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音乐课堂上律动

时间:2022-10-29 09:41:05

美,在音乐课堂上律动

[摘 要]音乐课堂是“美”的课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让美吹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情感,传承文化。

[关键词]美;音乐课堂;律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6-0075-0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让美在音乐课堂上律动应该是所有音乐老师的必然追求。

一、让“美”吹动心灵

音乐课堂要让学生“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体现美”。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除了美,我们还能热爱什么呢?不能空洞“说美”,而是要靠良好的教学艺术手段来组织。

《纳西篝火阿哩哩》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的歌曲,描绘了纳西人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生活场景。纳西族主要生活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他们曾经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现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纳西人纯真质朴、热情好客,在节日里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及舞蹈活动。教唱时笔者首先请学生欣赏云南的美丽风光,欣赏纳西族的民间音乐,然后采用对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了解云南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接着再请学生欣赏节日篝火的欢庆场面,立即将学生引入歌曲的艺术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受到歌曲热烈欢快的曲风,和着音乐哼唱起了歌曲中大量运用的衬词部分――“阿哩哩,阿哩哩”,时而清晰明亮,时而轻巧跳跃,仿佛置身于大美云南的篝火节日中,身临其境。

在教学《桑塔露琪亚》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环节中笔者做了精心的设计:利用旅游时在威尼斯人酒店拍摄到的视频画面来呈现――蓝天白云、荡漾的水面、歌唱的船夫和贡多拉。当充满浓郁威尼斯风情的画面犹如画卷般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看得入神,听得陶醉,体会着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

坡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歌绘画又被人称为凝固的音乐,教师应打通诗歌、音乐、绘画的联系,从音乐的意境出发为学生在三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样他们就能通过各种感官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去感受音乐的美、发现音乐的美,甚至创造音乐的美,学生的心灵在美的春风吹拂中会一天天苏醒,一天天绽放。

二、让“美”激感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优秀作品。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旋律优美、感染力强的特点,带领学生深入音乐,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在音乐的熏陶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及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中国音乐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当古老的编钟敲响时,每个学生心中都会涌起无比的自豪感;悠长马头琴一拉响,学生就会被带到辽阔的大草原;侗族大歌优美的和声就像高原上连绵起伏的山山水水,木卡姆的苍凉悲壮则宛如无边的戈壁和那古老胡杨……作为音乐老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熏染学生。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时,笔者先请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片段,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和所听到音乐的特点,结合所看到的情景说出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学生仿佛看到黄河上的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听到船夫们那整齐有力的号子。此时笔者说道:“自古以来,黄河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象征着一种伟大的精神,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大合唱》就是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了解这部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著作。”在接下来的欣赏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激发了爱国热情。

音乐就是这样神奇,《义勇军进行曲》激励无数中华儿女走上了抗日的战场,《国际歌》让无数前辈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退缩,而一曲《二泉映月》让所有人听到阿炳心中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学生带进音乐中,音乐就能帮我们完成想要完成的教育任务。

三、让“美”传承文化

《高山流水》气定神闲,《阳关三叠》千回百转,《十面埋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涵养学生中华民族的血脉、性格有着不可替代的效力。

中国戏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最丰富的一种艺术形式,全国三百多个剧种,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曲牌、唱腔,可谓相当丰富。而目前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虽丰富多彩,但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氛围创设不够浓厚。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美妙的民族精粹音乐发扬光大。

中国的戏曲知识丰富,形式多样,仅仅京剧的知识就多得像浩瀚的海洋,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因为课的容量大而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找准切入点展开教学。因此,本节课着重以“戏曲的表演形式”“传统戏曲中人物行当”“了解常见的戏曲种类”入手,在教材提供的京剧、豫剧和黄梅戏等基础上,还选择了一些经典的戏剧片断,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另外,对京剧常识作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戏曲的魅力,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增添学生的趣味,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上扎下一个比较深厚的根。

音乐是美的化身,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就是沉浸在无限美丽中。在音乐的包围下,学生的情感细腻了、丰富了,眼睛敏锐了、明亮了,对传统文化理解了、喜爱了,于是他们就越来越离不开音乐了。这样,学生就永远生活在美的世界里,永远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目光去打量世界,于是周围的世界就更美,他们的人生就更美。

参考文献:

[1] 杨丹.作为小型社会的中小学音乐课堂[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孙成文.浅谈音乐课堂的学生适应性教学[J].音乐天地,2013(8).

上一篇: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下一篇:多元视角关注下的网络文化节传播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