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探究

时间:2022-10-28 02:36:40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探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随着多媒体教学深入教育教学领域,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大屏幕、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参与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并赋予课堂教学一股时代气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多媒体更会发挥其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集图文、声画于一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因而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然而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目前,多媒体下的数学教学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正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注入新的内涵,其直观性、生动性对于创设学习情境具有很多的优势。

首先,应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来创造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几何图形时,一开始学生有畏难情绪,这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有关,也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关。而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引进“图形运动”,对平行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中的一些比较直观的基础知识,运用平移、翻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运动,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这些直观的图形运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初步有了运用动的观点来处理数学问题的意识,使以教师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其次,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意义,能使学生了解问题的实际意义,并能引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爱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课堂上一开始用电脑播放美军用炮弹轰炸伊拉克阵地的新闻画面,然后用Flas模拟炮弹从发射到落地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观察炮弹的运行轨迹(抛物线),炮弹飞行的最高点(顶点)、发射点到落地点的距离等。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物理问题,这些问题都能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得以充分解决。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

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优化教学信息、增加教学容量来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语言描述和板书等方面,语言陈述的内容过多,学生抓不住重点,前后内容联系困难。板书内容过多,不仅挤占时间太多,而且不利于教师的课堂组织,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例题、习题,使教与练的容量大大增加。例如,在三角函数应用的习题课教学中,通过电脑预设“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和矩形,解三角函数应用题”的内容和多个例题的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学生从中归纳出解题的重要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以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发展为小组讨论、个别指导和班级互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也将逐步形成课堂讲授和网络运用并举的局面。审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就会发现,学生往往感触不深,易疲劳,甚至有厌烦情绪。因此,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对有些内容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4 数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评价

多媒体运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其价值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有诸多标准,而评价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其标准也不是单一的,一般要从多媒体课件本身的科学性,多媒体的操作技巧、教学实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1 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

课件本身的科学性是指整个课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这是一个课件能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志,也是课件能否正常使用并取得效果的前提条件。课件,应操作简便,画面美观、谐调;切换快捷,形式有趣;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疲劳。避免滥用或炫耀计算机技术而造成教学噪音。课件,应该突出教学重点,对重点内容用突出的技术手段加以显示和处理,并可以用多种方式反复强调和表达。这样可以转化难点,容易突破。

4.2 好的课件应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不能让课件喧宾夺主。评价课件运用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层层分析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并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在这完整的教学过程中,课件仅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中起辅助作用。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防止用课件来完全替代教师,切不可将课件当成学件来使用。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设计展翅飞翔的蝴蝶动画,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形象生动,学生较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一个概念。

4.3 课件操作界面要简单

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耗费许多精力用在课件的技术操作上就会产生负面作用。课件操作界面简单,使学生的精力与思维集中在数学知识的探求上,而不是在繁琐的电脑操作上。

课件操作界面简单,不等于课件设计的思维训练过程简单化。简单陈述性的设计(俗话说的课本搬家、活动挂图等)的课件都不是最佳课件。

4.4 多媒体实施创新教育的评价

多媒体以其集图文声像和三维动画为一体,直观、灵活等优势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传递信息,延伸和扩展教学时空的维度,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模拟操作、突破重难点等方面,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为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4.5 课件教学实效的评价

对使用课件上课的课堂教学实效进行评价,如果是教育科研,最好采用统计的方法。例如,采用平行班对比实验,在相关因素(教师、学生平均水平、教学内容等)大体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数学教学的目标模型进行相关数据的跟踪采集。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与课件运用的相关因子,以此来评价课件的教学效果。但是,教育统计法在实验对象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未必是很正确的。

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必将为初中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但是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特点与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长处,不能因为“喜新厌旧”而抛弃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能把计算机跟其他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源县历山中学)

上一篇: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