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26 12:01:47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1

论文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初探

1.连锁经营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于1859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连锁公司。此后不久,在工业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取得了普遍成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了连锁经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锁业不仅在量上发展很快,而且从零售、餐饮等行业渗透到各种服务业,并且经营趋向国际化。

我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虽然连锁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连锁体系5000多个,是世界上连锁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连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现实。

但与连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由于行业发展过速而人才培训机制不足,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管理型人才。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而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所以说专业建设成为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能懂得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人员需求过猛,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少管理人员虽然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但远远适应不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近年来,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以指导连锁经营管理实践。就目前来看,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且以专科院校为主。由于是新增专业,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现在还很少,这种状况与连锁业急剧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专业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连锁经营所需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培训,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二是鼓励先进企业采取国外连锁企业的办法,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根据连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连锁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这种方式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这也就对我们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强化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建立连锁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院校应考虑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

正是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下面拟从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定期派资深人士指导校方教学工作和提供实习指导,校方则按照企业要求有选择地录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实践教学在企业,充分发挥现场和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作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操作能力;企业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开设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文化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推进订单式培养思路,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必须更加灵活。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学分制培养,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3.2“2+1”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是顶岗实习“2+1”或“2.5+0.5”,简言之,就是高职三年学制,用“2”(“2.5”)年完成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学习,“1”(“0.5”)年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

“2+1”培养模式将会实现“多赢”,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上,还体现在与企业、各地政府、行业组织的联系上。在实习生驻企期间要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保证学生的利益,让实习生有不同的“冷暖”体验,为就业积累经验。同时避免只顾学校自身利益而损害它方利益的短视行为,要积极协调各方的关系,积极探寻完善的相应方法与措施。

3.3“弹性学期制”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是将一学年分为几个学期,利用灵活弹性的学期实现工学结合。此类模式的目的不是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对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受市场季节性波动的影响,连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训的需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有较大波动。连锁企业均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表示欢迎;受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假日的影响,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在1、2、10、12这几个月份。学校既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使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利益,实现“多赢”,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的周期要求改革为弹性学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学期起止时间,这就是“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

3.4实验实训室建设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双方利益,校企双方共赢是建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机制保证,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最终目标。

校企双方应关注对方利益,满足双方的合理需求,实现校企共赢。对于学校而言,在确定企业实习基地时,应着重考察该企业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只有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才符合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实习基地的宗旨是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十分突出,应当有所改革。

4结论

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建设这一专业的时候,应采用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1 岑丽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J].商业经济文荟,2006;(4).

2 秦文胜,谢黎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 江明光,陈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引进与咨询,2005;(5).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2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1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要求

目前,随着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如一枝独秀,在逆势中迅速发展,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加上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也急需在本土招聘员工,使得原本就很稀缺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变得更加炙手可热,在相关行业均出现人才供大于求时,连锁企业却常有“人才荒”现象发生。但是,在竞争性非常强的零售业,连锁企业无时间顾及员工的培训,他们更需要的是能立马上岗就任的熟练员工,而另一方面,在学校我们这些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大学生却苦于找不到工作,这暴露出我们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模式与企业对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培养出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我们高职连锁经营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就是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1.2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

初级职位有收货员、收银员、理货员、导购员等,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品类经理、部门经理、店长、营运经理、采购经理等。各职位所要求的技能也不尽相同,具体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销售、促销、收银、收货、理货、盘点等技能,掌握这些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零距离上岗,稍微高层次的专业职业技能包括门店开发、商品陈列、物流配送、门店运营等技能,掌握这些学生既有了在基层工作的技能,又具备了向中高层管理岗位提升的技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需要的众多技能足以说明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这些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只能靠实践教学来完成,实践教学必不可少。

2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

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门店运营与管理”“特许经营原理与实务”“连锁经营管理原理”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但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高校都对理论教学较重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具体表现在专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较低,专业主干课平均课时较少,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较低等。

2.2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实用的配套教材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一本好的实践教学教材是成功的实践教学的保证,然而,纵观市面的相关教材,很难找到专门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材,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都是相关任课教师编写实训大纲或实训指导书,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内容,实践教学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教师间差异很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内容上很容易形成一些内容交叉重叠和漏洞,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2.3 学校相关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支撑实践教学

模拟教学软件仅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更多的动手能力是要到现场完成的,因此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立相应的实训超市、商店是必不可少的,但有很多学校由于思想不重视、专业建设经费少、学校场地有限等,还未建立起相关的实训基地,导致实践教学深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2.4 实践教师师资有限,影响实习效果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很多学校都是近些年才开始设立该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还不是很强,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是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大多数专业任课教师都是直接走出校门的相关专业研究生,或是从相近专业调入的教师,或是一些返聘的退休教师,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实际进入连锁企业工作,都是半路出家,让他们去完成实践教学,由于受到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践实训任务,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5 缺乏评价指标体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相比实践教学而言,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由于时间长,较重视,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甚至还有相关的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的程序,可以有效的控制教学质量。但对于实践教学,相关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评价,这样一方面各实践教学教师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内容和标准,导致实践教学五花八门,另一方面也很难控制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 连锁经营专业实践教学意见

3.1 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要增加。根据教学经验,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如“连锁企业门店开发”、“连锁企业门店运营与管理”,实践教学学时应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60%―70%较为恰当,其他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学时比例也应相应增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

3.2 加快实践教学教材编写,服务好实践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组织相应的一线连锁企业专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政策以及企业发展所需求的新技术新技能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更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一线调查,看看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实践能力,以及又加入了哪些新技术,例如商品陈列又有哪些新趋势,品类管理又用了哪些新技术等,把现实中需要的编进实践教学大纲,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实践教学“实用、够用且不落后”。

3.3 加快硬件设施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场所

根据学生超市部门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有:新商品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促销策划、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新生培训及人员管理、收银、理货、经营分析等项目。同时,还可通过与本地连锁企业合作,厂校联合,学校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协作等形式,建立互利双赢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的作用。

3.4 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1)引进有工作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招聘高学历的教师,更需要聘任一批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研究生到学校担任教师;(2)向企业招聘兼职教师。到连锁企业聘请有成就的商业管理者做兼职教师,让他们与学生分享工作经验,有助于及时提高“双师型”的比例,迅速提高教学质量。(3)安排教师到企业培训。学校要下大力气,舍得投入,安排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学习,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学会与连锁经营专业相关的应用知识,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5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实践教学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和实践教学评价系统”,同时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确实做好实践教学的评价工作。同时,还应该改革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和酬金计算标准,吸引广大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通过这样来共同推进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3

关键词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创业 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Innovation Talents

CAI Ruirong

(Fujian Second Light Industry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he goals and tasks of medium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high-quality workers and social occupation ", enterprises need innovative talents, talent and enterprise culture at present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mand for talent there is a certain gap,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order training mod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e enterprise and the society,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tal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Keywords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职业劳动者”,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要求“先做人后做事”。“做人”的标准就是“高素质”,即是对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因此,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具有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型的人才。

以岗位实践为平台,以工作为导向,“知行合一”,这是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形成与改善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模式下,构建“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与职业相适应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学以致用,培植其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的后劲力。

连锁经营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形式,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复制模式实现品牌、技术、管理、规模快速扩张,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库存、统一管理。因此,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要比魍称笠蹈高。而目前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要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必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质性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改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提高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地实现中职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 确定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定位是以连锁经营企业的工作岗位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需求和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将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定位分为初级就业定位、职业发展定位和升学培养定位。

1.1 初级就业定位

初级就业定位是为培养适应连锁经营企业营业员、收银员、推销员、采购员、仓储管理人员等就业岗位,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基础知识,能从事收银、收货、理货、防损等一线岗位工作,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初级目标。

1.2 职业发展定位

职业发展定位是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各职能岗位的管理者。学生能进行供销存信息分析,日常的员工、客户管理、控制,公关推广、组织协调等技能;职业发展定位提高中职生的就业层次,促进企业发展。

职业发展定位要求学生具备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能力,在教学、训练和实践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能得到更高水平的培养和改善。

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学校、企业共同制定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通过短期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工作、学习,使学生的岗位能力、管理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适应管理工作岗位。

1.3 升学培养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逐步形成,升学,提升学历是一部分中职学生的一个重要定位。对升学的学生要制定适应升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首先是夯实学生的语、数、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其次,专业基础课程要与升学考试科目及高职课程衔接,使之适应升学考试和高职学习。升学定位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靠质量、特色与品牌吸引生源是中等职业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2 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改革。以连锁经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为关键,确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以工作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教学为载体,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1 岗位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研究

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应当根据培养定位的职业岗位,进行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任务分析。分为导购员、促销员,营业员、超市理货员,门市店长助理。

按照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任务分析,主要设置课程有德育、语文、英语、沟通与礼仪,连锁门店经营与管理、零售企业技能实训、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采购实务、电子商务,消费心理学、Word\Excel应用。

2.2 整合课程,理实一体化,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要适应专业培养定位,教学内容包含职业岗位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要素,具有高度职业岗位的仿真性,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使教学和实训能有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岗位能力。

2.3 学科体系的课程框架

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比重。

公共基础课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切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企业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专业技能课含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要适应专业培养定位,教学内容包含岗位应知应会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过程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使专业教学和实训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体系改革以采用“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推行教案、导学案、配套习题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课前有自主学习、课中能积极思维,课后能深化理解。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施行学分制,才能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课程考核及格或实践活动考核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未及格者必须重修;或选择任意选修课,获得合格和相关技能鉴定证书者,在技能竞赛中获奖者,可以实行学分互换。修满学分,并通过一项相关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围绕着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将人文素质、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制定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教学标准。

课堂教学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育原则,根据学习项目、任务和模块,制定和安排教学内容,可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有效模式,也是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关键。以连锁经营企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交替,工学结合,分段培养,轮岗实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

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以“校企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以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为纽带,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职业岗位技能,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实训、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质量评价,校企协同管理,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校了解连锁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标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忠诚度,有效实现连锁门店经营与管理、零售企业技能实训、礼仪与沟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采购实务、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课程的工学结合,促进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对接,实现课证岗的融合,提高了连锁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创业创新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要创出品牌和特色,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由学校与和企业双重教育完成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学生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能获得未来工作岗位所必须要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梁.浅析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经济,2014(8).

[2] 孔美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3] 黄蕾.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4] 晋淑惠,王化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10).

[5] 高皖秋.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J].学理论,2013(35).

[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4

广东省在80年代中期就对连锁经营业进行大胆尝试,经过多年实践,连锁商业已成为广东省的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根据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最新的《广东连锁经营发展报告》显示,广东省连锁经营业态涵盖购物中心、百货公司、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覆盖百货、食品、医药品、家电、珠宝、服饰、餐饮、家居建材、通讯产品、美容美發、汽车分销、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法律顾问、管理咨询、展览、物流、房地产等行业。仅广东连锁五十强企业,全年销售规模就达到4112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门店总数73552间。可见,连锁经营业的多元化发展将创造广阔的就业前景,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与行业迅速发展相匹配的是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连锁经营业的人才数量远远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不足,基层店长稀缺,物流等一线操作环节人才严重不足,刚毕业的就业人员岗位能力不足,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鉴于此,笔者认为研究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对于培养连锁经营业管理人才,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为企业输送相关人才,但是企业普遍觉得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比较欠缺,实践能力不强,这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定位模糊

经管专业的学生经常会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精通,也不知道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许多职校学生在根本不了解经管专业的情况下选择该专业,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是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调剂过来的。可见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普及面不广,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该专业主要是向连锁经营企业输送各种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该行业的多元化特点,其岗位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模糊的专业定位导致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就业时往往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据统计,许多经管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从事与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工作。

2.课程设置专业特征不明显,缺乏核心专业课程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一门涉及市场营销、门店营运、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物流、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个“综合性”使专业课程设置陷入“大杂烩”的误区,认为这个专业就应该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多以营销理论课和管理课程为主,连锁经营类的核心课程并未被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授课以理论传授为主,连锁经营特色并不突出,培养的学生与一般的营销专业学生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懂得一些营销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对连锁经营企业并不熟悉。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兼具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缺乏必要的硬件投入

传统的“有教室就能授课”的观念已不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强调实践性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室里凭着老师一张嘴是办不到的,需要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现代化的模拟实训软件的投入。目前,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校内实训场所、模拟实验室和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制运行不通畅,急待加强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4.师资结构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不设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只有高职高专和中职院校设置该专业,导致没有优秀的师资力量输入。并且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起步较晚,该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具备连锁经营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学活动容易脱离岗位实际,陷入从书本到书本的“空对空”境地,从而导致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技能上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对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实践相对接为出发点,根据就业和创业双线并行的理念,对中职学校连锁经营与管理的专业建设提出四点建议。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专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培养出具备行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促动下的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不同地区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因地制宜,从区域内的行业特点出发,避免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建立在对连锁经营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区域内的有效资源,了解连锁经营业运营特点和工作细分,了解区域连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期望,了解已毕业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该专业的总体发展指明方向。

2.细分行业业态,划分工作岗位,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把握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几乎面向全行业和全领域,课程设置涵盖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物流等绝大部分管理类课程,学生学而不精,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而言,连锁经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人才培养定位不需要求多求全,辐射所有领域和行业。应先做好行业业态细分,抓住行业的共性,才能更好地界定连锁专业就业岗位,并根据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打造出连锁专业的特色。

广东省连锁经营业态虽然涵盖面广,但对这些行业的工作领域进行分析,一般可细分为三个区域,即连锁门店、配送中心和连锁总部,每一区域对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可根据该工作岗位的特点,把握该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设置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行业发展的“敲门砖”,在能力培养的同时,应鼓励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培养模式。结合以上分析,对经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具体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表。

对该专业中职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大致有三种。一些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就读于职校,是希望拥有一技之长,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一部分思想活跃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好,抗风险意识和情商比较高,他们更倾向于毕业后自主创业;潮汕地区有许多家族企业,这些学生家族中已有一定规模的连锁门店,选择该专业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家族事业。

2009年国家商务部指出,加盟连锁创业的成功率高达80%。无论是自主开店还是加盟开店,连锁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都更具优势。为了保证连锁专业的系统性发展,应根据就业创业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理論联系实际,设置专业实践项目和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认识能力,提高专业应用能力,提前进行社会适应性教育,为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经管专业的专业实践项目和课程体系见专业实践项目表和课程体系图。

4.校企转变观念,实现深度融合,推进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首先必须找准企业的利益诉求点。对于连锁专业来说,学校可依托内部市场和人才两大资源,联合企业开设实训门店或建立创业孵化园,校企双方共建共管。企业可以借此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营业额,提前抢占人才资源。学校则可以缓释因独立投资在资金以及经营等方面的压力,实现连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岗位化”和专业实践项目的“体验化”,同时提高师资水平。

校企双方转变观念,是实现校企融合的保证。学校要理解企业的盈利诉求,尽量按照市场规律经营管理门店,还要注意维护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也要让渡一部分商业利益,把培养人才视为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理解,才能找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盈利的平衡点。

四、结语

总之,建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战略不仅影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速度、办学成本和质量,更关系到所办专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只有站在更高的起点,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才能为连锁经营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5

关键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39-02

一、前言

当前,随着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原有的商业经营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o-to-o这种线上线下交易模式已经成为眼下众多企业采用的经营模式。那种固守传统店铺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消费方式。因此,连锁企业在不断更新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的同时,也需要一大批会经营、懂管理,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发现市场机会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目前,培养连锁经营企业一线所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的主要任务主要由一大批高职高专院校承担。本文基于对部分高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参照连锁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的调查,在经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的基础上,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

二、现状分析

1.是否认同本专业。(1)对本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对本专业还是基本了解的。从统计数据来看,对连锁经营专业感到“很了解”为零,即未有1人对此专业非常了解。而“一般了解”约占71%,表示“了解”的占20%,仅有9%的学生表示还“不了解”。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该专业是“一般了解”,并不十分清楚专业定位、职业技能和工作要求,对连锁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缺乏清醒的认识。因此,要利用专业教育活动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要通过讲座、座谈会、到企业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连锁行业的发展现状,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对连锁经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与讲解,让更多学生能够认识并认同它。(2)对本专业的喜爱程度。在众多受访学生当中,有19%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本专业,有64%的学生比较喜欢,有1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仅有不到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该专业。应该说,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与教育以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还是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欢。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实用性强”和“兴趣”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受学生喜欢的主要因素,分别达49%和38%。所以,教学单位应该因势利导,将社会上一些连锁企业的成功案例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之中,以便学生能及时了解连锁经营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高专业职业素养和职场竞争能力。

2.是否认同课程设置。(1)课程重要程度。在对专业课程设置重要程度上,绝大多数受访学生都认为《连锁企业门店运营》、《连锁经营总部运营管理》、《连锁企业门店开发与设计》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最为重要的三门课程,应该学好。因此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连锁管理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以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的需要。(2)基本能力课程重要程度。从调查情况看,受访学生都认为“实践能力”是该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合作沟通能力”处于次重要素质,而“组织协调能力”、“市场推广开拓能力”也是较次之的重要素质。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减少理论课程时数,通过现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重视合作沟通、组织协调与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

3.专业培养方面。(1)专业培养模式。有约七成的受访学生都认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与岗位需要紧密结合”是当前人才培养较为理想的模式;有22%的学生认为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实训类课程,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还有不到一成的学生希望“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来授课”的方式有助于提高自身技能;只有2%的学生仍然认为应该以“课堂授课”方式来满足学习需要。所以,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学校以实践方式来加强对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增强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竞争能力。许多学校也尝试多种方式与途径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课程进行中到企业实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还利用寒暑假安排部分有实践要求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企业内部近距离了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管理架构、管理制度等,体会企业经营的种种做法,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增强后续课程学习的主动性。(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度。从调查数据看,大约有近80%的学生都认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没有一个学生否认这种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的作用。“工学结合”一直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受到高度重视。许多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不仅增加参与“工学结合”联合培养人才的企业数量,还通过合同、制度等约束手段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及效果。

4.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调查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受访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感到满意,有一半多的学生感觉一般,表明了绝大多数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当然,也有近六分之一的学生则对课程教学效果表示不满意。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从现有的教学模式看,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然是学校在今后一段时间抓好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种教学模式为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三、一些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符合现今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对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要广泛利用专题报告、专业认知、宣传报道、现场参观等方式,加大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务必使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解与选择该专业。同时,还要到连锁管理企业广泛宣传,让企业更加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学生的基本素质及职业能力,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2.课程设置优化。调查显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然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就需要每一个学校都能够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对课程设置从结构到内容进行调整,优化课程体系。(1)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围绕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强化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流程的要求,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内容与时数,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类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由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模式转变,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从而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2)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岗位目标与企业实际,紧紧围绕“职能技能”这一核心,充分体现“必须、够用”的原则,逐步降低理论学时数的比重,使整个课程体系突出体现“动手能力优先”、“职业技术优先”的原则。

3.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工作。为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建议有关学校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或管理职能,负责管理、组织、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要与相关企业探讨学生实习途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举措,尽量满足学生现场实习实训的要求。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抓好教师培训工作。为了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通过顶岗挂职、合作研发、行业调查等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专业素质。(2)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工作。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双师型”教师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难点。要通过建立相应地资源库,有目的地引入来自企业的技师,充实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以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倩.连锁经营管理原理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6

关键词: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3302

1 高职人才培养创新的原则

1.1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人才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其成长过程实质就是其社会实践过程。尹蔚民部长指出,人才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首先,人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次人才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开发自身能力。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连锁专业要培养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遵循该规律,在课程结构和课时分配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机制,实现学生做与学的统一。

1.2 尊重人才体验式学习规律

体验式教学萌芽于20世纪初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西储大学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戴维.库伯率先提出了完整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实践中和实践后的反思,通过反思把当下的学习同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联系在一起。没有实践体验就没有反思的基础,没有反思就没有实践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的行为始终遵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趋势。体验式学习理论既可应用于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也可扩大应用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

1.3 强调高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

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形式,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区域内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不同地区资源状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培养人才。为了防止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高职院校首先要对区域内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区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期望,了解已毕业高职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 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前提

不少高职院校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几乎面向全行业和全领域,课程设置涵盖了物流、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以及财务会计等绝大部分管理类课程,学生什么都学但都不精,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行业和业态细分有利于高职院校集中资源优势,推进校企深纵化合作,实现人才的精准培养。就目前而言,连锁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学生就业压力小,人才培养定位没必要求多求全;着眼于未来,随着连锁行业发展的趋稳和高职办学竞争的加剧,只有在做好行业和业态细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界定连锁专业就业面向的岗位,从而打造出连锁专业的特色。不同的行业或不同的业态意味着连锁企业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不同的经营模式,也就意味着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有所不同。就门店层面而言,以便利店业态为代表的小型门店岗位设置比较简单,通常由店长、副店长、营业员等几个岗位构成。而综合超市、百货店等大中型门店,则专门设置了采购、招商、人力资源、财务、物流等职能部门。以自营模式为主和以品牌联营模式为主的连锁企业门店营运岗位设置也存在较大差异,以自营模式为主的连锁企业从品牌选择、品类配置、商品陈列、商品促销、营业员招聘和薪酬制定等一系列工作,都设置了相应岗位。而采用联营模式为主的连锁企业则上述大部分工作由联营方完成,连锁企业主要负责经营场所装修与布局、招商规划、门店促销以及联营方管理等事宜。即便是同一种岗位但业态不同,员工任职条件也有较大不同,比如便利店和综超门店的店长就不能相提并论。

同时,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高职院校还应该统筹考虑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以补缺战略为指导,把控好本专业面向就业岗位群的宽度,着重在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度上做文章,以避免不同专业面向岗位群产生重复,浪费教育资源。

3 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连锁专业校企合作经历了松散型的校企合作和集中型的校企合作两个阶段,并逐渐向融合型校企合作迈进。在松散型合作中,高职院校的合作企业多,与同一家连锁企业合作的高职院校也不少。双方合作停留在浅表层,难以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在集中型校企合作阶段,高职院校主要以“订单班”的形式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企业就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材建设等各环节支持学校办学。但集中型校企合作模式以某个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中心,合作越紧密,越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固化学生的行为模式,影响学生未来的再择业。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高级形态。在该模式下企业将成为办学主体、并投入切实的办学资源,共同完成对“职业人”而不仅仅是“企业人”的培养使命,最终也得以享受办学收益。找准企业的利益诉求点,是实现校企融合的关键。对于高职连锁专业来说,可以高校内部的市场和人才两大资源为依托,联手合作企业开设实训门店,校企双方共建共管。企业可以借此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营业额,当然也可以提前抢占人才资源。学校则可以缓释因独立投资开设实训超市在资金以及经营等方面的压力,实现实训门店的可持续性发展;学校还可以全面实现连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内容岗位化”、“过程体验化”和“环境职业化”,提升育人效果;学校还可以给教师创造教学与实战兼顾的锻炼机会,提高师资水平。校企双方转变观念,是实现校企融合的保证。学校要理解企业的盈利诉求,要尽量按照市场规律经营管理门店,还要注意维护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也要让渡一部分商业利益,把培养人才视为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理解,才能平衡好人才培养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学校要选择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联手,因为有实力的企业才有财力承担社会责任,师生才能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管理和技术。高职院校还要结合校内市场状况,选择业态规模恰当、品牌定位吻合的企业合作,从而确保实训门店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之,校企融合是一种主体多元、价值诉求多向、关系交错复杂的合作方式。2014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参与办学的企业将以政府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这将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办学热情。

4 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路径

4.1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可以采用1+0.5+1+0.5的工学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将理论学习和企业实习分别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理论学习1-企业实习1-理论学习2-企业实习2的循环模式。第一阶段的学习以专业基础理论和岗位操作技能课程为主,为学生进入第一阶段的企业实习打好铺垫;第一阶段的实习帮助学生熟悉职场环境,强化在校所学知识和岗位技能,更好树立职业目标,提高学习兴趣。第二阶段的学习以之前职场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思为基础,学生更容易理解、消化、吸收连锁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为第二阶段的顶岗实习打好基础。比之1.5+0.5+0.5+0.5模式,1+0.5+1+0.5模式留给学生第二阶段学习的时间较长,便于实习后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当然,这种工学结合模式也可能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所有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都要返校,这可能会影响连锁企业的经营秩序,同时也给企业新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带来挑战,导致有的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或者只将实习生作为一线劳动力使用,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投入资源。由于提前受到现实冲击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小部分学生可能会在实习中和实习后产生厌学等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这种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同时也考验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课程标准、师资水平以及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综合软实力。

4.2 理论学习与职业技能竞赛结合

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更是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职业技能竞赛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编制竞赛实施方案,由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把关,一些行业协会又将职业技能竞赛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相挂钩,能够切实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连锁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应该面向连锁专业所有师生,避免走入“精英教育”的误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对教育部、行业协会或者连锁企业主办的各类竞赛进行认真评估和挑选,保证竞赛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并按年级对不同水平的竞赛进行精心配置,保证技能获取的循序渐进。高职院校还可以将竞赛规划融入课程体系,甚至设置独立的竞赛选修课程,建立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把竞赛纳入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根据参与竞赛的情况和获奖等级,对师生进行激励,真正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效果。

4.3 就业与创业教育结合

在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开店成了不少创业者的选择。2009年国家商务部就指出,自主创业成功率不到10%,加盟连锁创业的成功率则高达80%。连锁专业不少学生就是怀揣开店创业梦而选择了该专业,还有一些学生家族中中已有一定连锁规模的门店,选择该专业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家族事业。无论是自主开店还是加盟开店,连锁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都更具优势。因此,采用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倡导,也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除了利用第二课堂举办创业讲座以外,设立创业协会、开展创业比赛以及给予创业学生扶持等等,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创业的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开辟创业园区,提供创业实践场所,让创业不再只是纸上谈兵或虚拟经营。校方承担对营业场地业态规划、空间布局设计、营业场所维护和升级、学生创业项目进入退出机制建立等工作,并收取创业团队一定的管理费,以抵扣部分开支。校方采用招标形式选择创业项目,由学生以创业策划书投标,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筛选项目。中标创业团队在店面装修、品牌选择、品类配置、促销等各个环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此外,学校可以要求中标创业团队自主选择一名优秀的专业老师作为创业团队经营导师,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周永莲,张方林.校企深度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2):145150.

[2]徐媛媛.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7477.

[3]陈璐.连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3):7980.

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5522);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15YGH037);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NITJY-201534)。

作者简介: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7

一、连锁企业行业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连锁经营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期,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性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国内实际培养总能力还不足人才需求的1%,中国连锁业管理型人才未来3-5年内将长期面临人才荒窘境。据《名牌时报-超市周刊》进行的连锁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显示,营运、采购、店长成为连锁企业三大稀缺人才。有78.57%的企业需要营运或采购人才,在这其中,71.43%的企业需要营运人才,50%的企业需要采购人才,而对营运和采购人员同时需要的企业占所调查企业的42.86%;有53.57%的企业需要能适合店长职位的人才。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连锁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门店数量的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大量的基层和中层门店管理专门人才,这与高职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向十分契合。高职院校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各类连锁经营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营运管理、采购管理、服务管理、物流配送管理、业务推广、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掌握现代连锁经营的基本原理,熟悉连锁企业购销存业务流程和人、财、物、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连锁店经营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连锁企业行业标准

因为多数连锁企业提供给高职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门店基层岗位,如收银员、理货员、营业员等,以及门店主管及见习主管,能够在连锁企业总部职能部门担任管理岗位的高职生很少,所以,高职生未来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门店中、高层管理岗位。因此,我们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连锁企业门店主要岗位的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相衔接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大多数还是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还是由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承办,还没有纳入学校教学的一部分,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没有实现很好地衔接。高职院校连锁专业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适应连锁企业的需要,就要解决连锁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问题。根据《零售业职业经理人(店长)职业标准》,初级零售业职业经理人(店长助理)要求了解零售业发展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现代零售经营理念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零售市场分析与企业定位、门店管理、营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零售组织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根据连锁企业门店基层岗位、门店主管、店长助理等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参考《收银员国家职业标准》、《理货员国家职业标准》、《营业员国家职业标准》、《零售业职业经理人(店长)职业标准》等行业标准,笔者认为连锁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有:

1、销售技能

掌握商品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销售技巧;观察判断、计算能力,掌握顾客消费心理及其变化规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理货技能

商品陈列技能,熟练商品陈列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商品陈列的位置达到销售的目的;掌握卖场主要设备的使用和保养技能、商品标价技能。

3、收银技能

点钞技能、收银技能,熟练收银机的使用,掌握识别伪钞的能力,掌握条形码技术、包装技能、顾客应对技巧。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

高职连锁专业应采用产学互动、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目的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时我们应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可以将连锁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1、专业平台课程:从事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首先应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与管理分析能力,掌握分析消费者心理的基本方法,能应用统计技术进行企业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分析和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因此,连锁专业可以设置《管理学实务》、《经济学原理与实务》、《基础会计学实务》、《统计技术》、《市场营销实务》、《消费心理学及实务》等专业平台(基础)课程进行以上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专业技术核心课:因为连锁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有收银、理货、销售、门店管理、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技能。所以,连锁专业技术核心课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围绕以上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开设。专业技术核心课可以设置《连锁企业商品管理》、《理货管理实务》、《连锁企业门店管理》、《门店实习》、《连锁企业推销技术》、《连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连锁企业采购管理》、《连锁企业物流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等。

3、专业拓展课:设置专业拓展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除核心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通过拓展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与连锁专业相关和相近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虽然连锁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岗位可能是门店的基层岗位,但是,随着他们工作经验的丰富和工作能力的增强,会有一部分人担任门店的督导、主管、店长等岗位,甚至进入连锁企业总部的职能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因此,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连锁专业的拓展课程可以开设《连锁企业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电子商务》、《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特许经营实务》等。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世纪是“连锁的世纪”,早在2001年国家经贸委在“十五”规划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将连锁经营作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我国连锁经营业经过初期开创、中期酝酿之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连锁经营行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现状

连锁经营在发达国家零售市场占到60%以上,通过对若干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规范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等是连锁经营的基本规范和内在要求。

(1)连锁经营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连锁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连锁企业(集团)逐年增加、连锁门店数量和销售额快速增长。连锁经营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商业流通业与服务业,同时还在不断向其他产业延伸。连锁经营规模扩张迅速,在流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连锁经营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企业实现规模扩张经营的重要方式。(2)连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规模巨大。从我国连锁经营迅速发展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空间、国外连锁企业人才本土化的实际看,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巨大。一般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入世后国际连锁业巨头将进一步加快拓展我国市场的步伐。这一现状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市场对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需求。(3)连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规格高。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可复制性模式”实现品牌、技术、管理、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统一进货、统一核算、统一库存、统一管理的规模化经营优势。从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计划的制定、物料采购、人力资源、投融资管理、选点布局、物流配送、店面规划设计等都要求更专业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比传统企业要求更高。(4)连锁经营人才需求专业性强。就企业经营管理而言,产业业态不同企业人才需求差异就会不同。就连锁经营企业的本质属性而言,物流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三大类人才是与其他企业存在核心差异的关键人才。

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总体上我国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企业对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专业人才供给的质量与企业要求差距较远,数量上也严重不足。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人才培养机构匮乏。目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主要三种方式:一是学院式培养方式,二是各类培训机构咨询机构及连锁企业内部开设培训班的培养模式,三是执业资格认证模式。总体上全国培养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学校和机构比较少,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需求。(2)人才培养专业定位与企业需求脱节。连锁经营企业的人才需求的专业是多层次、多层面的,具体包括战略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物流管理、技术管理、运营管理等等。而目前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定位存在知识宽泛、技能指向不准等问题,导致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期望以一个专业去满足一个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果是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3)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欠缺。由于我国连锁经营起步较晚,师资不足特别是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导致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技能上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4)教学体系设计脱离人才需求实际。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与市场接轨不到位。从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构建,到人才培养实际结果看,都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差距。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国际化连锁企业发展需要,掌握连锁经营的基本原理、熟悉连锁企业购销存业务流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关系协调能力的连锁经营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连锁企业总部各管理岗位、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管理岗位、连锁门店管理、折扣店、便利店、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通过采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岗位从业能力。(1)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设计。连锁经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明确,因此应从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根据企业岗位标准构建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连锁经营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实用型、技能型课程,如《店铺开发规划》《卖场营销管理》等。此外,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的课程教学大纲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以证书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高职连锁人才培养应该遵循“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岗位实践三大模块教学”培养特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重点,通过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具备连锁经营企业的基本管理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连锁经营的行业特点为出发点,对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调研,分析连锁企业行业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如零售企业营运、采购、店长、物流、等一线操作岗位)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3)推行“332”的弹性学期制。逐步推行“332”工学交替弹性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在原有两个学期之间,利用元旦、春节销售高峰期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小学期,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各为3个学期,并按照岗位能力递进的原则,要求学生在第1、3、4、6个学期依次掌握操作技能、仓储配送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4类岗位核心能力。同时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对连锁经营行业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的毕业定岗实习工作的开展。第三学年的2个学期主要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分别为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此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深化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广泛进行企业行业调研,吸纳行业企业的意见。校企双方在明确了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之后.应据此共同开发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习基地”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标准化实用型教材。连锁业的“3s”特征之一的“标准化”也应有标准化的教材与之对应。有些课程可以编写为企业的标准化操作手册,如麦当劳、肯德基的标准化手册。(5)积极推进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连锁经营业态的多样性和岗位的复杂性导致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也不是单一的,从认知实践到案例实践,从校内基地实训到校外基地实训,各实践教学模式应相互衔接相互配合。项目化教学是满足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具体改革内容还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综合实训、考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考核体系构建等。

参考文献:

[1] 简玉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视[J].连锁特许,2008(11):42-43.

上一篇:托管经营范文 下一篇:经营管理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