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刍议

时间:2022-10-29 12:43:02

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刍议

反思能力是学生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学会反思,是学习方法的本质和核心. 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这里的主体活动主要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 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以及提高数学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概念教学中引导反思——学会数学地思考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是学生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基础.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理解概念,使学生在自主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了解同伴对概念的理解,以此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并最终通过反思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形成完整的概念. 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怎样去反思,反思什么,形成借助经验对自身进行相对直觉的反思能力,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如:在“圆柱和球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去触摸圆柱和球,感知它们的特征,说说他们所发现的圆柱和球的特征,再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己对圆柱和球原有的感知特征和同学的意见进行结合、梳理和归类,从而理解了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又如:数轴概念的引入,老师可以拿出直尺、杆秤等实物让学生观察,用多媒体展示笔直公路上的里程碑,然后追问这些工具的共同特征和用途,最后追问如何直观地表示有理数,自然地引导学生得出数轴的概念. 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二、解决问题中引导反思——掌握数学方法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决问题进行提炼和概括,导致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方法陈旧、思路混乱、主次不分,解决问题的质量不高. 因而,教学中,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概括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加清晰,思维更具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使学生思维逐渐向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如:“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请你将圆规的两脚并拢,然后固定其中的一脚不动,慢慢张开圆规的另一脚,观察此脚及其端点的位置变化规律. 接着追问这是什么变换?又如何定义旋转的?用图形应该如何表示?学生独立操作以后和小组内的同学比一比,看看谁的作图最规范,最能体现变换过程中的特征,最后由小组代表交流旋转的概念,图形的画法和旋转的性质.

三、问题解决后引导反思——提炼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科“四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学绝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解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境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性,不易产生迁移. 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解决后,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形成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

在例题教学时,教师应把练习过程和练习后的反思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反思积累解题技巧、归纳解题规律、提炼解题思想和方法,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了,不知不觉提高了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思维策略上的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如:在进行解直角三角形中“应用举例”的例题教学时,教师认真设计了5道例题,引导学生对5道例题的所有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些例题求解过程中的共同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反思交流,很快地形成了结论,同学们普遍认识到5道例题都采用了同一种解题思维方式,那就是将实际问题几何化,然后通过三角函数的知识又将几何问题方程化,5道例题的解题过程,本质上就是数学的转化思想. 实践表明,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类比反思,他们就容易归纳出同类问题的解题模式,形成解题策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提高解题能力.

四、温故学习中引导反思——培养数学能力

学生在初学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只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就容易造成对概念的错误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难点知识,更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反思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消除困惑,解决问题. 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不断矫正错误,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知识. 作为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错误的原因,给学生一个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理解巩固的机会,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行检验结果,进一步回顾以往所学知识,探索知识之间的规律,发现知识点的联系,突破知识理解和问题解决中的诸多误区,形成较强的数学能力.

综上可以看出,让学生亲历反思学习过程,形成反思习惯,对学生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将学习实践与反思融为一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切实使反思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反思能力是学生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学会反思,是学习方法的本质和核心. 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这里的主体活动主要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 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以及提高数学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概念教学中引导反思——学会数学地思考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是学生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基础.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理解概念,使学生在自主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了解同伴对概念的理解,以此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并最终通过反思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形成完整的概念. 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怎样去反思,反思什么,形成借助经验对自身进行相对直觉的反思能力,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如:在“圆柱和球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去触摸圆柱和球,感知它们的特征,说说他们所发现的圆柱和球的特征,再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己对圆柱和球原有的感知特征和同学的意见进行结合、梳理和归类,从而理解了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又如:数轴概念的引入,老师可以拿出直尺、杆秤等实物让学生观察,用多媒体展示笔直公路上的里程碑,然后追问这些工具的共同特征和用途,最后追问如何直观地表示有理数,自然地引导学生得出数轴的概念. 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二、解决问题中引导反思——掌握数学方法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决问题进行提炼和概括,导致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方法陈旧、思路混乱、主次不分,解决问题的质量不高. 因而,教学中,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概括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加清晰,思维更具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使学生思维逐渐向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如:“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请你将圆规的两脚并拢,然后固定其中的一脚不动,慢慢张开圆规的另一脚,观察此脚及其端点的位置变化规律. 接着追问这是什么变换?又如何定义旋转的?用图形应该如何表示?学生独立操作以后和小组内的同学比一比,看看谁的作图最规范,最能体现变换过程中的特征,最后由小组代表交流旋转的概念,图形的画法和旋转的性质.

三、问题解决后引导反思——提炼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科“四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学绝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解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境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性,不易产生迁移. 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解决后,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形成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

在例题教学时,教师应把练习过程和练习后的反思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反思积累解题技巧、归纳解题规律、提炼解题思想和方法,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了,不知不觉提高了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思维策略上的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如:在进行解直角三角形中“应用举例”的例题教学时,教师认真设计了5道例题,引导学生对5道例题的所有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些例题求解过程中的共同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反思交流,很快地形成了结论,同学们普遍认识到5道例题都采用了同一种解题思维方式,那就是将实际问题几何化,然后通过三角函数的知识又将几何问题方程化,5道例题的解题过程,本质上就是数学的转化思想. 实践表明,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类比反思,他们就容易归纳出同类问题的解题模式,形成解题策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提高解题能力.

四、温故学习中引导反思——培养数学能力

学生在初学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只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就容易造成对概念的错误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难点知识,更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反思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消除困惑,解决问题. 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不断矫正错误,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知识. 作为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错误的原因,给学生一个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理解巩固的机会,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行检验结果,进一步回顾以往所学知识,探索知识之间的规律,发现知识点的联系,突破知识理解和问题解决中的诸多误区,形成较强的数学能力.

综上可以看出,让学生亲历反思学习过程,形成反思习惯,对学生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将学习实践与反思融为一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切实使反思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爱心呵护,迟开的花儿一样美丽 下一篇:架起智慧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