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体育》到微博奥运的20年

时间:2022-10-28 08:27:33

从《中国体育》到微博奥运的20年

回顾我过去20年体育传媒的经历是一件颇有启发的事情,我发现体育媒体的话语权在日益分散,而受众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强大。

1991年,我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了《中国体育》杂志。当时这本杂志的中文刊名虽然跟今天一样,但职能是一本英文外宣工具。我平时的工作之一就是阅读读者来信, 我发现主要的读者都来自非洲。其中还有人希望多寄几本杂志给他们,因为纸张的质量好,用来糊窗户非常管用。

除了类似这样的读者之声之外,其它偶遇写得好点的信我们会选登一二,表示有读者喜欢我们的杂志。作为编辑,我就是把领导选的中文文章翻译成英文,并不太多考虑读者对象和兴趣。一年的时间我就对我的工作失去了兴趣,在一家外企做上了兼职。

1993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部第一次对外招聘。被电视台的光环吸引,成了电视台第一批对社会招聘的五个幸运儿中的一位。进入电视媒体后,视野和经历都大大丰富了,我经历了1996和2000年两次奥运会,还有无数其它重大的体育事件。其中包括被借调到北京奥申委去参加北京2008奥运的申办工作。

在电视台我的感受是开始有人作为观众看到我的工作内容,我们知道自己有观众了。当时电视已经存在了超过半个世纪,传播方式仍旧是单向的,受众的观点很少能体现在节目中。至于从受众中获得消息的情况更是极为罕见,沟通的方式依然是读者来信。

进入21世纪,当电视台引入手机短信和网络邮件等更方便的方式与观众发生互动时,我选择离开了电视传媒。不过,我从来没有离开体育传媒业。

2001年申办奥运成功后,我决定离开电视台,去闯荡更广阔的领域――体育产业。我的第一站是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足球产业的MBA学位。

我很幸运,前脚去了利物浦,后脚,中国队就打进了2002世界杯。我因为中国足球打进世界杯成了国际足联需要的人。他们雇用了我,成为来自中国的第一个国际足联新闻官。除了中国申奥成功、打入世界杯,那一年还发生了相当多大事,包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都认为未来中国的体育产业将成为一座金矿。更多的人认为2008年奥运会将成为中国体育的一个分水岭。

这十年,我还参与了无数国际赛事的组织和申办工作。世界在改变,在进步,我接触的体育传媒也在改变。从最初的电视一家独大,到各种媒体竞相创新,渐渐地我看到网络记者的群体和实力在迅速地崛起。而到今天,当人们在讨论即将到来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听到最多的是推特、微博、观众记者、运动员记者的词汇。

五月初,我在伦敦参加一个“体育20年”的主题论坛,深切感受了体育新媒体的崛起。现在人们用微博聊天,用iPhone发新闻,用iPad看视频。大家在讨论电视是否会在20年后被某种新媒体所取代。而我回想起我的第一份工作,认为传统媒体现在面临的不是如何倾听受众的反馈,也不是如何提供平台传递受众的意见,而是面临以前的受众今天变成了自己的竞争者,媒体要想办法与手握移动设备的“全民记者”抢信息、抢视点、抢意见的比赛。而这种全民记者报道奥运的局面,即将在2012年伦敦上演。

上一篇:谁能打赢中国体育社交网络的战斗? 下一篇:NBA停摆 团结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