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的预防与处理

时间:2022-10-28 09:19:14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的预防与处理

摘要:随着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混凝土质量要求从内在质量逐渐向内外双修方向拓展,不光重视强度、耐久性等要求,还对外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实外美”就是对这一趋势的最好体现,本文从工程原材料、配合比、生产搅拌、运输、施工浇筑、养护等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砼外观质量的影响,提出相应防治措施,强调综合过程控制理念。

关键词:混凝土外观质量 缺陷预防 处理

1引言:

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中,是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观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长期以来在施工过程中对砼强度、耐久性等比较重视,认为内在质量没有问题就可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对相关附属功能提出了相应要求,科技的进步、新工艺及材料的应用更为这种要求提供了拓展的空间,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外观质量缺陷,因此有必要分析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各种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外观质量缺陷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2.1缺陷种类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主要有:蜂窝、麻面、孔洞、裂缝、夹(分)层、色差、露筋、 错台、挂帘等。出现以上缺陷直接影响外观质量,对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强度、使用耐久性、防渗防漏等指标均有相应的影响,因此要将外观质量放在提高混凝土整体质量的高度去处理。

2.2.1蜂窝产生的原因

蜂窝是指在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骨料间少水泥浆,石子外露、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状窟窿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1)配合比不当;(2)计量不准或搅拌不充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和易性差,塌落度小;(3)浇筑时未分层下料,漏振欠振,运输或浇筑过程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模板缝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预防措施:(1)对配合比进行优化,配合比的砂率不宜太小。(2)对拌和机供料计量设备进行重新标定,定期检查,集中拌和混凝土原材料,拌和过程中最大投料量以及最小拌和时间进行控制。(3)对运输或浇筑时搅拌车应保持不停的慢速搅拌状态,如发生离析或者严重泌水应进行二次搅拌。(4)在浇筑前加强模板拼缝密闭性检查,随时检查模板加固情况及时进行封闭处理。

2.2.2麻面产生的原因

麻面是指在混凝土表面出现缺浆和不规则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3)脱模剂失效或涂刷不匀、局部漏刷,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4)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预防措施:(1)针对不同原因可采取模板打磨整平,更换脱模剂或调整涂刷等方法。(2)振捣时要保证连续浇筑,间隔不超过前一层初凝时间,应振捣至无明显下沉,不再冒气泡,不泛浆为止。(3)加强模板密闭性及过程的检查,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覆盖及洒水保湿养护。

2.2.3孔洞产生的原因

产生的原因有:(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砼;(2) 石子砂浆离析,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3)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振捣棒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砼内掉入木块等杂物。

预防措施:(1)加强拌和站骨料的控制,严格使用规定规格的石料,另外在振捣过程中加强技术交底。(2)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严防漏振。(3)避免石子砂浆离析、石子成堆造成孔洞,应强化拌和并加强振捣。

2.2.4裂缝产生的原因

产生的原因有:(1)由于混凝土的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如果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2)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造成温差裂缝,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 (3) 拆除模板不当,张拉应力、意外荷载施加过早等引起的。

预防措施:(1)控制水泥和水的用量,认真进行配合比设计;用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加混合材料、外加剂等方法,在满足设计强度和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和水的用量。 (2)设置系统的测温、降温设备及掺入缓凝型减水剂,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3)施加外应力预防注意支承模板与支架要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避免由于支架模板扰动使结构过早承力。

2.2.5夹层产生的原因

夹层是指在混凝土内部夹带松散混凝土或杂物,形成几个颜色级配不相同的层状缝隙带的现象,分层又称冷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分次浇筑未对接口进行清理或处理,在浇筑过程中混入杂物;(2)施工缝留茬或接茬时振捣不足;(3)砼离析;(4)分层浇筑时间间隔过大,未及时处理。

预防措施:(1)分次浇筑要对接口进行彻底清理,应将接茬处凿毛至全部露出新混凝土为止,对茬口部位软弱部分一定要彻底清除。(2)避免施工缝留茬或接茬时振捣不足,先振捣距茬口20-30cm处部位,然后振捣接缝部位。(3) 混凝土离析的预防可以依据相关预防措施有关方法进行控制。(4)拌合运输设备要与现场浇筑施工能力匹配,保证连续浇筑。

2.2.6色差产生的原因

色差是指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分块或分层颜色深浅不同光洁度差异的现象,呈带状或斑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 由于模板材质不同表面光洁度不同,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失水会出现差异,模板表面光洁度差异影响到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度不同,直接造成表面色差;(2)配合比差异或外加剂使用不当引起的;(3)施工振捣不规范或离析造成。

预防措施:(1)尽可能采用同材质的模板,至少在外露侧保持同材质。(2) 材料差异主要表现在水泥、碎石方面,将不同种类及批次的水泥碎石材料尽可能分开使用,避免混杂使用。施工过程中严格操作,保持施工配合比的稳定。

2.2.7露筋产生的原因

露筋是指主筋没有被混凝土包裹外露或混凝土孔洞中露出钢筋的现象。主要是垫块移位或漏放导致保护层不足钢筋外露以及保护层外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预防措施:在立模、混凝土浇筑前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格检查,杜绝垫块漏放或移位情况发生。加强保护层附近混凝土的振捣工作,确保保护层外混凝土振捣密实。

2.2.8错台、挂帘产生的原因

错台、挂帘是指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凹凸不平,砂浆或水泥浆流出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模板规格不统一、安装时加固不牢或在浇筑过程中未跟进调整,使模板间产生相对错动,特别是模板下部与老混凝土搭接不严密或不牢固,留下缝隙,引起浇筑时漏浆,产生错台和挂帘。

预防措施:模板要有足够的刚度且边缘平整,已使用过的模板安装前要校正。安装时须保证模板间拼接紧密、加固牢固,整体刚度足够。特别需加强模板与老混凝土之间的紧固,最好在上一仓拆模时保留最上一块模板,与新浇筑仓模板拼接,同时对模板受力后的变形实时监测。

3结束语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众多,且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到位,按要求生产,规范施工,每道工序严格把关、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能在施工中不出现或少出现这些缺陷,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综合动态控制下,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是完全能做到内实外美。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施工(第四版),袁光裕,胡志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谭靖夷,中国水力发电工程―施工卷,谭靖夷,中国电力出版社。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手册―混凝土工程(第三卷),全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信息网组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手册》委员会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5. 关铁成;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1期。

上一篇:RFID技术在校园网应用研究 下一篇: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阶段院内感染及危险因素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