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2-10-28 07:44:30

软件工程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 要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疆自治区紧缺专业,担负着培养自治区中高级软件人才的重任。为了提高培养质量,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作为自治区唯一的示范性软件学院,新疆大学软件学院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把软件企业引入学院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心,采用半公司化运作模式,以项目和全国软件大赛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 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和创业意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54-03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紧缺和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2000年6月,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教育部会同国家计委、科技部等九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也是贯彻落实《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的具体措施。《意见》提出建立软件培训基地、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人才培训中心和企业继续教育中心等五级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政策与措施的推进,使我国软件业从2000年起步时候的收入593亿,发展到2010年的13 364亿,增长近23倍,平均年增长率为3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1%~2%增长到2010年的18%。

1 软件工程专业改革背景

新疆与全国发达省区相比,产业规模还是比较弱小,但纵向看,近几年发展迅速。自治区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从2006年的低谷5.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8.9亿元,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32.8%。随着近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全国援疆计划的实施与推进,与各种产业相关的信息化,特别是软件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产业与人才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信息工程和项目越来越多,新疆IT企业由于高层次软件人才匮乏,无法承接这些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项目。另外,新疆与中西亚地区民俗相近、语言相通,为新疆大力发展多语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疆已有少量软件与信息产品出口中亚五国,市场前景看好。2009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2.1%,规模以上信息服务企业超过230家(认定软件企业67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中高端人才短缺、低端人才过剩,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周边国家随着经济恢复性增长,信息化进程滞后、信息化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凸现。目前,新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率低,形势十分严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属于人才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疆每百万元业务收入吸纳就业2.7人,尤其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作用。

新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高度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新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新疆要达到销售收入超1亿~5亿元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8~10家的目标;打造2~3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拥有100家以上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和500个国家认定的软件产品;到2015年,全区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投资15.6亿元的新疆软件园已于2011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计划2013年建设完成。建成后可实现软件与信息服务营业收入30亿元,软件产品和服务外包出口收入3000万美元,拉动就业8000人以上。2015年前再投资20亿元,完成新疆软件园二期500亩的开发建设。日前,自治区在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各规划10平方公里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完成后,容纳的就业人员将会突破万人。

软件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软件企业人才短缺非常严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十分迫切。

2 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 校企联合教师团队建设

高校专职教师的优势是学历高,理论水平深厚,创新能力强;企业资深工程师的优势是工程经验丰富,通晓市场需求和工程规范。两者的优势恰恰是对方的劣势。因此,软件工程教师团队的建设自始至终沿着宽基础、重实践、重创新的思路进行。经过几年建设,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比例达到60%,海归教师达到20%。专职教师的主要授课课程是基础课程和创新设计课程。同时,聘用优秀的企业资深工程师,担负软件工程的项目管理、系统架构、开发、测试和市场分析等实践性课程。专职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搭配,在教学实践中相互弥补不足,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大大增强师资团队的力量。

2.2 培养方案改革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体现“做中学”,软件学院改进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方案,加大了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实践学分从原来的40个增加到62个,课时比例加大到48%。为了培养学生从事创新实践的能力,创新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提高至6学分。课程的设置除了传统的经典课程外,增加了紧贴市场的主流系列课程,如.net系列和Java系列。同时为了保证课程的敏捷性,增加了多门技术认证课程,认证课程直接和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技术认证挂钩,课程结业可以直接获得这些企业或国家相关部门的证书。

为了突出新疆的地缘优势,培养面向中西亚的外包型软件工程师,学院从2009开始,开设了俄语言软件工程特色班,并单独制定了培养方案。方案除了正常的软件工程课程设置外,增加了俄语言及其信息处理的课程。

2.3 创新实践培养模式

学院开展了以项目和全国创新软件大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在项目驱动建设方面,学院建立了“萌芽基金”,每年资助10~20个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同时,积极引进企业的外包项目,促成学生组成团队,并配备指导教师和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进行辅导,完成项目。

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检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软件大赛和创新实践活动,并以证书和奖金的形式激励获奖学生,树立榜样和示范性作用。

2.4 建立半公司化运作的创新实践中心

搭建服务于学生的创新实践平台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因此,学院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在中心创建之初,在学院的引导下,学生按照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了不同的工作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一些问题随之出现。一些工作室的团队协作能力强,人员关系和谐,自我管理和约束良好,承接项目较多,成果也较多;而一些工作室则发展不理想。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各工作室出现严重的竞争关系,在技术、成果方面相互保守,甚至对其他工作室采取保密策略。

考虑到这些弊端,学院决定对工作室改革,促成学院在校大三学生成立的IT公司进驻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整合学院工作室,建立半公司化管理和运营制度,成立了技术部、商务部、软件赛事部和多个主流技术研发工作室。同时,学院成立了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团队。目前,中心在岗学生100余名,具体管理人员全部由学生担任。

2.5 思想教育、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团

学院探索了一条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以团队文化建设为中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以培养学生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指导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同时,学院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积极予以正面引导。对于学生不重视一些理论性强的基础性课程的情况,学院聘请了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讲授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扎实的基础功底是高端研发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同时对部分学生急于求成、不注重过程规范等观念和行为及时发现和纠正,引导其稳步学习和实践。

学生团队观念、与人沟通的能力建设是学院的重要培养目标,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计、讨论以及项目研发等活动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组团、组队,合理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在任务的考评中加大团队协作的评分权重。

2.6 循序渐进的实践创新培养与市场无缝连接模式

为了培养与市场无缝连接,毕业即可胜任岗位的软件工程师,学院制定了渐进式培养模式(图1)。

3 改革成效

3.1 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团队和创新实践意识显著增强

经过创新性实践培养,学生具备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具有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能主动地、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或新假设或新方案,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近年,学生凭借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参加全国各类大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0多人次,150余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自治区和大学实践项目数十项,部分学生成功地在包括三大索引检索的国内外核心刊物,获得多项国家软件著作权。

同时,各工作室承接了多个校内外项目,其中不乏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自治区教育厅、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等部门的横向课题,经费达100多万元,极大地带动和鼓励了全院学生积极从事创新实践活动。

3.2 俄语国际化软件工程班实践初显成效

学院依托开办的面向中西亚官方语言——俄语软件工程班,利用学生所学俄语优势,成功参加了1项国际化软件横向课题(项目合同经费30万)。由于参加项目的学生团队意识突出,动手能力强,纪律观念重,受到项目甲方好评。

3.3 学生就业能力增强,专业品牌逐步树立

由于过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届毕业生中30%~40%的各民族学生在北京等一线城市企事业单位就业,其中不乏百度、电信盈科、京东商城等国内知名IT企业;约15%的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哈工大、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深造,其余学生分布在自治区党政部门和骨干IT企业。

参考文献

[1]成清.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动漫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6):116-118.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增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