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零售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问卷调查

时间:2022-10-29 04:39:20

连锁零售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问卷调查

[提要] 本文以连锁零售企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调查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就连锁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加以说明,总结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连锁零售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5日

内部控制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以往我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停留在会计、审计层面,未曾上升到战略风险管理的全局高度。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损失以及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毫无疑问,建立和完善以风险为导向的企业新型内部控制机制已成必然。本文以连锁零售企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调查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连锁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加以说明,总结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问卷调查数据汇总。本次调查以安徽、江苏地区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百大集团、家乐福、苏果、华润万家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为调查对象,对上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和监督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查、汇总和分析。本次调查从2010年7月开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对上述企业的各个层面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4份,回收率92%,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180份。

(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1、对所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本次抽样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从分析结论可以看出,除“职务”变量之外,其余29个因素均表现出显著线性相关性;剔除“职务”变量之后,对其余29个变量做相关性统计分析,全部变量也表现出高度线性相关,即这29个变量具有多重共线性。

通过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说明本次问卷设计的基于风险管理型的内部控制要素的29个指标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设计这些指标的初衷是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是内部控制要素具体化、实践化的体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2、对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以内部环境五指标为例)

(1)对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现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1)从表1可以得出结论,排除“职务”指标外,其余六个变量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表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并且相互联系。

(2)利用最有尺度法分析这些变量间的关系。(表2)变量在各维度上的区分度大小在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区分度越高。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职务”在两个维度上的区分度为0,而其他变量在两个维度上的区分度均较好。

3、基本情况中“职务”和“内部控制总体评价”的对应分析。通过对变量“职务”和变量“内部控制总体评价”运用SPSS软件的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对应分析表。(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处于企业管理层级中不同地位的员工与内部控制总体评价的对应情况。结论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加认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他人员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关注度则稍低。这主要由于一般员工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尚未把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因而不能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使之成为一种兼顾企业发展和个人利益的企业文化。

(2)对应分析结果汇总。(表4)表4中显示,第一位惯量(Inertia列)值为0.01,对应右侧百分比为0.853,即代表了信息总量的85.3%;第二位惯量值接近于0,对应右侧百分比为0.127,即代表了信息重量的12.7%。由此得出,此表代表了几乎全部两个变量信息,且第一维度所有绝对性比重,可作为观察参考依据。

(3)“职务”层次变量在两个维度中的取值情况。(表5)表5中的Mass列为受访者中每个层次的职务类别所占的比例,Score in Dimension中的两列为坐标值,由此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职务”的三个层次类别在第一维度上的分散性较好。

(4)“内部控制总体评价”在两个维度中的取值情况。(表6)由表6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总体评价”的三个层次在第一维度上的分散性较第二维度好。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环境。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数据进行汇总,如表7所示。(表7)如表7所示,近80%的员工认为企业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其中超过20%的员工认为他们的企业董事会完全不重视内部控制;超过80%的员工认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不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近90%的员工认为所在企业的奖惩制度清晰规范,尚待完善,超过20%的企业甚至没有赏罚鲜明的奖惩制度;70%多的员工认为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完善。以上数据表明,我国零售行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治理结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待加强。因此,企业中各级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从观念上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符合内外部环境要求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

(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表8、表9)表9显示,超过140人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超过100人对企业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持中庸态度;通过表9的chi-square统计量得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风险态度有关,即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对风险的态度也有明显表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风险,一般会出现以下三个问题:

1、事项识别不够充分,无法预知风险。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将企业风险评估数据进行汇总,如表10所示。(表10)表10显示,大多数零售企业均没有配备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也未充分利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因而人力和技术均达不到充分事项识别的要求。由于外部环境的千变万化和内部因素的多种多样,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会遇到各种与既定战略有所偏差或者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事项。有些事项会为企业带来有利的影响,而有些隐晦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事项则会转变成潜在的风险。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而忽视对每个事项的识别,这种做法是个很大的漏洞。

2、风险评估不够全面,方法落后。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将企业风险评估数据进行汇总,如表11所示。(表11)表11显示,在零售行业企业,超过70%的员工认为企业缺乏风险管理人才,14%的企业甚至根本没有类似人才;近40%的员工认为在遇到重大风险时,企业高级管理层未能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企业风险评估不够全面;(2)中国零售企业缺乏职业化、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3、未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将企业风险应对数据进行汇总,如表12所示。(表12)表12显示,仅有11.67%的员工认为企业完全做到根据风险反应类型来制定和执行风险反应方案;仅13.34%的员工认为企业做到了在成本收益原则和风险容忍度条件下,分析每个风险方案对企业的影响。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风险应对策略比较模糊;(2)缺乏风险组合意识。

(三)控制活动效果。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将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数据进行汇总,如表13所示。(表13)表13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所在的企业没有足够完善的内部控制治理机制,没有规范合理的业务流程设计,员工的执行能力有所偏差。

(四)信息传递与沟通效果。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将企业信息与沟通数据进行汇总,如表14所示。(表14)表14显示,超过60%的员工认为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甚至少部分企业根本没有信息披露;超过70%的员工认为企业所披露的信息缺乏真实性;近80%的员工认为企业没有按时向公众进行信息披露;近80%的员工认为企业没有涉及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近90%的员工认为企业内部报告制度有待完善;超过30%的员工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报告传递方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五)内部监控。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将企业监控数据进行汇总,如表15所示。(表15)表15显示,超过80%的员工认为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没有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措施,80%左右的员工认为企业内部审计频率不高,只有1/10的员工认为企业用以保证风险行动适应性而采用的措施非常有效。

三、结束语

企业的内部控制必将走向风险管理,本文调查了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内部控制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要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以预防为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建设。企业应从总体层面和业务层面战略构建了战略风险管理型的企业内部控制模型,从而防范企业风险,增加企业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连华.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严国强,倪鹏翔.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的内部控制框架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9.

[3]潘琰,郑仙萍.论内部控制理论之构建:关于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8.3.

[4]史蒂文・J・鲁特.超越COSO-加强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营销需要“简化”了吗 下一篇:中小企业的招聘工作为什么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