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力学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29 04:17:18

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力学教学初探

[摘要]应用型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需求飞速增长,为满足此类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高校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土木工程 力学教学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256-01

前言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又较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迫切需要。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力学课程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不但直接决定以后学生对各门专业课程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为满足新时期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适应该类人才培养中“应用型”的特点,高等院校中的力学教学应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理论内容“生活化”

力学课程一般都设置在高校教学的早期,此时,学生对工程建设及建筑结构的认识还处在较为浅薄的时期。而力学课程又是一门较为抽象繁琐的学科,这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以课本上的基本理论作为教学内容的中心。较为有效的方法是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实际工程问题入手,以问题作为线索,逐渐引导学生与将要学习的理论内容建立起联系,这种方式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容易建立。例如,在讲解建筑结构的力学计算简图时,应在具体结合实际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说明力学计算简图的基本组成方法及其与实际结构之间的差异性所在。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到相关专业课程时,在知识的衔接上就会较为自然。力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往往更多的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本身关注过多,死记硬背,这显然是与时下土木工程专业日后人才培养中“应用型”的特点是不相符的。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

长期以来,板书加口头讲述一直是高校中力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为了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得深刻,老师们往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得不将很多的时间花在画示范图上,这样自然减少了学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理解知识的时间。同时,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厌倦感。因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引入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力学教学。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将大量的文字、动画、图形、影像、声效等融于一体,不仅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立体的、全新的、动态的学习情境,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也成为可能,这必将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实验教学“创新化”

力学实验教学是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对于如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其“应用型”的特点来说,更为重要。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试验任务和内容更多的是事先已经制定好的,试验时,首先由教师演示,学生随后模仿进行试验。这种试验教学的方法虽然也能够使学生了解工程试验的基本意义和方法,但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主动发现实际问题,积极思考,自行制定试验计划和试验方法,最终通过合理的试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新的时期,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下,“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应积极采取创新,开拓思路,转变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如在实验教学所安排的实验课程之外,还可以尝试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的方法,使其能够在课余时间自由的从事所学内容的实验活动,以此来弥补课程总学时减少所带来的实验教学内容删减的影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力学模型,分析其受力状况并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受力分析的结果等。因此,“创新化”的实验教学必将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工作作风“严谨化”

作为日后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有科学的头脑,还必须有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责任感,要具备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教育学生实际工程工作的严肃性,要做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从现在做起,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养成诚信敬业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在课堂问题回答中训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笔记和作业中训练准确的书面表达能力,在实验课和实践课中注意训练耐心而细致的做事态度等。总之,要教育学生珍惜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努力培养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其专业责任感。力图使高校培养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宽广的知识眼界,从而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电视节目认知现状 下一篇:关于在职业院校开设通俗音乐课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