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要充分考虑教师 “在场”

时间:2022-10-28 09:55:23

培训要充分考虑教师 “在场”

安徽 丁学松: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培训的效果是无法让人满意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了教师的“在场”!培训者考虑到教师的感受了吗?问过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培训了吗?征求过他们的意见了吗?不要忘了他们才是主角!他们的“在场”才是我们培训的核心追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设计呢?

浙江 王梁:教师培训效果不佳一直以来为许多人特别是普通教师所诟病。总的来说,抛开诸如组织、内容、形式、评价等培训本身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自身也是造成培训低效的重要原因。现实是,很多教师在一开始就对培训的作用和意义抱着怀疑、否定甚至反感抗拒的态度,之后的情感和行为投入不同程度上也是打了折扣的。在这样一个缺乏教师主体性积极参与的培训结构中,教师培训低效也是必然的。一般而言,每位培训教师、每个培训活动都有其精华成分,关键是学习者能否赋予培训活动以积极的意义,进而取人所长为己所用。

重庆 张家明:首先,要讲实效。要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是一线教师,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培训形式的生动性,多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少一些空泛的理论讲授,着力于提高教师学识修养与教育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技能。其次,要轻负担。一是要精简。要充分考虑到一线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程序不宜太繁,时间不宜太长,场次不宜太多,避免加剧教师工学矛盾,加重教师工作压力。二是不赢利。适当收费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赢利为最终目的。

湖北 王家成:教师培训应体现多样性,真正以师为本。可以是参与式,即在培训过程中,让受训者参与其中,包括课程的开设、培训过程的互动等各个环节。让教师当培训的主讲者、参与者,走上培训的讲台,充分展示自我,感受培训并不高深、并不遥远,这样的现身说法更有现实指导意义,更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是小组互动式。同伴共同交流彼此的经历、需求和经验,相互启发、互助共享,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小组互动可以以教研组、年级组、学校等为单位,组建小型教师论坛,采用提出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让问题从教师中来,找到解决途径,再回到教师中去,这样教师会把培训当爱好,以促进其专业成长。

黑龙江 徐永晨:培训应该是想教师所“需”,解教师所“困”,提教师之“质”,升教师之“能”,指教育之“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急需破解的问题越来越多,渴求上级“及时雨”式的培训要求也越发强烈。成功=意愿+方法。一位教师有了意愿,才会为了成功去找方法,否则,教师在培训中也只是个“看客”,培训“左耳听右耳冒”根本没有实效性,甚至会起到逆反的副作用。因此,培训首先要激发教师的培训愿望,使其产生“饥渴”的心理需求。因此,作为学校要做好鼓励教师自主发展的思想和实施工作,激发教师“要学习”的热情;在培训前,培训者要深入基层认真地搞好调研,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充分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也只有这样,培训才能有的放矢,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作为教师要带着培训后的理念和方法走向工作,并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感觉。处于“饥渴”状态的教师,他们最需要的并不是空洞的高深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因此,基层教师强烈呼唤“饥渴”式的培训方式。

浙江 杨小洪:教师的培训,关键在教师心灵的唤醒。而内心的唤醒,需要给教师话语空间。因此教师培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在其中交流、探索、同行,让教师的经验、情感和困惑进入公共空间,成为教师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当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公共空间真正的主人时,培训才可能走出形式主义的怪圈,走进教师的内心。

江苏 王从斌:教师培训要与教师“互动”。现在的教师培训,常常见到专家在上面滔滔不绝地倾倒,老师们手捧“苹果”看着“甄嬛”,玩着“愤怒的小鸟”,还有的与因为培训才聚在一起的老朋友说着悄悄话。这样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培训何不也来个“非诚勿扰”,让老师与自己钟爱的专业知识“牵手”。我曾经有幸参加过几次国家级的教师专业培训,非常喜欢那种培训。培训采用分场进行(按照专题分场,一场一个专题),同类专家阐述自己专业成就,教师提问互动,专家解答。好比一线教师提出问题或者疑惑,台上的专家们“会诊”,这样的培训对一线的普通老师来说收获很多,也促使专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培训要让教师“点餐”。现在的教师培训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一般是由学校或者上级教研部门集中教师进行培训。笔者并不否认绝大多数的培训还是让老师们“眼前一亮”的,但是也不排除教师参加这种培训的时候,“来了签到,培训时睡觉,走了把结业证书要”,纯属完成任务,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安徽 代利珍:很多官方的培训,缺少真诚的互动,因为我们很多教师对于培训的状态就像我曾经不止一次戏言:堕落到最后只是为了获得一张培训证书的地步。签名之后就想急着走,因为大家知道即使留下也不会有什么真的触动,因为很多培训者来的目的也未必是为了唤醒灵性。是什么催生了教师的唯物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完成一种任务,需要去做一件事情,展示他们看得见的业绩。我们感觉到身边很多老师对于有价值的培训是充满渴望的,真的好讲座很多老师是愿意接纳的。但是,我们也常常困惑的是为什么需要那么大规模、那么多物力财力来搞培训。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当初政府最初的出发点还是希望能够接受培训的教师得以成长得更好。当然,教师也应该考虑自己的特点,然后,把自己的规划和教育培训的几种不同模式结合起来,进行跟踪式的观察培训,就如同农业种植一般。而非那种暴风雨式的培训,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结果确实没有达到润物无声的地步,教师真的成长也就距离遥远。

上一篇:让自由引领教师成长 下一篇:为了“山花”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