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波动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29 09:25:23

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波动的实证分析

摘要:文章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1992~2008年中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波动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波动的主导力量是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其中,世界对中国肉类产品需求扩大是中国肉类产品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肉类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出口市场的高度集中和出口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中国肉类产品出口增长的基本原因。

关键词:肉类产品;出口波动;CMS模型;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9-0040-06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肉类生产大国。自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国,1996~2008年间年均增长3.58%,高于同期世界肉类产量年均2.18%的增长率。2008年中国肉类产量更是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1/4,达到了7278万t。但中国肉类产品参与国际贸易的比例却很低,每年仅有不足生产量的2%用于出口。肉类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一直在较低水平下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3.13%下降到2008年的1.95%。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肉类产品进口大幅增加而出口始终增长缓慢,贸易逆差逐年拉大,呈现出进口额超过出口额、进口增幅超过出口增幅的“双超”趋势。2008年中国肉类产品进、出口额分别是24.30亿美元和24.09亿美元,较上一年分别增长51.83%和2.69%,进出口贸易逆差达0.21亿美元,逆差同比增幅为48.63%。由此可见,我国是典型的肉类产品“生产大国和贸易小国”,出口规模与生产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肉类产品在获得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市场竞争也逐渐呈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过,作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不断改善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机制条件下,中国肉类产品出口理应朝着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的肉类产品出口额却没有呈现预期中的发展趋势,而是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

目前,国内专门针对肉类产品贸易的研究并不多见,有限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将肉类产品作为一类商品纳入到农产品或畜产品中进行分析。段辉娜和王巾英(2007)曾利用引力模型测算出SPS措施对中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显著。余鲁(2008)对中国畜产品贸易进行了阶段性分析,认为提高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非价格竞争力是今后中国畜产品出口增长的根本保障。二是从国际竞争力的视角,对肉类产品中的某一具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王寒笑(2007)运用竞争力指标对我国鸡肉产品国际竞争力测算后认为我国鸡肉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近年来有所减弱。夏晓平,李秉龙(2009)采用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来分析我国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我国羊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从研究的切入点来看,多数对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是从比较优势、技术壁垒、质量安全、动物福利等层面人手。从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学者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同内资源成本系数法(DR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RCA)和生产成本比较法等方法以及应用市场占有率、市场集中度等指标来进行定量分析。但应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模型(Constanl Market ShareAnalysis,简称“CMS模型”)从增长的动态结构来研究肉类产品出口波动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但诸多采用该方法研究其它产品出口增长的文献为本文研究肉类产品出口波动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本文将利用CMS模型分析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波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且通过分析来确定影响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波动的主导因素,以期为制定我国肉类产品出口发展战略以及肉类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中国肉类产品出口特征分析

(一)中国肉类产品出口在波动中上升,占世界出口比重持续下降

1992~2008年,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总额从10.46亿美元增长到24.09亿美元,增长了130.21%,在世界肉类产品进口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却从3.13%下降到1.85%,下降了1.28%。依据出口额和所占世界市场份额(见图1),1992~2008年中国肉类出口波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2~1996年,中国肉类产品出口处于持续增长时期,肉类出口额由1992年的10.46亿美元提高到1996年的19.09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比重由3.13%上升到3.38%。第二阶段为1997~2000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肉类产品出口额持续下降。由1997年的17.78亿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16.2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也由3.18下降到3.15%。第三阶段为2001~2008年,受中国加入WTO和世界肉类需求增加的利好刺激.中国肉类出口额快速上升,由2001年18.02亿美元大幅提高到2008年的24.09亿美元,不过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1年的3.24%下降到2008年的1.85%。

(二)中国肉类出口市场集中度高,但出口多元化趋势明显

总体上看,中国肉类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澳门、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这五大市场占中国肉类出口额的80%以上,2008年中国对该五大市场的出口额高达20.74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额的93.36%,其中香港是中国内地肉类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8年对其出口额达10.9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49.34%,日本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2008年中国向其出口肉类总额为8.3亿美元,占中国肉类出口的37.39%,光这两大市场就占据中国肉类出口的大半壁江山。不过近年来,中国肉类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倾向明显,出口市场分布范围不断拓展,2008年我国肉类产品远销世界近90个国家和地区,与1992年不到70个相比,有了大幅度增加。这说明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的市场开拓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出口结构不断改善,初级产品比重持续下降,肉制品出口逐步占据主导

1992~2008年中国出口肉类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提高(见表1),初级产品的比例由1992年的81.34%下降到2008年的54.16%,而肉制品的出口比重则由18.66%提高到45.84%,其中2005~2007年连续三年肉制品出口比重突破50%。出口产品中加工制品份额的稳步提高说明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下降,比较优势难以很好的转化为竞争优势。

三、CMS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一)CMS模型构建

CMS模型核心假定是如果一国的某种出口商品

的竞争力不变,它的市场份额也应当不变。因此,一国商品出口的实际变化与保持原有份额的出口额之间的差额,一定是由于出口结构或竞争力变化所引起的。CMS模型由Tyszynski(1951)首次提出,在其之后,许多研究者又对Tyszynski的经典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多种形式的扩展模型,其中比较完善的、最具代表性的是Jepma(1986)提出的改进的扩展模型。Jepma模型的优点在于对CMS经典模型中比较笼统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分解,把竞争力效应进一步分解为总竞争力效应和商品竞争力效应,有助于对竞争力的分布结构作进一步的解释。因此,本文将运用对Jepma(1986)改进后的二阶因素分解的扩展模型对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波动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更全面、更具体地分析影响中国肉类产品出口变动的各种因素。

根据Jepma扩展的CMS模型,一个国家对目标市场的出口贸易变化分解整合为“进口需求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和“产品结构效应”=三个综合因素,即模型第一层次分解为:

由于我国肉类产品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且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日本、香港、朝鲜、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因此可以把这些出口市场作单一化处理。在不考虑市场分布效应的情形下,笔者对式

(1)作以下简化型处理:

上述式中q是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总额,S是中国肉类产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份额,si是中国第i类肉产品的出口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的份额,sij是中国j类肉产品对i地区出口额占世界向i地区出口i类肉产品的份额,Q是世界肉类产品出口总额,Qi是世界类肉产品出口总额,Qij是世界i类肉产品对j地区出口额,是当期与基期相比的变化值,0表示基期,t表示当期,下标i和j分别表示出口的商品和地区。

(二)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本文模型所采用的数据是按照HS1992分类标准四位数分类后的肉类产品数据,该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COMTRADE)。本研究中肉类产品的范围为依据HS1992分类方法确定的第01、02章全部商品再加上第1601、1602两个税目所包含的全部商品,共计18个品目。

四、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波动效应的因素分解

从理论上来讲,CMS模型能够从总体上分析本文所选取的1992~2008年中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变动的原因,由于在此期间经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1年正式加入WTO等重大事件,这必然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根据这些历史事件来进行阶段性划分,将1992~2008年划分为1992~1996年,1997~2001年,2002~2008年三个时期来分析不同时期中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波动情况,这种阶段性划分与我国肉类产品出口波动的实际趋势也是大抵吻合的。

(一)CMS模型结果分析

1 第一阶段(1992~1996年),这一时期中国肉类产品出口额由最初的10.49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19.13

亿美元,净增8.64亿美元。从CMS模型第一层次分解结果来看,需求、竞争力和结构均对该时期的出口增长带来正向效应。其中由于世界肉类市场进口需求变动产生的贡献率高达91.43%,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由于我国肉类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出口结构的优化所带来的贡献率分别为7.29%和1.28%。进一步从第二层次的分解来看,世界肉类产品需求的增长为我国带来了7.22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占总增加额的83.5%,说明这一时期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世界肉类需求的旺盛。从对出口竞争力效应的分解来看,我国肉类产品总体竞争力的提高对出口增加的贡献份额为9.72%,不过由于出口的肉类产品定商品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对我国总体肉类产品的出口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使其出口下降2.43%。从结构交叉效应的分布来看,净交叉效应产生了4.19%的贡献,而动态交叉效应则导致了3.70%的负效应,这说明我国肉类产品出口在世界肉类增长较快的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但由于出口结构与世界进口需求结构的拟合程度低而使其对总体出口产生了0.32亿美元的逆效应。

综合看来,这一时期继续延续了我国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以来,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贸易体制的不断完善,制度变革所带来的政策效应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而同期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一亚洲各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外部消费需求。尽管这一时期我国特定肉类产品出口竞争力不高和出口结构不合理,但由于强大的外部需求和内部政策推动,仍然促进了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

2.第二阶段(1997~2001年),这一时期我国肉类产品出口额较上一时期有了相当大程度的回落,虽在2001年有所上升,但均未超过1996年19.13亿美元的当时历史最好水平。这一时期由于期末出口的回升,整个出口增加额微弱上涨0.23亿美元,期间1997~2000年肉类出口连续四年下降。从整体上看,除出口竞争力上升带来0.63亿美元的增加额外,进口需求和结构交叉效应均为负值。其中由于世界市场进口需求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出口下降126.09%,是这一阶段肉类出口下降的“罪魁祸首”。从CMS模型的进一步分解来看,由于世界肉类产品需求规模的缩减和进口需求结构的变动导致我国肉类产品出口增加值下降的比率分别为52.17%和73.92%。另外,结构效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使出口增额下降了0.11亿美元,其中净交叉效应和动态交叉效应分别贡献了0.01和0.10亿美元的下降额。这说明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结构继续延续上一时期不合理的态势,不过这次表现得要更加突出,不仅同世界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匹配程度低,而且与需求增长快的产品也不相适应。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的大幅下滑主要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所累。亚洲一直以来就是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最大的区域市场,亚洲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需求纷纷萎缩,进口减少,从而导致我国肉类产品出口下降。另外,与我国肉类出口产品的品种、市场具有较大同构性的东南亚各出口国家为了遏制本国经济的持续下滑,纷纷采取了各种竞销手段来扩大自身肉类产品的出口。同时,由于这些国家货币贬值,而同期人民币保持坚挺,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中国肉类产品这一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成本优势。由于肉类产品的价格和收入需求弹性较小,出口的扩大主要是以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的方式来取得的。因此,这一时期我国肉类产品不但进入东盟国家市场的难度加大,而且在自己传统的出口市场日本和香港上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进口市场需求的萎缩和出口份额的

减少对这一时期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不过由于危机时期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竞争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出口额的大幅下滑。

3 第二三阶段(2002~2008年),这一时期中国肉类产品出口延续上一阶段期末的回升趋势,出现恢复性增长。出口额由2002年的17.0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4.09亿美元,净增7.05亿美元。从CMS模型结果的第一层次分解来看,需求因素依然是影响中国肉类产品出口的主导因素,这一时期世界肉类市场需求规模的大幅回升推动着我国肉类产品出口额的恢复性增长。依据模型的分析结果,由于结构需求效应的正向拉动,出口额应净增22.36亿美元,但受出口竞争力效应和结构交叉效应双双告负的拖累,最终出口增加额为7.05亿美元。因出口竞争力效应和结构交叉效应的逆向作用分别产生了6.41亿美元和8.90亿美元的出口损失。进一步从CMS模型的第二层次分解来看,假定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仍保持在期初时水平,世界需求规模和市场结构的变动各自可以带来21.80亿美元和0.56亿美元的出口增加额。但由于实际出口竞争力的下降,特别是我国肉类产品总体竞争力的下降导致了6.47亿美元的损失。此外,由于这时期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结构并没能够与世界进口市场上需求量大和需求增长快的产品结构保持一致,分别遭受了8.20亿美元和0.70亿美元的出口减少额。

综合来看,这时期肉类产品出口额的恢复性增长主要是由于世界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我国肉类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改善所致。究其原因,则主要受益于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这两大利好因素。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各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经济逐步复苏,进口需求相应增加,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肉类产品的出口。同期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后,世界市场对我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机会的增加,出口的谈判成本和贸易成本的降低,有力的改善了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的贸易环境,使我国包括肉类产品在内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不过,市场需求和贸易机会的增加带来我国肉类产品市场份额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和环保上的领先优势,变相设置一些以安全法规、技术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度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包括肉类产品在内的农产品出口设置了苛刻的市场准入条件。另外,随着我国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国内资源机会成本不断上升,肉类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逐渐弱化,这一系列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肉类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1992~2008年的肉类产品出口波动的数据分析来看,这一时期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稳定增长期(1992~1996年);二是危机回落期(1997~2001年);三是恢复增长期(2002~2008年)。根据不同阶段肉类产品出口波动的CMS分解来看,决定我国肉类出口波动的主导力量是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其中世界对中国肉类产品进口需求的扩大是中国肉类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反观影响出口增长的竞争力和结构因素均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数时期制约着中国肉类产品出口的增长。现阶段这种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需求扩大的出口状况,终究会因市场需求的波动而给我国肉类产品出口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已从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的反复波动中得到印证。因此,要保持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必须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挖掘出口竞争力和出口结构对出口增长的积极作用。鉴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多元化的市场出口战略 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决定我国肉类出口波动的主导力量,而导致我国肉类产品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需求的根本原因就是肉类产品出口市场的高度集中。高度集中的出口市场,容易引致我国肉类出口的大起大落。况且,出口市场的高度集中容易遭到进口市场采取反倾销调查、特殊保障条款等一系列不利于出口的特定措施,给我国肉类产品出口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为了应对肉类产品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市场风险,必须实施积极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努力稳定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欧洲、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的份额,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开拓中低端产品市场,不仅可以防范某一地区市场贸易环境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有效绕开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有效地分散出口风险。

(二)优化肉类产品出口结构 调整肉类产品出口结构、适应进口市场的需求变化是提升出口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多、加工制品少,新品种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不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需要。这种不合理的出口产品结构,不仅使出口附加值低,而且还容易招致发达国家假借质量安全之名设置各种技术壁垒。因此,今后要进一步优化肉类产品的出口结构,在继续发挥肉类产品这一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肉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对肉类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其附加值。

上一篇: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下一篇:各国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