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29 01:29:21

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培育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一、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必经之路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己经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规模的迅速扩大,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半壁河山,量的扩张己经基本完成。二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得以逐步改观,由原来的茫然,不理解、不支持、非议高职教育变为了逐步理解、认同、接受、支持高职教育,这不能不说是巨大而可喜的变化。但由此也带来了两大深层次的问题。其一是高职教育的质量、特色、品牌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在生存与发展上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深刻反省。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成功的全部,这是因为,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谐的内外关系。其二是就业问题,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近几年,一方面毕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多,出现了令人痛心的“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现象,另一方面又是大量岗位找不到急需人才,不得不高价而沽的悖谬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往往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用人单位在人才过剩的情况下己经进入了另一个层面,即要选择文凭高、水平高、技能强、素质高的真正人才,其深层次原因还是一个人文素质问题。在同等条件下,人文素质高的人会起点高、境界高、视野广、胸襟阔,显得大度、从容、理智、冷静些,能随遇而安、举重若轻,易准确定位,常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和核心。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深层次的反思,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于重视科技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让二者有机融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品位,真正办出特色和水平来,使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 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 人文课程科目少,质量欠佳

在人文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共性就是除国家硬性规定的“两课”课程外,对开设其他人文素质必修课(如围绕各类专业科学技术的社会学、伦理学、法律学等素质)重视不够,有的院校仅仅寄希望通过开设人文选修课来弥补。然而,就大多数高职院校来看,人文选修课无论在师资力量上,还是在开课质量上,都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很大距离。人文选修课数量很少,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选修课只有四、五门,比如《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美术欣赏》、《应用文写作》等,而与专业技术课相涵合的人文选修课程则几乎没有开设,这无疑缩小了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和选择的自由度。同时,人文选修课质量欠佳,有的学校根据现有教师的专长、能力,因人设课,很难开发出适合高职学生实际需要的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人文选修课,使受教育者有“隔岸观火”、“隔靴搔痒”之感;另一方面,因人文选修课数量不足,学生为完成规定的学分,不得不选修那些自己本不愿意选修的人文课,显然,处于“卖方市场”的人文选修课的实际效果或质量,很难达到预想的目的。

(二)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由于学校对开展职业人文教育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指导,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没有体现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社团趋同化,缺乏职业特色。学生的活动主要以文体活动为主,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

(三) 高职院校人文师资缺乏,教学水平有限

一是高职院校人文师资缺乏。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不重视人文的状况,人文类学科在学校地位不高。同在一所高职高校,专业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能得到学校更多政策倾斜,一些高职院校人文教师流失现象普遍。这样造成高职院校人文教师缺乏,优秀人文教师数量更少。二是教学水平和效果不佳。当前高职院校中,部分青年教师走出学校之前也受到了重业务知识、轻人文精神的影响,导致他们的知识结构欠缺,有的出大学校门又进大学校门,还未能对人生经历,对社会有过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加之不能自觉地对自己加以人文知识方面的充实、提高和内化,在专业教学中很难融进人文精神;一些人文教师在长期缺乏人文氛围的环境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乏钻研精神,致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下降;由于编制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文教师往往同时兼开若干门课,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力不从心,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三、 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 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渗透功能

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在高职院校中,我们说技术知识教育是基础,没有它学生就难以安身立命,无法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但仅有技术知识教育又容易走入“技术至上论”的误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循环,要坚持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原则,首先必须适当压缩、合并当前高职院校过细、过窄的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为各专业向人文教育拓展奠定基础。伴随着专业的拓展,综合性、交叉性的课程将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这些课程人文教育内涵的比重就会有明显的增加,成为对高职院校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力量,为高职院校实行“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提供前提条件。

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使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真正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系统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三观”、“三主义”教育,达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效果。另外还应开设文学、艺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史等方面的人文课程。人文课程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比重在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可以有所不同,一般应达到15%。只有做到课程的合理设置和课时的保证才能使人文课程由边缘地位进入到课程设置的核心地位,人文教育才会有载体而不至于流于形式和口号。

(二) 结合专业技术课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前准备教育,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实习实训操作)在整个教学时数中占据着绝对优势是不容质疑的。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专业技术课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

第一,专业技术课教师应不满足于仅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善于挖掘科学中美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美,比如数学的“简洁美”、物理的“平衡美”、化学的“对称美”等等。而且应该渗透对所讲课程领域技术发展历史的追溯、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以及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等,从而通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前景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的发展,反思技术非人道化的应用对自然、社会与人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技术价值观,树立“把技术强大的力量应用于对社会有益的地方”的崇高信念。比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食品营养学》的课程教学中,在讲授营养素蛋白质过程中,结合蛋白质的生命本质,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如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组织学生进行克隆技术与伦理道德的讨论等就是例证。

第二,专业技术课教师要善于提炼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凝聚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人的求真精神,人的勇敢乃至献身的精神,人的审美的追求,人对人类的关爱与善良,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或发明背后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培养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不竭动力。

(三)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力量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首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巨大的影响力;其次,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能力,从而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少“灌输”多“感染”,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每个学科都有其“道”,也就是都有其学科精神和职业道德。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领会人文精神。

总之,高职院校在面临底子薄、任务重、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如何既传授专业技能,又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全面素质,为高职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分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措施,营造人文氛围,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保障人文教育的实施,从而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能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吴晓莉 山东淄博职业学院 255000)

上一篇:职高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农村小学高年级假期体育计划安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