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民主的“神话”

时间:2022-10-29 03:50:06

摘要 从符号学角度看,纪录片《请为我投票》沿细末――迷思一神话的层次,通过层层符号构筑,建立起关于“中国民主”的神话大厦。由于此片的表现主题、制作背景以及创作者经历,此片在西方公映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值得关注,同时,纪录片作为开放文本的艺术魅力也在各种解读中得以彰显。

关键词 《请为我投票》民主选举 符号学

前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15部入围200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单元的长名单,其中中国导演陈为军的《请为我投票》榜上有名,据悉该片目前已经入围了奥斯卡记录片十部短名单。在此之前,此片已获2007白银电影节最高奖项,获奖时其关键词为“亚洲、中国、儿童、政治”。针对这部纪录片中的民主选举,引发了国内外较为热烈的讨论。本文将从符号学角度沿文本深入,联系此片产生的特殊背景。分析其符号构筑。

一、文本分析――细末、符号及迷思

1.故事概要

《请为我投票》(以下简称《请》)讲述了三个孩子在班主任的提名下,作为班长候选人,他们在班上选择两位同学作为自己的“竞争小帮手”,经历了一场分才艺展示、辩论对答、最后陈述以及演说游说(美国大选过程的变形)的激烈竞选。一场儿童世界的选举小游戏,因为各自家长的介入,而变得扑朔迷离,悬念迭起。

2.众生相

葛兰玛斯将符号中的最小的意义单位称为“细末(seme)”《请》片中通过丰富的细末组织成多个符号(sign),而符号除第一层面的简单呈现功能之后,在第二层面的表意过程中,其“迷思(myth)”制造者的功能凸现。在《请》片中,人物的典型性尤其值得分析。

被选举者:罗雷、成成、徐晓菲

三个孩子个性和家境迥异。组成“罗雷”这一能指的细末为“家境好、已任班长两年、喜欢打人、父母皆亲生”。其所指则是“势力稳固的在位者”,片中李雷对于选举先是自信满满,表示不需要父母的帮助,但是在遭遇挫折之后。依赖家长而最终成功。符号经过语句构成(syntagms)制造了这样的“迷思”――“本应该被的暴君”。组成“成成”的细末为“一般家庭、聪明、顽皮、权力欲、草根性、其母职业为电视策划、其父为继父”。其所指则是“强有力的狡猾的挑战者”。在竞选过程中,他教唆助手在竞争者进行才艺展示的时候喝倒彩,并将其母的计策向老师炫耀。符号的语句构成制造了又一个“迷思”――“强有力的失败的草根”。构成“徐晓菲”的细末为“家境不好、平凡、乖巧、随大流、无自信、其母为辅导员且离异”,其所指为“完全没有获胜希望的局外人”,在片中,她完全按照其母的指导按部就班地参与竞选。这样的语句构成制造了这样的“迷思”――“始终被忽视的大众”。

在片中,为启动三人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即巴特所称的“迷思”,必须剥去符号所连带的特定意指,三人的姓名的意义变得微乎其微。他们所体现的“迷思”凸现――体现了三种人――每一次竞争中都存在的三种人――在位者(当权者)、挑战者(造反者)、局外人(大众)。这第二层次的表意符号启动了我们脑中的“迷思链(myth chain)”,此三人“迷思”的合力创造出第一个关于竞争的“神话(mythology)”,或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竞选,这种广泛的参与性不啻为“民主”的一个基本特征。

其他学生:助手选举者在竞选过程中的每一个戏剧化情节处。选举者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突出地表现为他们的几次集体行为――多次做操和两次大哭的场景。

两次室内保健操的场景中,在同样的音乐下,班上的同学以各种各样的姿势或揉搓着头部和面部做着保健操或者升举双手摇摆身体跳舞,儿童行为的多样化直接与其对竞选的态度相照应――导演多次采用“触媒电影”的拍摄方法,对选举者进行采访:有人有明确的支持者,有人谁也不支持。还有人“不知道”。按照统一的“语句构成”规则,两组符号形成互文结构,构成了这样的“迷思”――选举者是真正的mass(既表乌合之众,又表示全部)。

群众的第一次“大哭”出现在徐晓菲受到嘲弄而哭之后,两个显明的起哄者――成成的助手和罗雷哭着向其道歉,同时班上的许多女生也获默默流泪或号啕大哭。第二次是在竞选结果公布之后,失败者及其坚定支持者的痛哭。片中,儿童明显的集体行为这一符号所制造的迷思则是“大众是盲目的”,“力量集团之间存在争斗”。这两个迷思组合起来又构成了关于民主竞选的第二个“神话”――选举者也是合格的。

家长:罗雷的家长、成成的母亲、徐晓菲的母亲

罗雷的家长利用财富和工作的便利。两次向选举者“行贿”,其制造的“迷思”为“强有力的后台”;成成的母亲经常为其子鼓气、出点子想主意,手段高明,其制造的迷思为“狡猾的军师”;徐晓菲的母亲哭着说“不会怎么去帮她”,而后又想出让女儿搜集对手缺点的方法帮助其竞选,其制造的迷思为“焦急而无力的支持者”。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家长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方面鼓励孩子,对他们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也教给他们一些成人世界中明争暗斗的伎俩。三个迷思共同构成了关于竞争的第三个“神话”――各种支持力量的聚合――民主的第三个特征。

3.提出问题

片中有多次集体活动的画面,如开篇的升旗仪式、多次做操的场景、拍集体照、教室中的竞选现场以及出游。以升旗仪式作为开篇不仅表明了一个学期的开始,更有显明的隐喻意味。在这次升旗仪式中,罗雷作为出旗手第一个出场,然后是在台上代表学生发言的徐晓菲,最后是在台下仰望着的成成。经过一场激烈甚至有些残酷的民主竞选。开篇时表明的权力地位和角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既然被选举者、选举者和支持者都符合“标准”(美国式的民主标准),为什么这场民主选举却什么都没有改变――做操的场景――广播体操的操场是班长实施权力的场所,其镜头间插着贯穿始终,影片以罗雷依旧“执政”作为最后一个画面照应开篇,其隐喻意义明显――无用的竞选。为什么“暴君”依旧执政?为什么“造反”终究失败?为什么“金钱”馊“能力”捉襟见肘?

纪录片的使命决非给出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和提供尽可能多的思考角度。所以片中给出了关于民主的各种“解释”。在纪录片中关于“民主”的说明和字幕主要有以下几处:

说明:班主任张老师第一次提出“民主选举班委的活动”,做出第一次的诠释――“每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力”,并在黑板上写下“民主”一词。第二次出现在成成回家后问其继父(应为七十年代生人)何为民主,其父答道,“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父母提出帮助时,罗雷严辞拒绝,并做出了自己对于民主的理解――“不控制别人,让他们自己想……想投谁就投谁”(这样的“政治理想”在竞选者的压力和父母的帮助下破产)。

上一篇:王肇民的当代意义 下一篇:剖析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色彩营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