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时间:2022-10-29 02:01:31

怎样克服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摘 要】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大多数学生都下决心要学好,但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轻松愉快的学习。

【关键词】 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学习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2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大多数学生都下决心要学好,但很多学生学得并不轻松,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厌学心理:很多学生由于基础差,上班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课后又没有去问同学补习,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基础差了,对老师的提问又回答不上,时间久了,总认为自己不行,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了这种心理,学习跟不上,情感弱,不善于和别人交流,成为特困生。这也是厌学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家庭困难、单亲家庭、同学矛盾等。

2、依赖心理: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如果教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学生的钻研精神将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3、急躁心理: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特别是在考场上,由于时间有限,题量又大,对知识的掌握又不是很好,更容易急躁。急躁心理是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有定势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长期以来一直是老师、家长关注和困绕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数学,好学数学呢?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①在讲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用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作为引入,并配以形象的动画制作,自然的引入测平器的使用进入了教学主题。比起开门见山切入主题,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②在讲《平面镶嵌问题》时,我播放了中央二台的节目“交换空间”的节目片断――处理旧地板砖的情节作为引入,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欲望,为构建和谐课堂打下了基础。

③在讲《概率问题》时,我安排学生模拟街上商家搞的摸乒乓球凑数字的游戏,体会概率印象,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

当然,具体用哪种方式的情景引入,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视教学内容不同而各显神通。

(2)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积极性。

(1)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

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1)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

(2)“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

(3)“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4)“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4、丰富课堂形式,消除学生厌学心理。

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主宰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忙着听、忙着记,长此以往怎会不厌?就连我们教师听公开课都会有人睡着,更何况是学生呢?所以课堂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例如:当讲到《有理数的计算》、《解方程》等相对枯燥的内容时,我尝试采取分组竞赛,模拟“开心辞典”节目方式、有奖抢答等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竟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超级女生风靡全国时,我也模仿超女进行的PK赛,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涌上讲台抢题做,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5、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中学生之所以对数学的兴趣不浓,有很大原因是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的参与到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学中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1)在学习《钟表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每次都画中表图,费时费力还易出错。针对这一情况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怎样轻松简便的解答钟表问题”,仅仅经过两周时间的探索,各小组学生就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师生均从中受益匪浅。

(2)在学习《频率分布》时,我安排学生分小组走上大街,自选主题分析、总结、调查、研究,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学们参与意识强,成果显著,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培养了能力,又借机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6、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让学生体味快乐数学的重要平台.

由于学科的特点,我们的课堂肯定不可能天天热闹,我们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节节有趣,以往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更多的思考怎样让学生听懂会用而忽略了学生愿不愿意听,有没有兴趣听。尤其是初中生,天性好动,学习自觉性差,注意力易分散,沉闷的课堂气氛更容易让他们昏昏欲睡。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的主导者时不时的给课堂添点“料”、加点“火”,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相关资料也证明有幽默感的老师是最受欢迎的。这就对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要想彻底解决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应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为最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努力。

上一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讨 下一篇:在幼儿教育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