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初探

时间:2022-10-29 12:47:52

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初探

说到语感,一般人都觉得很神秘,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语感并不神秘,它切实地存在于一切语言实践之中。通俗地说,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我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语感。如朱熹强调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为什么要求“口到”(即诵读)呢?就是要通过出声诵读,形成牢固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如何进行语感训练,我认为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做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逐步培养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觉,循序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悟能力,是小学语文朗读的最终目的,让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融合,达到共鸣。因此要让学生把作者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进入文中人物的感情氛围中。

一、朗读与想象结合,培养语感。

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课文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这些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与想象来实现。

朗读不止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朗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必定真切深刻。如《狼和小羊》一文,讲的是在小溪边,狼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个借口,小羊据理力争,驳倒了狼,但是狼还是凶恶地吃掉了小羊。教学中,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想象当时小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把它们的鲜明的个性读出来:狼的声音粗一点,霸道一点,让人感受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一点,弱一点,让人觉得小羊的温驯,从而产生同情、怜悯小羊的思想感情。朗读训练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朗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情景。朗读不仅要眼看口读,还要耳听脑想,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这样,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

二、比较揣摩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个人体验,必须通过个体主动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才能形成语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

运用比较朗读,是运用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教师不需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小鹰学飞》一课中有“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这样一句,可将句中的“鼓起劲”“拼命”去掉,改成“小鹰只好跟着老鹰向上飞”。再朗读品味,语感敏锐的学生便会从“鼓起劲”“拼命”两个词语中感悟到小鹰刻苦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又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从而培养对语言文字敏锐地感受。

三、抓住重点词、关键句反复品读,培养语感。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抓住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品评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感觉。如在《荷花》一课的朗读教学中,我突出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另外,还要指导好对话,对话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角色朗读,抓住学生爱读、爱表现这一心理,鼓励学生反复读,在角色体验中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出重点词句来朗读,学生不仅有浓厚的“读”的兴趣,而且读得绘声绘色。如在《两只小狮子》的对话朗读中,我重点抓住“慢吞吞”、“凭着”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好那种炫耀、高傲、自信不疑的语气,使学生体会到懒狮子想依靠父母生活的想法是错误的。通过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丰富了语言库存,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四、通过多样朗读,培养语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的语言,学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大量的朗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其中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学生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黄山石头的多而奇,读着读着,对黄山的喜爱之情,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如,在读了课文中描写春天的句子后,给学生播放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再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字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情感的熏陶。

五、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体验是语感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难体会到“终于”一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在朗读中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语感虽然是一种语言的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的方法,指导有感情地读,把握语感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语言,学生必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靠什么办好教育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