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黑格尔悲剧理论与莎士比亚悲剧思想的异同

时间:2022-10-29 08:25:32

试比较黑格尔悲剧理论与莎士比亚悲剧思想的异同

摘要:黑格尔的悲剧学说是西方悲剧理论的集大成,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享誉世界,那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否适用于莎士比亚?本文试从悲剧人物、冲突、结局三个方面探寻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悲剧;黑格尔;莎士比亚

纵观前人的建树,我们不难得出黑格尔悲剧理论与莎士比亚悲剧思想有差异的结论。莎士比亚悲剧有着独特的悲剧美学,黑格尔的悲剧观是西方悲剧理论的集大成,他们二者究竟有没有相似之处?本文将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试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为样本,比较黑格尔悲剧理论和莎士比亚悲剧思想的异同。

一、悲剧人物

黑格尔认为 “在艺术表现里,这些推动的力量却不应该只现出它们的普遍性, 而是必须形象化为独立自足的个别人物,尽管在行动的现实里这些力量仍是理想的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形象化为独立自足的个别人物, 它们就还只是一般思想或抽象观念, 不是属于艺术领域的。” 但是即便如此,黑格尔认为,悲剧人物处在一种具体的环境里,由于他所抱的目的是个人的,就必须与其他人发生对立和斗争。黑格尔主张人物的性格应该是多样的统一,一方面人物性格要尽可能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是一个有机整体,他同时强调人物性格必须是特殊、明确的。“黑格尔也主张人物性格应该是坚定一致的。伦理力量的普遍性与必然性通过情致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坚定一致性:体现、代表某种普遍伦理力量的情致是人物性格的中心,人物性格的塑造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也即须忠实于情致所代表的伦理力量,从而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坚定一致性。” 可见,黑格尔认为的悲剧人物,是要代表“普遍伦理力量的情致”的,个人是一种精神的承担者。比如黑格尔心中最完美的悲剧典范——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不顾国王克瑞翁的禁令,将自己反叛城邦的兄长波吕尼刻斯安葬。这里安提戈涅所代表的道德是对亲人的责任,她是这一种精神的承担者。而国王克瑞翁则是代表了城邦的意志,国王是执道德另一端的精神承担者。二者的不可调和,造就了悲剧的产生。

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一般有卓越而高贵的地位, 有巨大的和坚强、偏执的性格, 他们自身的性格决定了悲剧性的命运。其一,悲剧人物均为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或是豪门巨族的成员,以引发深广的震撼力量。这一点和黑格尔论述的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有相似之处。其二,悲剧人物都拥有超常的。所有的行为和动机几乎没有一个是出自“无意”, 而都是“有意”而为的;悲剧的主人公在道德上可以由任何道德倾向的人充当。这点就与黑格尔的理论明显不同,黑格尔认为的悲剧主人公必须是一种道德的承担者,而莎士比亚则更加注重揭示人性,又夸大了等本能,冲突多数是因为人物欲求不满而导致的悲剧,而黑格尔则显得非常理性。其三,悲剧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性格的坚定性;面对死亡和毁灭, 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悲剧精神。这一点和黑格尔认为的悲剧人物相似,悲剧人物要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与他人形成对立。所以,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与其说是社会悲剧,不如说是性格悲剧:奥赛罗由于狂暴冲动,偏听偏信导致爱人命丧黄泉;李尔王的孤傲偏执落得孤独终老的下场。人物的性格是矛盾冲突的根源,推动情节发展。所以,二者的行为动机不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不是在于维护某种伦理或家庭、国家、民族的利益, 而是在于某种个人的或利益需求。不以故事情节为中心,而以人物性格为中心, 以人物的各种崇高的为中心, 从而展示出近代悲剧美学的个人主义性质。而黑格尔则认为,剧本只要写与情节有关的人物性格,不需要过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都是为情节服务。情节和人物的关系,黑格尔首推情节,把人物性格置之情节之外,这是与亚里士多德是一致的。性格和情节应该融成一片。只要截取与现实具体目的的动作有关的那一部分性格就够了,否则就会成为赘疣。两相靠近,各自制约,戏剧情节和戏剧人物的这种互控互限为的是达到一个效果:使观众的眼光集中到一个具体的目的及其实现上。 从而展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理论在古希腊悲剧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体现了时代尊重“人”的发展潮流。

二、悲剧冲突

戏剧以冲突为中心,所以冲突的方式也是划分戏剧类型的根据,因悲剧性冲突则自然构成悲剧。余秋雨用三句话归纳了黑格尔的悲剧性冲突:双方都有理由;双方都有罪过;最后归于和解。在这里,“和解”显然不是双方握手言和,结果他们或者同归于尽,或者放弃自己排他的片面要求。很显然,黑格尔认为的悲剧人物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每个人都是各执道德的一面,却有着悲剧人物独有的坚定性与执着,这也是悲剧产生的原因。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进行扩充的,他认为要用冲突与和解的理论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引起恐惧和怜悯的论述做一些调整。他认为该恐惧的是永恒真理遭到破坏,该引起人怜悯的是遭难人心中还有美好的品质。黑格尔的“冲突论”包含三种情况: 一是自然本身造成的; 二是自然条件引起心灵的冲突, 如阶级关系、金钱地位、家庭矛盾等; 三是由于黑格尔以精神理念为本源,认为根本冲突应来自心灵本身, 真正理想的悲剧性冲突即是由心灵本身的分裂引起的冲突, 自己设置自己的对立面, 再通过对这个对立面的否定, 进而达到否定之否定, 即统一。 最终,“永恒真理”获得胜利,黑格尔源起精神,最终归结于精神。

而莎士比亚悲剧的冲突则与之不同。莎士比亚创造性地将悲剧冲突从激烈的外部冲突,发展为个人内心的冲突与分裂的形式, 这种“向内转”的悲剧形式就是他对悲剧美学的巨大的贡献。乃至于有“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 也才有“性格悲剧”概念的出现。例如哈姆雷特犹豫不决的性格,使得他行动延宕,给敌人以喘息准备的时间,从而造成了悲剧。总的来说,《哈姆雷特》中戏剧冲突主要体现在外化的行动冲突和内隐的内心冲突之上,而外化的行动,也是内隐的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在夫人的怂恿之下屠杀人民,导致恐惧和猜疑占据了心理,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自杀,而麦克白自己最后落得削首的下场。

虽然二者都强调冲突分为外部冲突和内心冲突,然而却有很大不同。黑格尔在处理情节和人物的关系上,首推情节,把人物性格置之情节之后,主张性格和情节应该融成一片。这点与莎士比亚的“性格决定命运”相悖。

三、悲剧结局

朱光潜认为,一般所谓“悲剧结局”就取这二者中之一种,或者是以灾难告终,或者是归于和解。以灾难告终,其代表作是《安提戈涅》。归于和解,黑格尔举了埃斯库罗斯的《报仇神》为例。和解是由外在力量促成的,它也可能由人物心灵中的内在变化来促成,例如《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的结尾处,悲剧主角放弃了自己的要求,以自责来洗清自己的过错,达到黑格尔所谓“主观的内在和解”。 但是,并不是所以的古希腊戏剧都是能够归于和解。黑格尔认为,所有的悲剧的结局虽然是灾难和苦痛,但是,却仍然不失为一种“调和”或“永恒真理”的胜利。比如《安提戈涅》的结局是安提戈涅被处死,国王妻离子散。剧中的人物都获得了悲惨的下场,然而黑格尔认为“永恒真理”得到了全胜,因为安提戈涅维护了亲情,而国王则维护了国家意志和权威。

就悲剧结局而言,莎士比亚所营造的悲剧都是异乎寻常的毁灭和死亡。悲剧人物陷入毁灭的方式大多数表现为“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指的是指主体在个人动机的驱动下发出行动, 而行动的结果却是完全出乎预期目的, 得到与原意图相反的结果, 这一结果导致自我毁灭。比如说《哈姆雷特》整部剧围绕“复仇”展开,但是在复仇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主人公内心夹杂着的心理斗争。它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主人公哈姆雷特与周围环境、自我内心的激烈冲突。而结局却是失败了,同时自我毁灭。

虽然二者的结局都是灭亡,然而莎士比亚的结局只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或者伸张正义,而黑格尔“走向和解”的结局则是为了肯定“永恒真理”的存在,目的不同。牛津大学教授布拉德雷曾经就这个问题做过研究,他试图用黑格尔的理论来阐述莎士比亚的悲剧,然而由于这两个是不同时期产生的作品,悲剧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阐述时困难重重,关于这一点,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里就阐述得比较详细。“黑格尔认为这是通过永恒正义的干预达到的‘和解’。我们已经证明,这种唯理主义的悲剧观有几方面的弱点:一,它是先验地推演出来的,并不符合我们的情感经验。二,它是以对希腊悲剧的错误解释为基础。三,它不适用于近代悲剧。四,它忽略了悲剧中的受难,在有关命运的问题上前后矛盾。五,它在根本上是悲观的,因为它意味着不断的冲突导致不断的毁灭。

朱光潜认为,布拉德雷的理论不仅没有阐述黑格尔,反而走向了黑格尔的反面,即他得出来的结论是:剧中人物走向毁灭不是因为“正义”,而是因为“命运”。

四、总结

综上所述,黑格尔作为悲剧学说的集大成者,研究的对象是古希腊悲剧,而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作品可以归为近代悲剧的范畴。既然二者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悲剧思想不尽相同。但是又由于同是悲剧,在悲剧人物的塑造上、悲剧冲突的构成上、悲剧的结局上却是有相似之处的。然而由于理念的不同,二者在悲剧思想上又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莎士比亚的悲剧正是在黑格尔的悲剧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可以算是一脉相承,所以我们在不同的时代,可以看到不同的印记。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孙云宽.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之辩[J].黑龙江:黑龙江史志,2009(6).

[4] 余秋雨.舞台哲理[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上一篇:浅析宁浩疯狂系列电影中所蕴含的草根文化 下一篇:《长生殿》之言“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