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院前猝死5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9 06:26:28

患者院前猝死50例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0例猝死患者均来自近期120急救中心接诊抢救记录,对全部患者按不同年龄、救护车到达的时间、发病季节、复苏的效果进行统计。

现场复苏效果判定:①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循环;②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或意识基本恢复。

结 果

年龄、性别、季节分布:男28例,女22例;发病年龄在19~76岁,以50~60岁20例(40%),60~70岁8例(16%),30~40岁7例(14%)。季节:春季13例(26%),夏季11例(22%),秋季16例(32%),冬季10例(20%)。

既往基础疾病:心肌梗死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其他均无特殊记载。

复苏效果:本组患者现场复苏均超过30分钟,无效后经心电图证实心室停博后停止抢救。成功1例,其他均未成功。其中1例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即开始CPR。

讨 论

猝死是急诊常见的一种危重症,75%的患者发生在院外。目前,猝死的院前复苏成功率较低。本组资料显示:猝死患者男性高于女性,这与国内以往相关资料相符。50~60岁发病较高,且秋季尤其气候突然转冷时较易发生。猝死的患者往往起病突然,尤其是年龄较轻的患者,多无心脑血管病史。这提示我们在对猝死进行预防性干预时,应多注意到性别、年龄、季节等方面的问题,定期体检,增强防病意识,发现健康隐患及时解决,这对已有器质性心脏病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来说,是预防猝死发生的最有效手段。本组患者中,仅1例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已由旁观者实施CPR。这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存活率。有研究表明,猝死发生时,有旁观者进行CPR者有23%存活,而无旁观者进行CPR成活率仅4%。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猝死人数约54.4万,而存活率仅1%,远低于欧美国家。而猝死发生后短短几分钟内往往成为病人能否救活的关键时刻。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生还可能性就下降7%~10%,如果在猝死发生后3~5分钟进行有效的CPR,患者生存率可提高到49%~75%。如果超过8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伤,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要在第1时间抢救猝死的患者,提高成功率,就必须要对普通百姓进行CPR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复苏急救技术,同时开展心脏骤停早期辨认及徒手心肺复苏知识的改善和宣教。让全社会的人都了解心跳呼吸骤停的意义和抢救的基本知识,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上一篇:经头皮冠状切口结合口内切口坚固内固定治疗复... 下一篇:闭合性腹部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液体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