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时间:2022-10-28 01:56:00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走进课程改革,回归语文学科特点,提高教学绩效的必由与首选之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已列入了审美教育的维度。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并把它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步入美的殿堂,去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审美的兴趣和能力,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实施策略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语文教育应该关注人的主体性,完善人格培养。语文是一门飞扬着美和灵性的课程,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功利压力下,找到语文的美,引领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最终使学生获得乐观向上、健康高尚的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纵观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是名篇佳作,蕴含着无穷尽的美育资源。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语文教育本身承载着教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它通过充满丰富人文情怀和教育内涵的文章,教育学生,鼓励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实现人格的升华,得到灵魂的净化。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现状

语文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教育,完善人格培养,使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功利压力下,找到语文的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完善和提高人的品格、实现人类的自我发展。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改革,但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和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高中阶段,由于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学校的各科教师都把眼睛盯在教科书和练习上,无暇顾及审美教育。

笔者通过访谈调查的方法随机采访了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了解到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访谈的语文教师中,44%语文的教师没有仔细研究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审美教育的相关论述,教师没有按照课程标准中的审美目标要求进行语文教学,教学具有盲目性;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纳入教学目标,并取得较好效果的仅有22%;只有32%的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使用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烘托教学气氛、创设教学情境;更有的教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美,脱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不感兴趣,完不成教学目标,浪费了时间。

同样,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学生反映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按“知识点”分析、解答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魅力。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语文教师审美教育意识缺乏,即便有了意识,也缺乏一定的审美素养。学生渴望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生动有趣,渴望通过语文课堂体验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或是在考试的压力下,一些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专心于题海战术,疲于奔命,忽略了语文的审美情趣。

三、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受——感知美

生活是美的源泉,语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丰富的美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就语文教材展开审美教育,教材中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并感受文章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进行交融对话,进而发现美、感受美。

如在教授《雨霖铃》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雨霖铃》的教学课件,在悠扬悦耳的箫、笛声中,营造出一种哀婉缠绵的送别氛围,将学生自然的带入词中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勾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沉浸在语言、乐曲、歌唱的情境中,体验、领悟作者的心境,感受到美的境界。

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学生从中产生新的审美追求,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

(二)运用美的课堂语言——鉴赏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语文课是美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品味文章本身的语言美,带领学生“披文入情”,这才符合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要求。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夜色》语言很精美,修辞生动形象,用词贴切传神,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先找出课文中运用修辞的句子,对其中比较特别的修辞句做些分析、点拨、品味。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教师需引出通感的修辞格,使学生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将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的美妙。另外,本文运用叠词的地方很多,可多达二十处,可让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基础上,尝试比较去掉这些词和不去之间的差别,进行对比分析感受。很明显,叠词的使用可更传神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文章的境界悠然传神,极富意境美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去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明之以理,将学生由零碎的课堂解析带到丰富、绚丽的欣赏天地中,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想,开启学生审美想像的通道。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氛围、诗歌的画面感与立体美等等,仅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渲染描绘,并不能全面地再现出来,必须调动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艺术情感力和艺术想象力,才能唤起相应的审美意向。例如,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讲求虚实相映,或粗笔勾勒,或精雕细琢,或正面描述,或侧面烘托。因此,笔力不凡的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都给读者留下揣摩回味的余地。引导学生去填补这些“空白”,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总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去,展开想象,进而体会并丰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潜心挖掘丰富多彩的审美素材,让学生感受美,熏染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最终形成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上一篇:公开课等于“?”课 下一篇:守住心理教育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