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中的体验性学习初探

时间:2022-04-16 01:44:14

物理课中的体验性学习初探

【摘 要】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和意义,要求学生在认知学习中能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从学习中完善概念原理多维结构的表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本文拟从上述三方面浅谈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反思,以期得到各位同行及专家的斧正。

【关键词】体验 感受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148-02

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食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学生开始接受一个事件或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表征时,必须经过实践活动及与他人互动,去领悟事件中所隐含的规律、道理、策略、情感、观念,并且在领悟中不断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比较,与别人所表现出的这些知识相应行为比对,从而达到认识、情感、观念的深化。

一、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思考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其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都是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的,都离不开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建构主义知识观也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获得的。因此,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想象、揣摩、感悟等过程,要求学生体验和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便提高对物理事件的心理体验能力和情感能力。根据笔者的体会,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体验、从物理表象构建中体验和从情感中体验等几方面着手。

1.从问题情景中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领悟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而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巧妙设计情景,从而能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并且联想和共鸣是与所要学习的只能意会的知识息息相关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欲擒故纵”的意识,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①传授藏一手留给学生“悟”。不把所有应传授的知识全盘托出,而是用启发性的语言吸引学生去发现和梳理;②答案性的内容留给学生“啃”。在可能的条件下,越是接近结果推导的内容,越是要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建立概念、积累方法;③结局有余味留给学生“品”。结局的开发程度越高,启发性就越强。这样做既是一种教学的智慧,也是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当教师把课堂体验的空间充分打开让学生唱主角的时候,就会发现:在一个个“未完成式”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能量、智慧往往是那样地令人惊讶!

2.对物理事件的心理表象构建

在对问题情境的感知和探究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在心理上建构物理模型的视觉映象,形成心理表象,产生视觉化的内心体验,为探索物理问题提供更高层面上的形象思维基础。高中物理课程中有一些事例可以给学生作示范,如伽利略借助“光滑斜面理想实验”,否定亚里士多德的“力决定物体的运动速度”,提出“惯性能维持物体永恒的运动”;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等等。物理学史上许多伟大科学理论的建立与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有关,都要运用心理表象进行操作。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基本的画示意图开始,进行形象思维训练,根据文字所描述的物理过程,画受力图、运动过程图、等效电路图、立体图转化平面图、运动轨迹图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过程,鼓励、引导学生超脱逻辑思维的局限,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构想形象化的物理世界。教师正确的引导十分关键,因为学生想象一个怎样的情景特别重要,这关系到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体验。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想象和体验进行交流,以做到相互补充和相互纠正。

3.对学科的情感体验的生成

这里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内心对物理学科所体验并拥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最高层面上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期待下,在对物理事物的感受、感知和感悟过程中,对物理学科也逐渐产生着情感体验,同时,又在情感体验的反作用下,将把原本外在于主体的物理课程,由物我两分的关系转化为物我交融的关系。学生在观察中爱观察,在操作中爱操作,在探究中爱探究,这种“爱”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认知倾向,更是一种价值取向,这是情感生成的至高境界。

二、对体验式教学的几点反思

体验式教学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育科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成果,以当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为导向,具有时代性。由于它提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知、情、行协调发展,所以又具备先进性。而它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将情境、协作、讨论经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全新的风格。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观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本身应有正确的教学观,须有一颗“爱心”: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爱生活,对工作充满激情。只有拥有一颗“爱心”,教师才会自觉地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只有拥有一颗“爱心”,才会站在提高社会公民素质的角度,去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才会不断地去探寻包括体验式教学法在内的多种教学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平时应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关于课程改革的理论;认真学习案例,积极实践,积极进行教学的科学研究,参与教学的科学研讨活动等,以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观察力、情感言语的表达力等等,才能使体验式教学更为有效。

3.体验式教学要求“真”

不能不顾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水平,一味的追求什么事都去体验。体验式教学不是“万金油”,贪多求全,有时会导致数量上的滥化、质量上的浅化,由于学生情感的麻木会导致情感的假化。因此,体验式教学法,我们除了要注意广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量身定做,注意深度与梯度。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之初,教师要根据实际制定必要的团队规范(或称活动规则),没有规范,体验活动则会乱成一片,达不到应有的体验效果,而是一种假体验。同时在体验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代替学生去体验。

体验性学习既是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学生对这种学习过程和认知方式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体验,学生可得到持续地发展,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与之对应的体验式教学法更是一曲美妙的乐曲,它拥有无穷的魅力,既能促使学生领悟知识、发展能力,构建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能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开阔教师的心胸,提升教师的素质,所以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支点。只有将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和教师的体验式教学有机地、高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的教育发展目标。

上一篇:小学低段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策略初探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教学任务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