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反思

时间:2022-10-28 04:44:27

行动研究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反思

摘要:以“管理学”为篇名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7年的文献,共获1349篇,再以此为基础检索“教学改革”主题的文献共获67篇。在分类分析了这些《管理学》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献后发现,学界对此探讨多是笼统地谈《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构建过程,仍是落入窠臼地围绕传统的教材、课堂、考核的教学实践模式来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行动研究教学应用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学改革;应用

一、行动研究述评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或思想,可以追述到19世纪末美国教育科学运动和20世纪初教育家杜威(Duwey)批判传统科研方法不适应当时教育领域所提出的新思路。20世纪30年代后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合作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即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50年代经由柯利(M.S.Corey)等人倡导而使行动研究的思想被广泛介绍到教育领域。60年代沉寂一时,而在70年代以后再次受到教育界青睐。

勒温所阐述的行动研究模型,即:行动研究包括分析、事实调查、概念化,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以及再行动,不断地循环下去。

二、行动研究法应用于管理游戏教学改革实践的尝试

(一) 分析、事实调查、概念化

以行动研究的视角来进行教学实践,就必须时时保持行动研究的精神,而关键就是时刻有意识去寻找、发现和分析来自于自身教育情境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困境)是什么。笔者在《管理学》近年的本科教学中授课至“管理沟通”这一环节时,或多或少总会碰到难以达至授课目的的问题,尤其是难以有效地让学生了解、熟悉团队沟通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管理沟通”中对团队沟通的讲授若是停留于课堂上知识的传教,那么只能让学生停滞于纸上谈兵。笔者多次尝试从案例分析、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来进行相关问题解决的突破,也终难见成效。经过与不同班级学生的多次攀谈,和授同一门课的几位老师探讨,发现上述的方法即使变换了知识传送的方式,但仍旧停留于表层的知识交换,因此提出疑问:学生难以熟知和掌握团队沟通的知识和技巧关键是否在于没有真实的经历,而缺乏深刻的体验和感知呢?能否通过体验经历和亲身参与的方式来进行改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将管理游戏的方法纳入研究的视野,那么就可以将这一研究问题“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成所授知识和技巧转换的方式选择,即考虑将知识和技巧的交换应从被动式的设计(如让学生成为纯实验的被实验对象)转换为主动式的参与(如邀请学生成为参与改善的主体)。

(二) 计划

笔者计划安排选择一个以团队沟通为目的的管理游戏,选择两个教学班级。在近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众多的管理游戏进行比较后选择了“穿越激流”这一管理游戏,两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班参与。

“穿越激流”的管理游戏:以6-8人为一团队,要去营救遇险的队友。在营救的途中必须穿越一道湍急的激流,激流中还有成群若隐若现的鳄鱼,要求只有依靠此岸一棵树上栓着的绳子荡秋千式地到达彼岸,而且还必须携带一个重达5kg体积比较庞大的医疗包。

现实准备游戏场地和器材时候,我们进行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场地设在有一棵歪脖子树的空地上,在树上栓一根绳子,相应地面上划出一块长2.5m,宽2m的地带为激流区,那么此岸到彼岸的就是2.5m的距离(这一距离根据实际还可以再调整,有一个教学班我们就临时调整到了2.2m)。“医疗包”以一个装满3/4水体的水桶替代。要求:携带“医疗包”在荡绳子的过程中不允许有一点水泼洒出来,否则全队成员重新穿越激流;队员穿越过程中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地面(激流区),视同被颚鱼侵袭,则全队成员也必须重新穿越;营救时间十分紧急,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穿越。计划也就在为实施这一管理游戏而进行的诸多准备中形成了。

(三) 行动与观察

实施计划的行动又是关注实际情况变化,关注实施者对行动及背景的逐步加深认识,关注其他研究者、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不断能动地调整的过程。在工商管理第1教学班实施“穿越激流”的游戏开始时,我们先给学生讲解和强调了游戏的目的和规则;然后我们把同学随机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8人左右,给每个小组10分钟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安排一个老师全程进行拍摄以做资料,接着开始游戏。

当实施各项行动时,客观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干扰,使行动不会按照原来的设计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行动的过程中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问题,并尽可能予以监控。而观察是对行动研究进行反思、修正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我们在两个教学班级进行游戏实施的过程中也做了对比实验:作为研究者在践行观察时,我们在前一个班级尽可能地只进行旁观和记录,而另一个班级观察和记录的同时也对行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结果发现进行了适当调整的班级在达成游戏目的效果上比较理想,而没有进行干预等调整的班级会在游戏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一些意外的收获。所以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做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前提是为了达成研究目的。

(四) 反思、再行动

当我们按照计划行动时,出现新问题是必然的,因此,随时地思考问题,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地进行反思,这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其本身往往融于行动的过程之中。反馈是一个关键环节,可以把它看作是研究与行动的中介,它保证了发现事实和利用事实之间的有效联系。我们进行两个教学班级的同一个管理游戏对比发现,在游戏实施过程中的反思和再行动较之游戏结束后的反思、再行动意义更重大。如对游戏参与情境改变的反思和再行动,在当时当地下立刻做出比在事后总结效果要好得多。

三、对行动研究的反思

(一) “穿越激流”游戏的行动研究反思

1.对行动研究过程的线性把握是推进行动研究的障碍之一。无论是勒温(K.Lewin)还是凯米斯(S.Kemmis),对行动研究操作模型的概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批判。笔者在应用其经典模型来指导教学实践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而对这一过程模型的线性把握就是其中之一。在开展“穿越激流”这一管理游戏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了分析、事实调查、概念化,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以及再行动如此不断循环下去的过程模型。在事后总结的时候却发现,实际上在每个环节中就已经复杂地镶嵌了诸多过程环节。例如,在实施游戏的“行动”这一环节中就可能镶嵌了再分析、再调查、再观察、再反思和再行动等诸多环节,我们在让学生热身准备时就发现有很多意外情况,例如个人间冲突太激烈而彼此乃至整个团队都解决不了就

导致队员赌气退出游戏,而此时教师是旁观还是介入调整?这一过程就暗含了再观察、再反思和再行动等环节。如果一味地线性把握这一过程模型,缺乏复杂性思维的视角来看待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包含了诸多环节,那就会使所进行的行动研究流于空泛而无法深入。

2.对研究“成果”的忽视是推进行动研究的障碍之二。尽管有学者指出“行动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但没有进行有序和完整地资料整理与理论提炼的研究不利于指导后续的实践以及与学人的交流。这一点在我们进行的这一管理游戏的多个教学班级的实施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虽然从实际效果的评判上很明显地得出这一管理游戏的实施还是达到了我们的研究目的的,但我们启发与邀请学生进行游戏结束后总结的资料与观察记录的相应资料,在进行事后研究的理论提炼上却很少派上用场,这是以后进行管理游戏的行动研究必须要重视和予以解决的。

(二) 行动研究在《管理学》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反思

结合《管理学》教学改革中应用行动研究的实践,笔者认为需要强调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行动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地发现事实、解释事实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其应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有利于发展和改善目前的社会现实。我们在《管理学》教学改革中实际碰到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成为我们的研究之源和探索之地。而不应该是申请的课题或所从事的科研仅限于自己兴趣领域,而忘了我们的研究应该是为着解决教学实践中诸多问题而进行的。

2.“对行动的研究(research of action)”。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结合,使实际工作过程本身变成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变成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这一特性是区别于纯粹实验研究的重要特性。我们在管理游戏的行动研究中对行动的“成果”忽视就是忽视了对行动的再研究,这是当下教学研究需要反思的问题之一。此外,实践和学界研究都表明,我们高校教师在《管理学》教学改革中的诸多尝试――无论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还是教学工具的创新一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学生当成了我们的“小白鼠”,自己作为研究人员,而殊不知也应将自己当成“小白鼠”,进行研究人员与研究对象的二元角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其实就是理论者与实践者合而为一的,即“角色二元化”。笔者认为这一二元角色无法统一的问题是现行《管理学》教学改革中要践行行动研究的最大问题。

3.“在行动中研究(reserch in action)”。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将研究融会于行动的过程中,而不仅限于在行动过后做经验总结,这是我们在《管理学》教学改革中缺乏努力的一个方面。以我们应用管理游戏为例,就明显发现对行动研究线性地把握就使得研究要在行动中深入开展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教学实践的过程就应该是我们“天然的实验室”,须将我们的研究与行动统一到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中。

近年来高校中《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涌现诸多改革的尝试,却很少有人将行动研究法应用到其中。可能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科学制度化”的进程,出现行动者与研究者之间的分工,以及研究的越来越专门化、专业化,产生了以学术为主的“学人共同体(scholars community)”,建立了一套越来越远离“行动”的“学科规则制度”,将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研究“贬低”为“非研究”,笔者也认为很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研究思路和行动方向的统一问题,毕竟各式各样的方法即使可以拿来做改革尝试,但“为何而研究”与“如何来研究”应始终并行不悖,而非背道而驰的。

上一篇:塑造高校品牌形象的必要性与方法 下一篇:关于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