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课程特色探讨

时间:2022-10-28 11:00:29

独立学院课程特色探讨

摘 要:独立学院要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须在课程目标上把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优先目标,课程结构上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实施中要有区别于母体高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中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上应多样化。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程;特色

一、合理定位独立学院的课程目标

1.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独立学院在招生上属于第三批本科,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在高考成绩上比“一本”“二本”学生差很多,独立学院是全成本的收费,能在此就读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比较好,这些学生具有不肯吃苦、自我中心主义等特点。有些学生则是缺乏远大的理想而没有努力学习的动力。独立学院学生的这些不好特点以及错误归因对他们的学习与成长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独立学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达成的优先位置。具体来讲,独立学院的学生在优先目标的指导下,应具有如下特征:产生并逐步增加对学习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意向和愿望,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增强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全面、科学的生活观,抱有对人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养成热爱祖国与人民,报效祖国与人民的高尚情操;建立平等的交往观念,增加在平等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与互动;形成与时俱进的市场观念和法治意识,讲诚信,遵守法律与团体规范,逐步在他律的基础上充分实现道德自律;尊重自然,主动地关怀所处的环境和自然。

2.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课程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是由教育传递文化的原始功能所决定的。学校课程在最初的历史发展阶段,传承文化一度成为课程的最重要目标和功能,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和功能”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育目标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扩展,学校课程也不断被赋予新的目标和功能。尽管如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目标却从未被抛弃且被固定下来。懂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是否拥有高级的专门知识和高级的专门技能是评价高级专门人才的最基本的两项指标。独立学院课程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基本目标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掌握适应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的所必须具备的与本科学历层次相符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和掌握与本科学历层次相适应的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社会知识;理解和掌握与本科学历层次相适应的一定范围和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前沿领域、难题和趋势

等;全面、系统、深刻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体系,把握专业的发展前沿和趋势;深刻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

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提升专业技能的科技含量。

3.能力和方法的目标

独立学院虽然比较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没有人能保证与之对应的职业会长期存在,一旦这种职业消失,他还能否快速转变自己的角色以适应其他的岗位?独立学院固然比高职高专更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深刻的掌握,但这些知识或多或少会被慢慢过时,那他是否有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独立学院课程的核心目标所关注的问题。简言之,独立学院的核心课程目标直指学生的方法积累和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特性、广阔性、流畅性的思维品质,科学思维能力获得相应的发展;具有独立的批判意识和对真理的执著信念;能在相应的技术领域有所创新,处理复杂事务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能在相邻的工作岗位上自由流动并能不断扩大流动的范围和领域。

二、优化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没有自身的特点,长此以往必将对其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改变照搬母体高校的课程体系,独立学院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为轴心,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开放性原则与可塑性原则,课程设置要有利于最新、最先进的信息的交换;第二,整合性原则,对于相同和相近学科的课程可进行大类整合,避免课程划分过细和内容重复;第三,平台与模块有机结合性原则,课程结构对于某一个专业方向看,基本呈现出大平台和小模块的关系:平台是模块的基础,模块是人才产品的总装配线;第四,比例倾斜原则,为了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技能性,专业课的比例要大于一般的本科院校。

在课程整体结构中,注意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关系。在处理理论课与实践课关系时,要把握好本科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的数和量,没有必备的理论知识,也就没有提高实用能力的基础。强调实践课教学,并非片面追求实践课教学时数的比重,关键在于更新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为学生的发展建立公共平台,特色课程的开设则在于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者应该成为互补关系,不能相互干扰。公共基础课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专业课的开设提供必要条件,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必修课体现了从事某一专业大类工作的基本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必修课包括文化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是基础模块的课程。选修课是指学生在学校提供的选课范围内,按规定要求选修一定学分,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三、独立学院的课程实施

1.使用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教材

教材建设应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由于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服务于行业和地区经济的特征,所以专业教材不可能也不应该形成统编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应立足于本校。教材建设应认真把握好其“静”“动”特征,所谓“静”就是指静态性,在教材建设中它指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性;所谓“动”指的是动态性,它是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科学、实用、新颖。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应定位在应用型本科的培养层次,面向就业,突出实用、适用、够用和创新的特点,否则,教与学就不可能互动,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2.改进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要尽可能地实施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要充分利用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尽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四、独立学院的课程评价

1.确立独立学院课程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独立学院要办出自己的课程特色,就不能照搬其母体高校的办学模式。教育结构要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多类型的,因此,人才的标准也应是多样的。社会应有新的人才观、多元高等教育质量观。在对独立学院实施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时,应本着其办学特点,如办学主体多样性与办学模式多元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管理体制的高度自主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等,按照特色原则和投入产出比例制订客观的评估指针体系,促进我国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2.评价内容上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

传统考核形式是建立在知识中心主义的课程观之上,以精英教育的学术内涵为标准,考核内容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书面考试为主,形式单一,考核范围有限,尤其不能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可以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尤其对实践性强的科目,有意识地结合社会、生产的实际问题进行考核,以解决技术问题、实践问题代替原有的单一的课程考核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实用技术、实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通过课程考核推动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3.评价主体上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

独立学院主要是定向的专门教育,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社会生产的第一线。独立学院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从他的身上反映出来,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同时,用人单位往往有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能够经过横向比较,提供具体实用的信息。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评价能使学校获得员及时、最可靠的课程改革信息,能使独立学院课程与社会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

注释:

①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流程及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中俄联合办学视域下俄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及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