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摔跤训练的供能与疲劳恢复

时间:2022-10-29 01:43:57

浅谈摔跤训练的供能与疲劳恢复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2

摘 要 自从摔跤运动规则变革之后,不仅摔跤对抗双方的强度显著增加,而且摔跤技术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激烈的比赛对抗中,要求运动员的抢夺移动必须要迅速,能够在对峙过程中创造并抓住瞬间机会,要求运动员具有很高的力量水平、协调水平、速度水平、耐力水平以及连续攻击能力。为了提高摔跤训练的效率,非常有必要了解摔跤训练的供能与疲劳恢复。笔者在本文中根据摔跤的训练特点和功能特点,分析了疲劳产生机制,给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摔跤运动 训练 供能 疲劳恢复

一、前言

一般而言,全面的技术能力训练是摔跤运动员进行比赛的基础,而某些绝招技术能力的培训往往是摔跤运动员克敌制胜的关键。不论是何种技术能力的培训,都需要摔跤运动员具备良好乃至优秀的力量水平、协调水平、速度水平、耐力水平以及连续攻击能力,更加需要良好的拼搏精神与意志品质,而且由于对抗非常激烈,良好的心肺功能也是摔跤运动员必需的。在比赛中,要求摔跤运动员具有主动进攻的意识和能力,单纯的消极防守无法让运动员获得胜利,并且会受到处罚。通过上述论述我们知道,摔跤运动员需要个人具备非常强的综合素质,他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机能状态和技战术水平。为了为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摔跤运动,在训练过程中必须要严格要求、全面培养,依照比赛的特点和比赛的标准进行训练。

二、摔跤运动员训练的供能与疲劳机制

(一)摔跤运动员训练的供能过程分析

与其他的运动形式一样,摔跤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因为能量代谢的增强和新陈代谢水平的提升导致呼吸循环系统机能活动的强化与神经系统兴奋程度的提高。运动员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运动员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综合作用,并且该作用贯穿于运动员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摔跤运动员的各个器官机能水平的改善和提升表现在训练和比赛中,便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增强,提高他们的比赛成绩。

目前,训练理念和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器官机能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地提升,导致目前的摔跤比赛越发激烈,比赛场上的对抗强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摔跤训练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详细地了解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能量供应情况,并以此来指导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摔跤运动项目属于重竞技体能对抗类项目,其典型特点便是运动强度非常大、运动时间相对较短;并且在正式的摔跤比赛中,动作环节的复杂性与多变性,需要攻守兼备,没有固定的取胜模式。因此,在训练中必须要注意能量供应,以便能够瞬间取胜。比赛中,摔跤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爆发力,有力且快速的进攻能力,在绝大多数的比赛时间中需要维持长时间高强度、持续性静力的肌肉收缩状态,常常会导致运动员出现缺血以及供氧不足的问题,大幅度提升代谢的缺氧成分含量,增加乳酸能系统在整个能量供应中的比例。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不能够将摔跤运动员的比赛过程简单地划分为有氧功能阶段与乳酸能系统供能阶段,或者是简单地划分为CP(磷酸肌酸)供能阶段与ATP(三磷酸腺苷)功能阶段,而是应该从摔跤运动的特点和整体的运动强度来分析,摔跤运动应该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功能模式,即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的能量供应模式。简而言之,摔跤运动在不同的发力环节和动作环节而呈现出不同的能量供应模式。

(二)疲劳发生机制分析

通常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在进行摔跤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有氧的能量供应,还存在着无氧的能量供应。比赛时间一般需要持续五分钟至八分钟左右,在这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摔跤运动员在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能量输出功率,同时,还需要保持着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的能量供应模式。在此时,运动员的能量供应来源于ATP(三磷酸腺苷)分解时释放的能量,但是ATP(三磷酸腺苷)的快速分解需要CP(磷酸肌酸)的密切配合才能够完成。也就是说,在比赛的五分钟至八分钟内,摔跤运动员体内最为迅速的能量供应系统便是“ATP(三磷酸腺)+CP(磷酸肌酸)”模式。但是这种能量供应模式虽然能够迅速释放能量,但是持续时间很难保持长久,持续时间越久,这种能量供应模式便越难以为继,进而发展为基于脂肪和糖的有氧氧化能量供应模式。基于脂肪和糖的有氧氧化能量供应会有效弥补大强度无氧运动造成的能量缺口,并被吸收继而为“ATP(三磷酸腺)+CP(磷酸肌酸)”模式提供能量支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氧运动过程中,人体内部的糖分分解会出现一种不彻底的半产物乳酸,并在人体的血液和肌肉当中持续积累,导致人体的pH值降低,形成酸性体质;我们知道,酸性体质对于糖酵解的速度是有很大消极影响的,而糖酵解速度的降低将会直接减慢ATP(三磷酸腺)的合成率。假如摔跤运动员身体(主要是血液和肌肉)当中含有的乳酸达到一定的极限,则运动员的机体性能便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且运动员的大脑皮质兴奋中枢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导致运动员在摔跤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出现运动能力降低、肌肉早期疲劳等问题。

根据疲劳产生机制的不同,我们将疲劳划分为病理性疲劳和运动性疲劳。所谓的病理性疲劳主要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生理疾病导致人体在运动或者强烈运动之后容易产生疲劳现象(例如先天心脏病患者)。对于摔跤运动员而言,其疲劳是基本上都是运动性疲劳。所谓的运动性疲劳主要是指在身体机能下降、运动能力降低等暂时性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疲劳,一般而言,通过适当的休息均是能够恢复的。实践表明,在日常的摔跤训练当中,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几率非常高。之所以会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主要原因是持续性的高负荷运动、不科学的训练计划、训练过程中未能体现运动员的特点等。如果在长时间高负荷训练之后没有及时调整训练内容、运动量、运动时间等,便非常容易导致过度训练,进而影响训练结果。

三、摔跤训练中疲劳合理恢复的建议

恢复性训练与日常的技能训练一样重要。训练必然会出现疲劳,而促进疲劳的合理恢复便是提升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关键环节。如果运动员经过训练产生了疲劳,如果恢复合理则必然会为下一次的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假如恢复不合理则会直接降低下一次的训练效果。另外,在摔跤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运动量,避免运动量过大或者过小,如果过大则会导致运动员过度疲劳,影响恢复效果,如果过小则会显著降低训练的实际效果,达不到训练的预期目标。所以,在编制训练计划的时候,教练员要充分尊重超量恢复这一客观规律,综合考虑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机能承受度等因素,增强训练的科学性,重视对身体的全面训练,实现运动量大小安排的合理化。经过大运动量训练之后,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恢复方法,例如,强化积极性休息、补充充足的营养、及时进行医疗检查、督促运动员对身体状态进行自我评估、确保睡眠充足等。如果在训练中出现了过度训练问题,则需要及时调整训练的运动量和训练安排,严格控制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增加放松性训练、专项训练+全面训练,降低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和速度训练。对于运动员在自我监督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在必要时应该调整运动负荷量和训练内容。

四、结束语

训练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运动员的比赛水平,为了提高训练质量,非常有必要了解运动员训练的功能特点和疲劳产生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帮助运动员在训练之后尽快、良好地恢复。作为一种徒手直接对抗的运动种类,运动员不仅需要在站立姿态下摔跤,还要能够在摔倒之后进行跪撑角斗。了解并掌握摔跤训练的供能与疲劳恢复,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 方方,李顶.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主要关节的肌力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06).

[2] 张建国.摔跤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浅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09).

[3] 赵师栓.女子自由式摔跤连接技术动作训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4] 鲁家政,陈卫.摔跤训练对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上一篇:翼腭窝的解剖学特点及其相关技术进展 下一篇:关于眼睛,你不知道的错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