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中道德的引领

时间:2022-10-28 09:31:12

专业教学中道德的引领

一、高校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及相关简述

(一)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释义

所谓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是指把道德行为教育贯穿于各类专业知识知识教学中,通过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以愉悦性、诱导性、潜隐性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德育工作达到无声、细致、潜移默化的境界。大学生专业知识教学的德育功能有一定的潜隐性,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渗透道德行为教育,使科学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无论从静态领域中的课堂物质环境影响、学科教材中德育因素等,还是从动态的教师与大学生互动关系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因素等,都会体现出潜意识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

(二)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困境

无论从道德行为教育环境,还是从道德教育机制和效果来看,很难适应学生规模扩大、思想流派影响及教育教学管理多元化的新形势,无法满足创建一流教学及教育管理队伍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大学生教学环节管理和教育多,对如何抓好学生道德行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个别专业教师引导实践有效果,但缺乏整体性。从教育层面来讲,对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的重要性认识较深,贯彻和运用较少,实现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管理及创新思路和措施更少。

2.大学生专业教学中过多注重“知”的环节,忽略情、意、行等环节,缺乏具体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道德引导活动,导致德育实效不明显,没有很好地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及社会多元化等特点加以有效实践。

3.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突出了管理和教育的特点,没有全面结合大学生人格完善以及大学生就业成才进行有效实施,专业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明显。基于大学生主体性发挥下的道德内化方式、方法及模式较少,实践经验匮乏。

(三)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必要性

结合大学生发展和高校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强专业教学中道德教育行为实践,实现专业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把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作为大学生道德认知实践的强有力依托和突破口,全面贯彻德育育人的各项内容、要求和效果。高校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实效,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必然要求,是对大学生德育的研究理论的有力补充,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加强高校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有利于推动道德行为教育管理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促进考核评估机制健全,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操行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有利于推动高校德育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各环节有序结合和聚合功效,可以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高校全员育人、德育为先良好氛围;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教育管理的自身价值和社会效益,充分调动高校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道德认知理论与行为实践结合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二、协同理论下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应用性分析

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各环节要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紧扣大学生培养目标,根据大学生已有的自然素质和知识基础,对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精心选择和组织安排,补充、健全、完善、拓展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内容。

(一)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应用协同理论的可能性

协同理论属于自组织理论范畴,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还有助于研究社会各种不同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对于揭示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研究不同学科共同存在的本质属性,有强大的实用性和广泛的普适性,具有方法论学科特征。基于这些特性,运用协同理论分析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是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实现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就是通过教学各环节的协同作用,通过宏观的有序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协同整体大小各要素的总和,使系统的协同整体具有各孤立要求简单相加所不具有的新质。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可以设定为一个系统,各教学环节和资源即为子系统,子系统相互影响和作用,也是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开放系统交流、加工、整理的发展,各个要素又附带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发展,使系统(或子系统)不断地接收信息、加工整理和输出信息,并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二)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应用协同理论的客观性

高校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是一项系统工作,要使之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通过正确的实效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对于引入协同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首先,协同发展是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必然要求。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如果专业教学系统内部及各子项间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和谐运作,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如果系统内相互割裂,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其次,序参量是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主导因素。序参量就是在系统演化中反映从无到有,影响着系统各子项相变转换,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这为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可以反映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程度,通过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期望的序参量,可以提高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有序、稳定地运行。最后,自组织是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协同理论的自组织原理解释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要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和完善,自组织是根本。同时,也要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并与各子项同步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三、运用协同理论促进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思路

在实践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利用科学理论,充分尊重历史上形成的教育实践先进经验和有效成果,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系统内各类资源整合、优化,协调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系统与相关系统间的关系,平衡相互间进行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实现教育管理者、专业教师、学生等个体产生系统聚合功能。

(一)树立科学的系统整体目标优化理念

高校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应明确整体性协调发展,分析、选择和确定最优化目标。确立最优目标,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及各引导子项才能围绕共同目标协同行为,形成同心力和凝聚力,实现整体功能。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目标要有可接受性,有共性认同感,从总体来考虑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增强专业教师参与意识和优化效果;二是目标有现实挑战性,基于大学生自身特质和社会性体现的素质基础,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分析,更好地实践道德行为;三是目标有明确性,对于道德行为引导的外在体现可侧重定量化,对于内在修养侧重定性化,强调道德行为养成与实践的科学性和绩效作用;四是目标有一致性,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目标要与学生发展协调一致,围绕整体优化目标协同作用,实现目标应有的效果。

(二)坚持“三性”思想引导大学生道德行为

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具有系统协调发展的特点,应坚持实现统一性、科学性、制度性。要强调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的系统性,就应全面推进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内容的体系化,既要重视行为素质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提升,又要注重外在综合素质与内在素质协调开发;要根据时展和形势变化的要求,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和客观规律,从现实环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客观实际效果;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制度来保证,实行有效的政策措施,强化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活动,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建立切实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后续保障措施。

(三)构建和谐氛围,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主导性

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的协同效应发挥程度,离不开系统外部环境和教师主导性发挥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要不断加强营造浓厚的校园精神引导氛围,继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要增强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将智育的开发与德育的渗透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功能。专业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各个环节,遵循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的原则,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运用教学渗透艺术,用精炼语言熏陶学生,创设情景感染学生,挖掘史料鼓舞学生,紧扣现实激励学生,更新手段吸引学生,提高育人效果,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启蒙者和精神世界的开拓者。

(四)整体协作,实现协同发展下的工作实效

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要努力实现各类教育和谐发展。要认识到隐性德育因素与显性德育课程有着内在的互补关系,显性课程背后隐藏着德育因素,隐性德育因素又以无形的方式潜隐在显性德育课程中从而发挥作用,二者密切结合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专业教学中,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和需要,肯定学生积极的社会需要和道德动机的存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体会,并做好引导工作,形成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更高层次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发挥专业教学中的隐性德育功能,要找准专业教学与德育结合点,把握好实施点要素,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注意内容涉及的相对稳定性、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提高学生满意度。

(五)建立健全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评价体系

运用协同理论就是要达到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团队共识性,最大化发挥各类资源效用。学校要注重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是评价内容具体化,要分析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各环节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素,明确相应评价指标用于指导专业教师实际教育过程;二是评价机制完善化,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需要确立健全的领导体制、科学的运行方式、新型的培养模式、完善的管理体制、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规划、投入、实施、评估一体化;三是评价方法整体化,要在专业教学中体现道德行为引导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做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管理、重点与一般等方面相结合同步实施;四是评价效果的合理化,要做好科学的评定工作,应合理分配评价指标,全面、真实、规范、客观地评价实际效果。

(六)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工作要结合专业教师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舆论激励机制,通过思想教育、媒介宣传等多种舆论广泛教育,使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二是活动激励机制,有意识地组织开展和鼓励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增强专业教师在大学生中的师德尊重感,不断强化专业教师的认识,并促进其自我提高;三是榜样激励机制,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挖掘专业教师和大学生中的突出人才,树立典型,交流经验,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四是长效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服务制度建设,探索建立思想、道德、学术等方面的行为教育激励规范,做好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基于协同理论实现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持续、提升、统筹、为人的要求,使高校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达到外延与内涵协调发展,必将提高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质量、水平和实效。

上一篇: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下一篇:高教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