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班班通”的有效结合

时间:2022-10-28 08:59:50

数学教学与“班班通”的有效结合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班班通”,不仅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让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新知识。本文主要谈谈如何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教学课件,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班班通 课件设计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下面几个环节谈谈如何将数学教学与“班班通”有效结合。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件

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在课件的设计和使用上,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进行提高,扩大知识面。教学设计应与教材同步,教学重难点应突出。如用图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x■+2x-1=0的近似解(精确到0.1),学生习惯于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求解。这时需引导学生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重新分析,先构建二次函数y=x■+2x-1,然后用几何画板画出该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图像与x轴的交点,从而求出该方程的近似解;为了让学生对图像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引导学生再构造函数y=x■和y=2x+1及函数y=x■-1和y=2x的图像,观察图像的交点,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此方程的根。最后我引导学生探讨能否构建新函数y=x+2和y=1/x,为今后学习反比例函数打下基础。这样重、难点很快得到突破。

数学课件不需要画面花哨、动画过多,否则学生往往无法专注于课件中的教学内容,结果适得其反。目前,不少农村数学教师对课件的制作还不够熟练,只是到网站上下载一些课件,这些课件往往和教材不同步,不符合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对多媒体应用的培训。

二、创设情境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利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或以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或以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或以直观演示展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心理上为学生获取新知铺路搭桥。

问题情境的有效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首要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要与知识内容紧密联系。我在教二次函数的应用时,首先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与二次函数及其图像有关的问题:比如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很多项目,如跳水、铅球、篮球、足球、排球等都与二次函数及其图像息息相关,你知道二次函数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运用吗?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抛物线的应用,唤起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从“旧知固定点―新知生长点”发展。

三、增加课堂信息量,提升教学效益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增加知识容量。传统的备课,资料主要来自课本、参考书、教学资料等,信息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而多媒体教学的备课,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视频等多方面的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易于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利用“班班通”活跃课堂,实现师生互动

“班班通”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更轻松,师生、生生就某一问题互相提问,互相论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和双向交流的场所。老师也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五、学生操作、探究要落到实处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GX教学法”的运用,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绝不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取代学生的操作。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我根据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先列表,然后我在黑板上和学生一道进行描点、连线,最后用多媒体再进行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练习反馈情况证实:落实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总之,“班班通”的诸多功能的确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在实际运用时,一定要不断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永达.班班通电脑设置与维护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9):26-27.

[2]李明川.“班班通”使课堂教学活力无限.中国论文网.

[3]冯磊.有效使用“班班通”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网络科技时代,2007(14):28-29.

[4]胡文生.浅谈在“班班通”的新型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问题[J].管理信息系统,2001(11):13-15.

上一篇:谈高中地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及策略 下一篇:发挥初中政治教学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