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2-10-29 11:55:4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 要:留守儿童类型:“自生自灭”型;娇生惯养型;寄人篱下型。突出问题:成绩每况愈下,表现越来越差;亲情缺失,心理异常;关爱失常,志向模糊;家教缺失,行为越轨。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59-01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依照家庭环境及监护性质,对留守儿童做如下分类:

(1)“自生自灭”型:这类儿童主要存在于那些生活条件差、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低下的家庭。临时监护人群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负担重。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孩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给孩子做做饭、洗洗衣。到了农忙季节,很多孩子中午放学不回家,在学校啃干馍,或在校外游荡。在劳动力缺乏的家庭,部分孩子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则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天性,乖巧听话者让人顺心,顽劣淘气者无计可施。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任其自然、放任自流,故称“自生自灭”型。

(2)娇生惯养型: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事事顺着孩子,过分的庇护与溺爱使孩子心理发展畸形:娇气、任性,自私自利、情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由于宠爱过度,家庭教育举步维艰。

(3)寄人篱下型:被父母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又不敢当自己孩子一样管教,只能将就凑合,以不出大问题为原则。寄养监护人和孩子心照不宣,彼此“躲猫猫”。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行为表现越来越差。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据观察,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差且出现问题的儿童约占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少年儿童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23%,一年一次的为54%,两年一次的有2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母关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缺失的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里逐渐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成长的健康与否。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和行为习惯都不好。不讲求个人卫生,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群体,其教育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真实、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

上一篇:课堂上,师生如何进入最佳境界 下一篇:在活动中挖掘习作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