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探讨

时间:2022-09-24 09:10:13

独立院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机械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机械零件加工精度的基础知识,能够在零件测绘、设计中给出加工精度要求和具备机械零件常用几何参数检测的基本技能。结合独立院校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针对我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具体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院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12-03

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知识特点和教学现状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机械专业基础课群中的重点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滚动轴承、螺纹、键、齿轮传动的互换性,尺寸链和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是概念多、术语多、符号多、原则规定多、标准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缺乏必需的工程素质,学起来枯燥乏味。在教学中老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如何改革教学、实现学以致用,是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独立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目标

独立学院是公办高校与民间资本合作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校。独立学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是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独立院校的学生在自身素质、人生追求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公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必须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独立院校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而不是研究型人才,目前在我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中仍很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工程实际的联系不够。我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材一般都选用高教规划教材,教材内容可分两大类知识,一类是涉及概念和原理的“陈述性知识”,且这类知识占比例较大;另一类是涉及实践和技能的“过程性知识”,目前教学的组织还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由于教学学时有限,陈述性知识多、涉及面广,知识又相对独立,老师往往会花大量时间试图把这些理论讲清楚,越讲陷得越深,学生越迷茫,且所授内容与实践脱节较大。结果教师是被动地讲,学生是被动地听,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更累。虽然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开设有金工实习和课内实验,学生仍然是理论掌握不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更低。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考试方法目前仍是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这种考试方式一是不能很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二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国家标准手册很多,在考试内容上也很受局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后的效果是什么呢?最快的一个实践检验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虽然学生刚刚学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但在减速器的设计中,90%的学生对配合部位孔、轴的尺寸公差、重要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几何公差和键、轴承、齿轮的精度设计都不会提及,甚至连模仿都不会,基本没有零件精度设计的意识。在他们看来,零件的设计只需要确定形状和尺寸即可。

四、《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独立院校是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相比要求理论基础更好,知识面更宽,可塑性更强,潜力更大。《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更侧重于应用的基础课程,应该构建以应用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整个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下面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1.正确定位、明确课程教学任务。专业课程是为专业服务的,科目课程并不是目标,能够掌握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目的。一个专业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和所在区域的实际,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各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根据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第一,能看懂零件图上技术要求的含义;第二,熟悉国家有关零件精度的相关标准,并具有查阅标准手册的能力;第三,在零件测绘时能根据实物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零件精度要求;第四,具有常用零件精度检测的能力;第五,在零件设计时,能够合理设计零件的精度。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顺序。教材只能是一种参考书,应该围绕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内容,而不仅是教材。一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门课程能独立承担的,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上也不应该局限于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完成,可以分散到多个教学环节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最早在《机械制图》课程接触到零件技术要求的简单介绍,随后的零、部件测绘环节是对该知识的第一次应用。一是由于这部分内容讲得太过简单,二是测绘实物是教学模型,不真实,学生无法确定各零件的精度要求部分。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和基本的工程素质,学生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理解不透;课内实验我们采用的检测对象也不是实物上有配合关系的孔、轴和真实的工作表面,学生建立不起来真正的精度意识,不能很好掌握本门课程。在随后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对精度设计业没有明确应用要求,学生始终没能掌握这门课程知识并实际应用。可以设想下面这种教学顺序(见图1)。这样,学生从进校到离校,零件精度设计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内容上循序渐进,有实践有理论,相辅相成,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改革教学方法。多年来,很多学校都在开展教学改革,有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是项目教学法,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任务引领式的教学方法,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领域课程是要在一个比较真实的工作领域内传授一个职业任务。它们都能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独立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虽然人才培养规格比高职要高,但都强调应用型,有相通之处。我们是本科教育,学生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可以在学习适当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一个综合应用环节,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比如在学习了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之后,学生具备了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孔、轴优先公差带;基轴制、基孔制优先配合;可以安排一个这样的综合应用环节:①根据齿轮油泵的使用要求,分组分析讨论相关部位尺寸公差与配合:销和销孔之间;尺寸A和B之间;轴颈和左、右端盖的轴颈孔(相当于轴承);齿轮顶圆与泵体孔之间;齿轮孔与轴;键与轴;中心距尺寸公差等(齿轮油泵图如图2)。然后各组阐述讨论结果和理由,老师点评。②在随后的课内实验环节对这些尺寸有目的地检测(利用游标卡尺、千分尺、利是光学计等),并查阅标准手册给出公差代号,然后对照实际检测结果,和前面的分析结果对比,并进一步展开讨论。

4.建立科学的考试机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偏重实际应用的课程。一张试卷不能全面评定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给出课堂表现、作业、出勤、每个教学综合应用环节的成绩、实验、笔试考试等多个评价指标和他们的权重,不应局限于平时30%,考试70%。也可以不组织试卷考试,而是通过几个应用环节来评定成绩。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因人因地因时都有不同的做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自我提高和探索教学方法,以达成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海娇.技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之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09.

[2]贾杏.基于工作过程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

[3]范强,刘浩亮.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

[4]李斌.浅析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5.

上一篇:贵州高校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 下一篇:非物理学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