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

时间:2022-10-28 02:19:07

语文教学必须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因此,准确把握教材文本的价值取向,正确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一课,感触很深。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很投入,上得很热闹,但这热闹的背后却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一、走进作者,深度解读文本――对曲解文本的解读说“不”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往往传递着一定的文化观念,这是作品解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很多时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是用中国文化心理去解读西方文学作品。这样的文本解读,容易造成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安徒生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同时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因此,他的童话里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歌颂真善美。正如他在《我的一生》中这样写道:“我整个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它好像是在一条固定航线上向某个知名的地点进发――我在掌舵,我已经选择好自己的道路,而上帝管着风暴和海洋。”从安徒生的自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一名基督徒,他的作品所流露的是基督教情结和对真善美的歌颂。

但遗憾的是,执教《丑小鸭》的年轻教师只是按照一般的解读方法解读文本: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可怜的丑小鸭离家出走,经受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丑小鸭遭遇如此凄凉,但他最终还是变成了一只天鹅。按照这种解读,童话中的丑小鸭是在受到讥笑、受到追赶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离家出走。由此引发笔者的担心:丑小鸭这样的“榜样”作用,会不会让一些耐挫力较差的孩子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也突然来个离家出走,同时还幻想自己也会成为“一只美丽的天鹅”呢?

因此,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真正走进安徒生,走进《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中,就显得十分的必要。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丑小鸭在离家出走后,当他冻僵时,没有好心的农夫把他带到家里,那么,丑小鸭的命运又将是怎样呢?也许他可能没有等到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就已经冻死了。还有,和他一起出生的哥哥、姐姐那时都还小,都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才会讥笑它,但不管其他人怎样对他,鸭妈妈还是一样疼爱它,这是世间最珍贵的母爱。而农夫救了丑小鸭,也说明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别人。应该说,这才是《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真正要向我们传递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安徒生童话突出的特点――歌颂真善美。

二、走进文本,注重品词析句――对远离文本的体味说“不”

大家都知道,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位年轻教师在教学《丑小鸭》“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这句话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句子,并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读后都知道很多人欺负丑小鸭,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哥哥、姐姐是怎样咬他?公鸡是怎样啄他?养鸭的小姑娘又是怎样讨厌他?”教师话语一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都用极其刻薄的语言攻击丑小鸭。接着这位教师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哥哥、姐姐怎样欺负丑小鸭。应该说孩子们的表演栩栩如生,那只受伤的“丑小鸭”自始至终都是低着头,默默站在座位上。表演过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句子。这样的品词析句与《丑小鸭》所要传递的情感是大相径庭的,更有悖于安徒生童话“真善美”的特点。

笔者以为,在品词析句时,一定要关注文本价值取向,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揣摩身处逆境当中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笔者在教学“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这一句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句子,并想一想,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读后都知道丑小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时,我话锋一转:“哥哥、姐姐为什么会这样做?而鸭妈妈又是怎样做的?”学生联系前文,读后都知道鸭妈妈依然爱丑小鸭,哥哥姐姐都还小,都是不懂事的孩子。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丑小鸭此时的心情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有的安慰丑小鸭,有的劝告哥哥姐姐,无不体现着故事的主题“真善美”。此外,我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羡慕”一词,先让学生说说“羡慕”的意思,并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羡慕”,试着说说丑小鸭“羡慕”什么?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也促进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身处逆境的丑小鸭内心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立足文本,适度拓展延伸――对脱离文本的拓展说“不”

近几年来,阅读教学兴起了一股“练笔热”之风,练笔似乎成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前面所述的那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来到树林里”这一段后,也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丑小鸭在树林里还会遇到哪些危险?老虎会他,狮子会他,还会他。”学生都是围绕着动物们怎样欺负弱小的丑小鸭这一话题进行说话。这样的拓展与文本所要表达的价值取向明显不符,而且长期进行这样的练习,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文本拓展延伸无非就是为了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该如何适度拓展延伸呢?首先,要立足文本,为教学目标服务。与语文教学关系不大或者脱离文本的随意拓展,一定要摈弃。其次,拓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能只追求时髦,纯粹为拓展而拓展。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觉得文中对“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家”的描述只是一语带过,而没有写农夫把他带回家后是怎样帮助他。这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好的拓展点,于是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请同学们想一想,农夫把丑小鸭带回家后,是怎样关心他?”这样的拓展练笔不仅遵循单元整体目标,而且能正确体现《丑小鸭》一课的文本价值,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一举两得,简单背后见深刻 下一篇:直面他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