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形象刻画:兼评《留守孩子》

时间:2022-10-28 05:55:19

农村留守儿童的形象刻画:兼评《留守孩子》

[摘要] 《留守孩子》是一部以农村留守儿童为题材的电影,影片以襄樊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成功塑造了以王小福和月月等为代表的典型形象;深入刻画了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学习动力不足、安全堪忧的现状;揭示了他们亲情缺失、心理失衡的状况,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呼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

[关键词] 《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 教育缺失 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于劳动力为了“淘金”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相伴而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孩子”。如何关心他们,如何教育他们?这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他们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不少以他们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相继搬上了银幕和荧屏。影片《留守孩子》就敏锐的将镜头瞄准了这一群体。影片《留守孩子》以湖北省襄樊市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以小福、月月、小玮为代表的一群留守孩子在农村的生活窘境,以及社会各界为帮助这些孩子,最终办起“留守孩子之家”的故事。以孩子们的艰难的生活现状和对父母爱的渴望为主线,深入刻画了主人公在农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形象。它不是一部视觉的盛宴,却是一首心灵的悲歌,真实质朴,感人至深,使受众心灵震撼。

一、刻画了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学习动力不足的形象

影片在忧伤的主题曲《虫儿飞》中拉开帷幕,伴随着歌曲一群衣着不整、头发凌乱、满口脏话的农村孩子,在泥泞荆棘的山间小道不断挣扎;同时,镜头还瞄准了农村留守儿童那破旧不堪的校舍和一贫如洗的住处,几个留守儿童生活的背景呈现出来,这是主人公的出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映入眼帘,这是主人公的首次亮相,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影片中的镜头不断地聚焦到他们的学习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代管不力,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道德约束,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攀比摆阔、迟到、逃学、迷恋网吧、叛逆、纪律松散、违反校纪、打架斗殴、成为派出所的常客,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只有24.1%的留守儿童行为表现与父母在家时一样, 而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不良行为表现【1】。影片中王小福经常上学迟到,但是他不听从教师的教育,依然我行我素;当老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王小福和四蛋却偷偷溜出教室去找杜小苇打架,然后去网吧向老板讨要他们的押金,遭到拒绝后,进而商量夜袭网吧的老板。

影片还揭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滞后,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心理上变得自卑、空虚、失望, 在学习上缺乏信心、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无心于自己的学习。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与非留守时相比,成绩明显下降的占7.6%,有时还有辍学现象发生,有33.5%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现出不想上学读书,而表现出很想上学读书的只有26.2%【2】。另一方面,由于监护人的监管方法不当及精力、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的的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促其成长,使得留守儿童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积极性差,动力不足;影片中主人公王小福就是最好的写照,父母外出打工后,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虽然身体不错,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上老套古板,不能与主人公很好的交流,奶奶在小福的教育上报有侥幸心理,不知道如何教育小福,奶奶“给他吃饱,不让冻着”,但无法管教他学习成人,遇事只有着急和哭泣。他一直向往城市的生活,一直渴望和父母亲生活在城市,但是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二、刻画了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失衡的形象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那个孩子不想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那个孩儿不想爹和娘?农村留守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的交流,其家庭环境在娱乐性、情感的交流上明显不足,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心理的抚慰、关爱与引导。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变得内向、自卑、情绪不稳定、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由于监护不力,导致这些孩子上网吧、打架、逃课……还是派出所的常客。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扭曲,精神上漠不关心他人,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在他们的行为中时有体现。影片中《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的作文课把这种心理描写到了极致,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班主任方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作文,面对镜头,孩子们读着读着自己就哭出来了。刚刚被网吧老板打了的王小福口述了他的作文,倾吐了对长期不在身边的父母的怨恨:“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我恨你们,你们一走就是两年,一回来把我打一顿,走时候扔点钱。我学习不好的时候你们在哪?我生病的时候你们在哪?有人欺负我的时候你们在哪?有人打我的时候……我恨你们寄回来的钱,你们出去挣钱,把我变成孤儿、野种,叫我被人打,有爹妈没爹妈一个样,不如靠我自己。爸妈,我跟没人管的仙人掌一样,混身长满刺,长的难看,扎人!”体现了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对父母的爱由渴望转变为了怨恨。当几个孩子因为攻击网吧的老板被带到派出所时,显得无所谓,其中一个孩子还声称“就愿意住在派出所,这儿有吃有喝”,影片中还有很多的对话和镜头都显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因为缺乏家庭的爱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些障碍将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老师、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不愿与外界接触,也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

三、刻画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安全堪忧的形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由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和代管人来完成,但是由于监护人的疏于管理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落后,加之他们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教育,他们不愿意很好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学生的违纪和在校的不良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改正,家园共育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影片中小福因为上学迟到被老师发现,给予劝说和教育,但是这个孩子根本不接受;在孩子们因为攻击网吧的老板,镇政府和老师要求家长回来把孩子带走或回来照顾孩子,很少有家长同意接受;当小福要求和爸爸一起去城市及对母亲的追问时,父子之间的对话让人揪心,一名七尺高的父亲在现实面前无奈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乡。一方面,他们有他们客观的原因与无奈,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家园共育上难以达到想要的结果。

农村留守孩子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又没有父母的直接监管,往往成为不法分子违法行为的对象,以至于他们的权益经常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被火烧、水烫、溺水、交通意外、被殴打、被拐卖等各种因为安全而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调查,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2008年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预防孩子发生意外,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据新华网贵阳2012年11月18日电,11月16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环东路一垃圾箱内5名留守男孩因为在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同时,遭遇突发事件时留守儿童应变和自救能力较差,只有56%的临时监护人会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3】。影片中三个小孩夜袭网吧老板、货车司机见利忘义,不顾安全隐患载运孩子到广东寻找自己的父母等都深刻反映了他们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四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电影成功地塑造了以月月和小福为代表的留守孩子的典型形象,真实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希望唤起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影片最后通过两个场景从两个层次探讨了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问题,一次是当孩子们因为夜袭网吧老板,老板要求三万元的赔偿,镇上的干部、学校和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共同商量解决办法,要么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要么家长们放弃在外的工作,回来照顾孩子。但只有少数人接受了这样的方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这些家长只好再次悄悄逃离家乡,逃离孩子。小福追上了逃跑的父亲,求父亲把自己带上,父亲打了他,小福悲伤地看着父亲远去。这是从家庭微观的层面上,希望还原家庭原有的教育功能和落实家庭的教育责任。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下,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最后,为找到父母之爱,小福策划了一次逃跑行动,十几个“留守孩子”凑钱雇了辆货车去广东。并且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了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境遇引起了派出所民警孙大阳和班主任老师方小芹的注意,于是这对情侣决定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责任,在镇党委书记和其他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建起了“留守孩子之家”。影片通过方老师与民警孙大阳对这群孩子的关心,表现出社会的责任:最后建立起一个“留守孩子之家”完成了故事的叙事任务。不仅亲自教留守的孩子们文化知识,还在生活上给他们帮助,营造一种亲子之间、手足之间、以及家庭式的融洽关系,使孩子们找到一种家庭的温暖和爱的归属。这一场景体现了家庭、学校、政府三个方面在宏观上共同协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它是三个方面共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尝试。暗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要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鼓励回乡创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有效控制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过快增长。二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三是加快户籍制度及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工作地,努力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创造条件,使他们能给予子女温暖和关爱。四是定期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五是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及关爱,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真心关爱,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参与。

项目基金

本文作者参与的2012年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心理弹性理论视域下‘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及教育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GZZC32)

参考文献

【1】郑再良,王哲.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 (3):53-58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信息,2008,(4)

【3】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29-33

【4】张彩玲,陈白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0(5):84-86

作者简介

杨勇(1977— ), 男, 贵州黔西人,汉族,遵义师范学院学南白分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教育与社会公服务。

上一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精神分析解读 下一篇:属于少年派的“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