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时间:2022-10-28 06:06:11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创造艺术,也是一种实践艺术。如何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音符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与表现。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着把创新教育的思想用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传统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一、在发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声训练即练声。常用于一堂音乐课的开始阶段。练声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声音,还能激发起学生的音乐兴趣。烘托课堂欢乐的气氛,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通过练声去大胆地发挥创造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不同的新曲子。

例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3/45 3 1|5 3 1|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进而再问,如何将这条小发声曲唱得连贯、圆滑呢?你们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过的音乐符号。学生通过联想和试唱,有的同学会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

3/45 3 1 |5 3 1|这样一唱,旋律果然优美连贯了。教师继续问,我们如何使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并把“⌒”变成跳跃的顿音记号。通过这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两种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曲子,产生了成就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了解了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技能。

二、在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节奏,在教学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让他们感觉到音乐的美,但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更主要的是要在节奏变换创作的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节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如时钟的摆动、公鸡的打鸣、火车的开动等,让学生根据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来学习一些较难掌握的节奏,并再进行创作不失为掌握巩固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教学中启发学生寻找大自然中的声音并模拟出来,如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句节奏如“×× ×|×× ×|”,再用语言示范“小花 猫|喵喵 叫|”,然后请同学也用语言来即兴表示节奏。于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编了起来“小老 鼠|吱吱 叫|”、“小鸭 子|嘎嘎 叫|”等,接着请同学们各自编一条节奏,并说出这个节奏型。如此简单的游戏,使同学从中得到了不同的感受,尝试到了无穷的乐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又如在学习×. ×的附点节奏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夏天知了的叫声“知. 了知. 了”,然后给学生一句歌词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让学生创作出不同的包含×. ×的节奏形式,学生很快说出“我们的祖 .国是 .花园-”、“我 .们的祖 .国是 .花园”,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很容易地掌握了×. ×的节奏。学生的创作可能不成熟、不完美,但是,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在歌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如音乐教材《小熊请客》这首歌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歌词是“喵喵喵,真呀真快乐,今天过节小熊请客。我们到它家里去,又吃又玩又唱歌。喵喵喵,喵喵喵,真呀真快乐。”另外两段歌词除了动物的叫声换成小狗和小鸡的叫声外,其余的都不变。在教完歌曲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创作一段歌词,唱出别的小动物快乐的心情。于是学生很快地把小羊、小鸭的叫声填进去创造了新的歌词。但是有一个学生碰到了困难,他想用小兔、大象来填歌词,可是却不知道这些动物是怎样叫的?这时另一位学生急切地说:“我能创作出大象的歌!”原来他是用大象的脚步声“噔、噔、噔”代替动物的叫声,创作了大象的歌曲。

又如在教《小孔雀真美丽》的歌曲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优美的孔雀舞,让学生感受孔雀舞的美。学生们立即被吸引住了,对小孔雀产生美的意境,学习歌曲也很感兴趣。在学会歌曲后,我教学生几个简单的动作,请学生也来跳一跳,并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美丽的小孔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着所感所想,用自己优美的舞姿表达对歌曲的理解。这些早已不是歌曲中所限定的内容了。学生在学唱这首歌时,大量地注入了自己的情感,通过丰富的想象,对歌曲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透过学生热烈的发言,使我想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且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使课堂充满了创造性的学习气氛,也为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

四、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作教学的内容形式多样,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主动参与到创作中去,随音乐创编动作。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的听音乐,而是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做动作或边欣赏音乐边做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达尔克洛兹强调“儿童应用动作来解释音乐”,创立了“合乐动作”教学法,即学生根据音乐自由编配动作,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对学生探索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创造力的发展极为有益。让学生在情境中形象体会音乐,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出各种体态语言和音乐旋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播放生动的录像画面,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感染、受启发,把自己想象成音乐中的某一角色,融入活动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如在欣赏乐曲《铁匠波尔卡》时,学生被“叮叮当当”这形象的音乐旋律所吸引,教师再以语言、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现铁匠打铁的劳动过程,这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和图片上的情境,用体态语言来创造这一音乐形象时,学生的创造热情高涨,此时此刻都把自己想象成了一名小铁匠,而他们所创造的体态律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更符合了乐曲所描绘的形象。

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中积极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及智能的开发,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高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丰富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