取率为88%(北京的录取率为80%,低于江苏),本科录取率为51.7%,均位列全国前列。看似可怜的一本录取率也大有门道,有人计算了江苏考生被211高校录取的比例,为5.7%,高于全国水平1个百分点。

江苏高考的211高校录取比例高与省内211高校多直接相关,大学因为要占用所在地的资源,所以在招生上向所在地倾斜是个惯例。但形成对照的是,另一个焦点所在地湖北有7所211高校,浙江却只有浙大1所。这样的高教资源分布就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发达与否解释了,而只能归结为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南京和武汉在近现代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高教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公共资源,其形成和积累是举全国之力的结果,理应为全国共享,加上国家有必要行使的调控职能,即便真的缩减了江苏省内高校在省内的招生,分配给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人口大省,也是理所应当的。江苏人没有任何理由将省内的重点高校视为私产,湖北人也是如此。

在教育议题之外 当地时间2016年3月23日,美国加州穆列塔,来自安徽的Torry Lu和来自武汉的Henry Li利用空闲时间上网跟国内的亲友联系。作为“降落伞”孩子,他们就读于当地高中,并跟当地一对夫妇生活在一起。

前文之所以将减招打上引号,是因为这是个以讹传讹的说法,“减招”说并未在任何正式的文件中出现过。官方的说法是“调出高考招生计划”,支援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江苏调出3.8万个名额,湖北最多,为4万个。

这两个省份之所以调出指标最多,首先是因为苏鄂两省高校多,2015年高考的录取率分别达到了88%和87%,其次是因为计划生育效果持续显现,导致2016年考生人数进一步减少。江苏今年的考生比去年减少3.25万人,如果把调出的3.8万个招生指标也留给江苏本地的话,会出现招生数多于考生数的情况。

教育部下达的调出计划是个指导性计划,具体方案由各省安排。江苏将3.8万个指标分解为9000个本科,2.9万个专科,面向中西部招生。与此同时,2016年对省内招生的计划也早就做好了,不但没有减少,本科招生计划还比去年增加了2500个。也就是说,即便家长们不闹,江苏的重点院校在省内的招生也不会减少。湖北也是同理。

关于招生计划调出一事,微博认证为北师大副教授的“飞扬南石”撰文分析称,除了部分重点大学不愁生源,很多大学尤其是地方院校是招不到足够的生源的,政策对跨省招生还有严格的限制,此番以支援中西部为名扩大招生,对苏鄂的地方高校而言是重大利好,同时又不挤占本地名额,这是十足的多赢格局。

苏鄂考生家长们争取“教育公平”的行动很可能是一场乌龙,是对政策的误读导致的。但这个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新的条件下讨论“教育公平”的契机,这我们在前文已经谈过了;同时,这个事件也说明了一些教育之外的问题。

首先,考生家长们的激烈反应是社会竞争残酷化的表征,在阶层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对许多没能占得先机成为人上人的人而言,任何一点损害下一代上升空间的可能性都是无法承受的。

其次,受利己主义的影响,部分城市下层中产失去了全局观和关爱他人的情怀,只剩下捍卫既得利益的决心,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江苏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本土化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江苏的音乐基础深厚,其中江苏民歌,在中国各众多民歌之中深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像苏南民歌《茉莉花》、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民乐《二泉映月》等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江南丝竹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江苏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也是品种众多,现存的影响较大的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带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曲艺也各具特色,其中苏州评弹、评话,扬州评弹、评话,徐州琴书,淮海锣鼓,南京白局等影响较大。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江苏地区的初中学生对江苏本土音乐认识有多少呢?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所接触的音乐环境几乎被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中的音乐所占据,这些媒体被大量的流行音乐包围。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相比,旋律简单、舒畅,朗朗上口,歌词内容大多以情爱为主题,此类内容恰恰为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因此,大多数中学生排斥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有着极大的偏见,对民族音乐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以至于有的学生把《光明行》的曲作者刘天华说成是刘德华,这不得不让音乐老师痛心。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可见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初中音乐教材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但我认为弘扬民族音乐要先从本地区乡土音乐开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从古至今,乡土音乐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地方史,它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也是本土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在内容上有不少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学习、欣赏乡土音乐具有其他音乐难以替代的作用。优越的乡土音乐环境与基础,等待着课堂音乐教学去抓住精髓,体会精妙,评点特色,总结规律。让学生从乡土音乐入门,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由学习而继承,由普及而提高,应是发展民族音乐的最佳途径。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江苏地区所使用的初中音乐教材中又有多少关于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呢?请随笔者走近教材,看看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材的使用情况:

现在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主要使用人教版和苏少版的教材。其中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由“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构成的。而苏少版由“表现与实践”(演唱、演奏)、“感受与鉴赏”(欣赏)、“活动与创造”三个模块够成。从以上两个版本的教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只有七年级没有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四册书中各有一个单元通过“感受与鉴赏”教学来感受江苏本土音乐,另外,在“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中也提到江苏本土音乐相关知识。在苏少版中,则恰恰相反,只有七年级有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并通过“表现与实践”、“感受与鉴赏”来实现的,八年级、九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都没涉及到。可见,不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特别是苏少版),江苏本土音乐内容都很少。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师,有义务弘扬本土化,而作为一种文化,更应该延续下去。

在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中,该如何把这样一种文化延续下去呢?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江苏本土音乐的特别情愫呢?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想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解读新课标,努力处理好“多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即:音乐教育要以本民族音乐为基础,然后尽可能地强调“多元化”……

现就以上想法作一具体阐释:

一、教师是课程理念的主要实施者,要实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民族音乐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江苏地区中学音乐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没有或很少受过基础的民族音乐教育,缺乏系统的江苏民间音乐知识,对民间艺术只是略知一二,不甚了解,很难谈得上喜欢。音乐是情感艺术,如果音乐教师自己已经感动于古老的江苏民间艺术,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学生肯定可以在教师的感染下产生共鸣。试想一个不喜欢江苏民歌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喜爱江苏民歌的学生呢?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音乐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研究江苏的民族民间音乐,除了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能准确地区分苏南、苏北各地方、各类民歌,掌握典型的戏曲和曲艺音乐,如昆曲、苏州评弹等能力外,还要演唱一定量的江苏民歌的能力,除此之外,至少掌握一门民族乐器,并具有组织小型民乐队的能力。

二、面对江苏地区现行初中音乐教材中江苏本地区乡土音乐内容短缺,需要编写一套具有江苏民歌、地方戏曲、器乐曲等本土化音乐为内容的补充教材进行系统教授,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与自己生活贴近的乡土音乐教材中熟悉本土的家乡音乐,从音乐的潜移默化中获得爱家乡、爱祖国的熏陶。

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江苏民间音乐的兴趣。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落实本土音乐教育内容

1.从学唱江苏民歌入手

江苏民歌色调清雅,如诗如画,生动地表现了江苏民间艺术的神韵,从苏北到苏南可谓是“苏北号子花”“苏南风情录”……最具代表性的有苏北民歌《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苏南民歌《茉莉花》《太湖美》《满江红》《孟姜女》《无锡景》《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堪称音乐珍品,她们从田野走上舞台,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国和世界。在教唱这些歌曲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歌曲所包含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词和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自始至终接受民族音乐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的训练。如:《茉莉花》,歌词是诗,唱出来是歌,节奏韵律是舞蹈,旋律线条里有图画……这正是江苏儿女孜孜以求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写照。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并体检:同一首《茉莉花》在使用不同方言演唱时所产生的不同情绪,用原汁原味的扬州话来演唱,流畅轻盈;用苏州话演唱,柔美委婉;用普通话又是一种风味。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唱唱哼哼其它变体的《茉莉花》,如中原的淳朴真挚,东北的潇洒明快,让学生通过比较,再来谈谈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魅力,从而产生自豪感。又如:在《无锡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创编歌词,通过《无锡景》优美的曲调唱出自己想说的话,使学生从内心喜欢江苏民歌。

2.从音乐欣赏入手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视听结合,靠直观画面音响去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共鸣,如欣赏笛子独奏曲《姑苏行》,教师可以在播放《姑苏行》音乐的同时,配以清淡隽秀的水粉画《水乡》或播放姑苏古城庭台楼阁的美景,这样学生在欣赏时,既有看的,又有听的,仿佛身临其境,再加上教师话语的引导,很容易感悟到主题思想,无形中产生强烈的爱家乡之情。

(二)走出课堂,广泛开展本土音乐教育

加强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是一项全面的工程,它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重点培养,更需要课外、校外、社会业余文艺活动的有力配合。

1.组织各种业余音乐活动

为促进学生的本土音乐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创建民族音乐味浓厚的校园环境;可以组织各种江苏民间音乐(民歌、戏曲)比赛和民间音乐知识竞赛;有条件的中学可以组建一支“江南丝竹”乐队;巧用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本土音乐的舞台,宣传江苏本土音乐。

2.走出校园,开展校外民族音乐教育

在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音乐艺术实践及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找几首自己家乡的民歌,和家长一起学唱一段地方戏,如柳琴戏。学校还可以请来社会上一些知名的民乐团、民乐演奏家、戏剧演员给学生表演、做讲座。教师还可以录制“江苏卫视”的一些大型广场演出给学生看,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文化节演出,有些演出家乡味很浓,更能使学生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

当今多元文化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但是在强调“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教育。“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文明,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里面包含有太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所以说,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不论世界如何变幻,音乐如何繁荣与发展,人们身居何处,民族音乐的旋律永远是最贴近他们心灵的最美的声音。这正是新《课标》中民族音乐地位最重要的体现,也是音乐教育矢志不渝的永恒追求。因此,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要以本土音乐为基础,然后尽可能地强调“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陈丽艳.《论民族音乐在新中的体现与运用》.乐

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张绪培总主编,吴锐淼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

研究――如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浙江

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卢妍.《让民族音乐滋润孩子的心田――浅谈弘扬民族音

江苏教育论文篇6

从“七五”中期以来,陈东瑜20余年(含退休后)一如既往地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其中,在“十五”至“十一五”的10年间,他一直承担着全国教育科研课题总课题组副组长、江苏省课题组组长的工作。在此10年间,陈东瑜先后承担并主持了多项省部级重大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卓著。有多项科研成果(合)荣获全国和江苏省优秀科研成果大奖。

期间,陈东瑜先后撰写并出版了研究报告及专著(合)《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88—2000年)、《苏南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91—2000年)、《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江苏成人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1998—2010年)、《小康后苏南农村教育发展改革的宏观环境研究》、《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环境研究》、《面向21世纪的江苏成人教育发展改革研究》、《成人教育发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迈向21世纪的江苏成人教育》、《江苏“三大战略”与政策研究》;执笔了研究报告《OEH多媒体网络发展策略研究》等。主编(合)出版了《OEH多媒体优秀课件设计集萃》、《21世纪数码校园与教育形态》、《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化社会》、《数字课堂与学习型社区》等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丛书。尤为一提的是,陈东瑜进行的所有课题研究工作都是在他完成行政管理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完成的。

OEH开放实验是“OEH(办公、教育、家庭一体化)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开放式研究与实验”的简称,该实验始于1995年,是江苏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课题组以单机多媒体课件为切入点,开展超前实验。1996年5月,OEH实验成功地将教师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开创了江苏全省学校数字化课堂教学的新时代。2000年,OEH开放实验开始由中小学向终身教育和社区延伸。从始至终,该项目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所需经费完全由学校自筹。

作为OEH项目副组长的陈东瑜,一贯坚持廉洁自律的敬业精神。其一人经手的资金达1200余万元,经审计,没有分文差错。公司老板私下送他4万元现金,他当即上交组织。老板送他的高档电脑,他当即拒收并坚决退回。就这样,在江苏这片热土上,OEH开放实验历经了1995—2005十年的茁壮成长,在为学校培训了一批批主持信息化工作的骨干教师的同时,还取得了国内领先的丰硕成果,在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并载入了《江苏教育年鉴》。OEH探究所需的规模化社会实验是依靠全省150所OEH实验学校及实验区共同完成的,OEH实验成果同时也是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多年来,陈东瑜凭借着对当代教育工作的无私奉献和热爱、忘我的追求,最终让他达到了个人教科研生涯的一个又一个巅峰: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被认定为共和国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了“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创新”特等奖和“中国当代思想成就奖”;被授予“中国百名基层科学发展杰出人士”奖牌,总书记题词“科学发展”;先后被授予“中国当代教育科研领航者”称号、“当代优秀共产党人”荣誉称号、“共和国拓荒者”荣誉勋章及“共和国奠基者”纪念勋章等多项殊荣。

人物简介:

江苏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江苏;党校;廉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8/09-0093-05

廉政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程,是全党和全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构建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是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面临着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客观上要求在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方面有所创新。党校是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开展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实现廉政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省委、省政府赋予省委党校义不容辞的工作责任。如何构建具有江苏特色和党校特色的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江苏构建廉政教育新机制的显著成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印发《构建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来,江苏坚持把廉政教育作为惩防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不断加强廉政教育。

(一)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理论武装工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政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一是导向正确。江苏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涌现的先进典型浓墨重彩地加以褒扬,着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向先进人物看齐的良好氛围。二是内容务实。江苏努力做到与时俱进、慎重务实,力求使内容合时、可比、针对性适度。三是形式活泼。江苏在新时期开展廉政教育,力戒抽象说教,力求鲜活多样。四是学风端正。江苏各级党委始终要求党员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寓学习于推动科学发展和解决问题之中,努力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和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能力,转化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本领,在推动科学发展中体现思想教育效果,在思想教育中推动科学发展。

(二)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着力创新廉政教育内容,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明显增强。江苏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在全省深入广泛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通过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学、党员干部自学、召开座谈会讨论交流学以及重点辅导、观看电教片、知识竞赛等多种教育形式,增强了学习教育效果。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作廉政教育报告。2006年7月开始,江苏省反腐倡廉成果巡回展览在南京、苏州等地举行。展览集中展示了五年来江苏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三)以大规模培训干部为契机,着力加强廉政教育培训,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省委党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对廉政教育进行具体化、精密化的设计,使之运转有力、有效。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把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作为各班次的主要课程之一,从教学计划、课时、教材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保证了廉政教育的落实。制定了《关于主班次开展廉政教育的实施方案》,并根据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每年进行修订。在教育内容、课时要求、教育形式、组织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和规定。坚持把廉政教育进教学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班级支部活动计划,指定教材和学习辅导材料。新的《廉政准则》颁布后,省委党校对主班次廉政教育的实施方案作了适当调整,根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贯彻《廉政准则》与落实中央构建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结合起来,在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做好学习宣传工作,准确理解、全面掌握《廉政准则》各项要求,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政的自觉性。

(四)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着力拓宽廉政教育的社会覆盖面,营造了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一是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贴近教育对象实际,坚持用科学理论引导人、廉洁理念教育人、先进文化熏陶人,因人施教,分类施教,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启发性和互动性,激发党员、干部和群众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二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的战略,把建设廉政文化纳入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的整体规划,制定出台了《江苏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措施、原则、要求等作出进一步的规划和部署,全面深入地推进江苏廉政文化建设。

二、充分发挥党校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廉政教育机制的活力

按照省委“把廉洁从政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的要求,省委党校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作为各班次的主要课程之一。2009年,党校共开设主体班30个,培训轮训各类学员近3398人。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也强化党性锻炼,进一步筑牢了腐防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新的《廉政准则》颁布后,为了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新颁布的《廉政准则》,省委党校在相关培训中增加《廉政准则》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包括解读《廉政准则》;《廉政准则》的重要地位、作用及其意义;正确把握《廉政准则》精神实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党性修养,规范从政行为,做合格的领导干部。通过廉政教育,形成了“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环境氛围。

近年来,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不断探索廉政教育新机制:一是党校领导班子坚持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形成了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每年年初,校委会和各处级部门、二级学院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为、不可为”的界限范围;二是组织学员赴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瞻仰革命先烈,强化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意识”的现场教学,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赴井冈山、延安、遵义、红岩村、古田会议旧址等地考察学习,身临其境重温我们党创业之初的艰辛,了解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奋斗历程,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学员到监狱进行现场教学,让服刑人员的忏悔之泪震撼学员的心灵。此外,组织全体学员观看省纪委制作的腐败案例警示教育片,用发生在大家身边、又熟悉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例警醒学员;四是开展党性分析活动,强化廉政教育效果。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中开展党性分析活动,积极引导学员剖析自身成长经历、开展谈心活动,并撰写党性分析报告。这对于促进学员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五是坚持从严治学,强化学员管理,把党性锻炼贯穿于学员管理的全过程。省委党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学员管理的若干规定》,要求学员严格培训纪律,树立良好学风;出台《关于在主体班次开展读书活动的意见》,在学员中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书活动,培养学员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的精神境界;六是利用省委党校主体班干部学员的实践优势和现有的廉政教育基地优势,加强反腐败现实问题研究,力争更多的研究成果为省委、省纪委相关部门的决策服务,充分发挥党校的“智库”作用。

2009年,省委党校建立教研机构廉政教育研究中心。廉政教育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机关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任务分工方案的》的通知”(苏办发[2008]24号)中关于“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要健全廉政教研机构”的要求成立的。它是全国党校系统中一个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研机构,有其明确的研究重点,主要将中外廉政建设、中外廉政文化、中外廉政体制、中外廉政教育机制进行比较,沿着制度―体制―机制三个层面展开比较研究,并整合全校各学科研究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着力于构建中外廉政制度比较研究的学科体系。廉政教育研究中心搭建了一个廉政教育和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的平台,它对于提高廉政教育科学化水平,构建全省反腐倡廉建设新格局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廉政教育研究中心一成立,就协助省纪委相关部门筹划撰写了新的《〈廉政准则〉学习读本》。全书分重点导读、特别提醒、严于律己以及以史为镜四大部分,内容贯穿中外古今,就事论理,虚实结合,既有典型案例剖析示警,也有时代先锋和领袖风范典型示范,还配有公益廉政漫画、格言警句和反映廉政文化的古体诗词。该书计赠阅与发行30多万册,充分发挥了学习读本在廉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此外,廉政教育研究中心的同志在广泛收集资料基础上,对2008至2009年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有代表性典型腐败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

近年来,省委党校还协助省纪委全方位、多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廉政教育,增强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新的《廉政准则》颁布实施后,江苏各级纪委和党校把宣传《廉政准则》作为最紧迫的政治任务,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和讲台等多种载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党员干部对《廉政准则》广为知晓。同时,把《廉政准则》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列入全省各级党校和各类干部培训班教学计划,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全面把握《廉政准则》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总之,廉政教育作为惩防腐败体系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治心、治本的基础性工作,让党员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是地地道道的“以人为本”。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构建具有江苏特色和党校特色的廉政教育长效机制

按照“江苏经济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廉政建设也要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江苏积极探索构建“教育在先、约束在先、监督在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制定出台了《江苏惩防体系实施意见(试行)》,率先在全国着力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改革创新精神构建具有江苏特色、党校特色的廉政教育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

(一)当前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从认识上看,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对廉政教育重视不够,对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缺乏正确理解,抓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有些人没有认识到教育在廉政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认为单纯的思想灌输和道德教化,在当今日益物质化的时代很难发挥作用。个别领导干部甚至认为廉政教育是做虚功、软工作,片面地认为廉政宣传教育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有的领导干部教育别人多,自己受教育少,不注重自身的学习教育。

二是从内容上看,针对性不够强。在现实中,真正需要接受教育的是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但在一些地方领导参加教育的到位率却很低,正像有人说的那样“领导有病让群众吃药”,“领导有问题却让我们受教育”。因此教育效果不明显。有的教育内容过于笼统,“千人一方”,不能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因人而异,分类施教,开展“有的放矢”、“按需下方”的个性化教育,特别是用本地本单位、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不够。

三是从方法上看,教育的方式方法亟待创新。当前教育的方式方法仍然以开会、学文件、读报纸、看电教片等灌输法、说教式的传统办法为主,陈旧单一、创新不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传媒手段进行教育不够,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形成整体效应不够,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四是从环境上看,廉政文化氛围有待形成。当前,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廉政作为一种文化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氛围。实际上,一些地方出现的集团腐败、体制内部腐败以及人们的羡腐心理等等,都是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直接信号。在这种氛围里,在这样的恶俗文化下,如果防线脆弱,想不腐败都难。

(二)构建具有江苏特色、党校特色的廉政教育长效机制

构建具有江苏特色、党校特色的廉政教育长效机制,要以教育制度化推进教育的常态化,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环境氛围,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塑造高尚的人格。

(一)构建组织领导机制。廉政教育要从“一把手”抓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一把手”,这样才能抓出成效。一是应当健全领导机构。建立党风廉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可由各级主要领导牵头,纪委、组织、宣传、党校、文化、广电等部门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地党风廉政宣教工作的组织协调。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廉政教育的整体合力。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各级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不抓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就是失职的思想,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领导干部都要结合业务工作抓好党建工作和惩防体系建设任务的落实,把廉政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常抓不懈。要坚持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结合业务工作抓好分管范围内教育任务的落实。

(二)健全教育创新机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范围、扩大教育影响,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触动思想、震撼心灵,真正取得实效。一是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在教育内容上,既要依靠各级党政组织开展集体教育,又要引导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教育;既要运用好传统教育手段,又要运用好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既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进行示范教育,又要善于通过剖析典型案件进行警示教育;既要面向全党,又要面向全社会,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二是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等制度,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形成科学有效的廉政教育培训机制,创建全方位、全覆盖的党员教育机制。三是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坚持常抓不懈,长流水、不断线,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采用广大党员干部易于接受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在实践探索中,尊重基层实践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个层面积极开展廉政教育的探索,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广实践中的经验做法,不断丰富廉政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

(三)健全责任考评机制。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各级党委是反腐倡廉教育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要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将反腐倡廉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二是探索一种公认的、科学简便的评价方法。廉政教育工作综合考评机制包括上级领导评价、群众评价、考核部门评价等方法。考评方法旨在通过合成一个单一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符合江苏不同区域廉政教育工作绩效评价的综合指数。要努力实现廉政教育工作考核评价主体的代表性,广泛吸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考评,充分考虑“民意调查”在“综合评价”中的评估权重,加大自下而上考核的权重,注意选择较为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参与考评,注意加大平时考核结果的权重。三是注意探索考核指标的定性分析和量化问题。对于需要定性分析的项目指标,可以借鉴制定法律条款的方法,采取定义方式;对于能量化的指标,尽力量化和细化。考评结果的等次和认定要有一套完整的、稳定的考评制度。对考评过程要有纪律与监督措施,并务实管用、简便易行。对结果的认定要着力进行督导检查、奖惩激励,实施办法要有详细的规定,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建议省纪委每年对总指数排序前三位和总指数增量前三位的省辖市实施表彰奖励。

(四)健全活动载体机制。一是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继续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等各个领域,推进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廉政文化产品的创作与传播,全面推进江苏廉政文化建设。二是要积极推进反腐倡廉网站建设,加强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站活动载体。运用科技手段,搭建宣教平台,依托政府网站和重要门户网站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开展反腐倡廉舆论宣传,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要通过制度保证教育的效果,针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逐步构建一套管用、有效、易操作的制度。三是完善教育基地活动载体。进一步加强江苏的反腐倡廉理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优良传统教育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既增加数量又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四是完善媒体专栏活动载体。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要开设廉政专栏或专题节目,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和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党外人士通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制度,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引导。五是完善移动通讯短信平台活动载体。在重要节假日期间,及时向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适时提醒,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把反腐倡廉各项制度以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干部。

(五)健全工作保障机制。一是增加投入。积极创造条件,为宣教部门配置电脑、打印机、摄像机等必要的设备。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适当的经费,并根据财政增长的幅度,逐步加大对反腐倡廉宣教工作的投入,保障廉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形成廉政教育的宣传和舆论“阵地”,比如构建反腐倡廉理论教育基地、反腐倡廉示范教育基地、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优良传统教育基地等,搭建全方位的教育平台。三是抓好队伍建设。选好配齐宣教干部,切实加强对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四是营造环境。要把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步构建起一套廉政教育制度体系,完善党风廉政宣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一般可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具体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重点,以及协调相关工作等,使廉政教育长效机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

(课题组成员:王世谊、周义程、张桂珍、时伟。执笔人:王世谊,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江苏教育论文篇8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镇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8381

国内刊号:32-1774/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上一篇:家校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博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