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

时间:2022-10-29 04:04:52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正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无论在课程的研究上,还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使用上,都缺少现成的模式供我们借鉴。如何优化教学,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这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必须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的课题。本人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体验,谈谈个人的看法,愿与同行们共讨。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灵魂。没有科学的观念,就不可能正确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就不可能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可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是一门飞跃发展的技术,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才能跟上课程发展的步伐。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

(一)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当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还停留在计算机教学的阶段,加上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这都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把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这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背离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既要注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也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并且把这些教育渗透到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的好坏、真伪的能力,彻底消除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如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网络陷阱等负面影响,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指出,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但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的原因,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其实,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人人使用信息技术,处处用好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成为学科教育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常用软件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在“学会”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学以促用,学用相长”。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呢?首先,要把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比如,我在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时,把课本内容讲完之后,则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如果能经常这样做,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逐渐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帮助学习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与学科整合的思想。如在教“信息的获取”这部分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在网上下载语文、数学、英语等资料,然后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进而又要求学生利用下载的资料,结合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课题”制作一张漂亮的板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文字信息处理的有关操作技能,又锻炼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学科的意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应有作用。

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扼杀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不高。要想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摒弃旧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就要考虑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学内容的探究中,我常常使用成果展示、设疑解难、演示实例等方式来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①用现代科技成果展示来创设情景。例如,在教学“lnternet”这课时,就预先收集了大量有关lnternet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的实例,使学生在了解现代科研成果的同时,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然地把眼前的学习与社会的需求,自己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起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动力。②设疑解难,导入新课。在准备教学“复制”的操作时,我先利用Windows中的画图工具,让学生给自己画一张自画像,一只眼睛画好后,如何画出同样大小的另一只眼?正在学生犯愁时,立即引出新课“复制”,这样,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了,学生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掌握了“复制”的重要操作。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演示实例等方式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时,教学就达到了最佳状态,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顺心,师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增强,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不断提高了。

(二)前后联系,以旧带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可能在他们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过时了。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不能满足于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是按课程的常规安排把6个模块内容逐一教给学生 ,结果不仅浪费课时,还造成学生因被动学习而越学越乏味。因此,我在全面钻研教材,掌握各模块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前后联系,以旧带新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Word2000的操作时,因为它与其他的操作有很多相似以及相互联系的地方,所以我逐一把各个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讲深讲透,并让学生反复练习,达到娴熟的程度。以后在Excel2000、Frontpage2000的教学中,我只是把它们与Word2000的相异点讲解清楚,其他就不再作具体的讲授了,而是要求学生联系Word2000的操作方法自己去摸索。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大致一样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举一反三,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又如在讲授“多媒体网页制作”这一模块内容时,我也只是简单介绍网页制作与Word2000板报一般操作相异的地方,提出操作要求和目的,然后放手让学生上机操作。具体的操作过程则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有问题,再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结果,学生都能运用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来完成自己的带有个人风格的多媒体网页作品。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主要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动手、动脑,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好基础。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难免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也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后,我将继续为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创设作文情景 激发写作热情 下一篇:对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