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才成长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0-29 05:17:31

立足人才成长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若干思考

从1985年起,我国进行了6次全国范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25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青少年学生的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他们的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包括速度、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等)却持续下降。由于长期缺乏锻炼,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一些常见的中老年人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近年来也时常出现在有的青少年身上。2012年下半年,接连发生的多起青少年中长跑猝死事件,致使多所学校取消了运动会的中长跑项目,这类事件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广泛关注。如何遏制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的当务之急。

1979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把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阳光体育”“快乐体育”思想的进入,体育选项课以它特有的优势让众多体育工作者与学生所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在全国高校里迅速发展起来。如今,绝大部分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把课改的重心放在了大一、大二开设体育选项课,体育选项课已发展成为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体质状况并没有朝着预定的方向行进,仍是持续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无疑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要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起责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传授给他们特定的运动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是进行一切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只有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扭转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奠定人才资源基础。

一、学校切实重视体育教学

(1)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身体素质是衡量体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取决于其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学生体质下降,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而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是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的根本原因。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时候,应当以兴趣的培养为出发点。在课程设置时,应当设立不同类别、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锻炼目标,多融入一些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如力量和耐力素质的专门性练习,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育锻炼,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等,从而使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念。

(2)学校制度的保障。良好的制度是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指导工作的重要政策依据。要想刺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需要建立相关体育制度作为保障。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早操、课间操,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锤炼意志、活跃身心、陶冶情操。根据大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开展多种体育教学与活动,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切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中来,使每个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要抓好落实。

(3)加强学校体育硬件的配置。学校应该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提高体育锻炼条件。同时,还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配备一些面向所有学生、健身效果好、多种类型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并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要为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锻炼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并注重各种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开发应用。

(4)多样性课程设置。学校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增设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的同时,深入改革体育课程,让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有体育课上,并加上强制性的要求。学校可以把大一新生的选项课改为身体素质课,在大二和大三将体育课设为必修选项课,素质考试按一定的比例参加考核,大四设成体育选修课。同时,要加强体育课堂内容的建设,把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内容纳入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中,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二、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1)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法起着组织控制、说明示范、引导激发、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内化发展等作用。创新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其次,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变化,改变灌输式、单一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授课时,注重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价值。

(2)体育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学习主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成才,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学模式。这需要体育教师认真选择教学内容,深入研究教学素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都能自主地转化为“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使得体育教学内容成为一种动态和发展性的系统,成为体育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个性自由发展的机会,使老师的教学知识、技能的单向转移发展演化为学生自我健身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体育课是一个身体运动的实践过程,相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在体力上要耗费更多的能量。因此,体育教师要让学生从心理上去克服惰性,战胜自我,而且要让他们行为上积极参与,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运动状态之中。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活动、自我发展的目的。

(3)深入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体育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研究体育学科内各运动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教学和科研实现一体化,科研要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及时将科研成果以多种形式运用于教学实践。

三、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看法和观点。终身体育是个体接受终身体育思想和实施身体锻炼行为的过程,是人一生当中各种体育活动之总和。终身体育意识关系到我国青少年的终身体质与健康水平的发展。人的身体锻炼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项长久的运动。学校体育承担着传授运动技能、培养锻炼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责任,学校体育要成为过渡到终身体育的桥梁,让学生逐渐形成、实现终身保持体质健康的长远目标。大学生处在接受教育、完善自我和完成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体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使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结语: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实现自我锻炼意识的健康发展,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促进学生心身全面协调发展。

(江苏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关注人才成长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思考 下一篇:食品中常见添加剂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