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藏明清竹刻精品

时间:2022-10-28 08:58:48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竹刻精品

南京博物院所藏竹刻类文物以质地精美、造型雅致和雕工精巧著称,是一批历史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的瑰宝,现将一批院藏明清时期名家竹刻艺术品选取部分精品与读者共赏。

此笔筒为传世品。笔筒呈圆形,嵌紫檀木口缘和底座。筒外壁上刻八仙以松柏为槎,状写颇工;波涛汹ィ愈见其泰然自若,如履平地。其上垂崖峭壁,树木丛生,云气舒卷,意境闲适,与怒海急湍形成对比。刻法用高浮雕,远近深浅层次分明,但其构图及刀工却是标准的嘉定派刻法,和前人对濮氏风格的描述大不相侔。王世襄先生研究后认为:此笔筒很可能原来无款,或有款但无赫赫之名,遂被加刻或改刻濮仲谦款识。笔筒的真正刻者当为朱氏(金陵派)一派传人,时代在清前期。此件笔筒由宜兴名人储南强(1876~1959年)先生捐赠南京博物院。

此笔筒为传世品。笔筒平地花纹,以写意画法浅刻竹石图,怪石嶙峋,翠竹挺立,一派生机,其布局疏密得当,刀法简练流畅,格调朴拙淡雅。在其另一面镌刻七言长诗一首。

周颢(1685~1733年),字晋瞻,号芷岩、芷道人等,嘉定人。自幼习画,曾从王习艺,颇有造诣。擅长竹刻,功力很深,刀痕爽利,生动传神。其技法集嘉定派之大成,又自出机杼,援南宗画法入竹刻,创凹凸皴法,即所谓“平地花纹刻法”,成功后将南北宗融为一体,形成以刀无不如意的新风貌。其作品清雅洒脱,妙趣天成,洋溢着浓郁的文人趣味,清代梁同书称其“竹刻精妙不下于朱氏”。

该件笔筒为传世品。以用刀很浅的浮雕技法表现溪亭山色。下刀简练而流畅,刀痕浅而细,有几处似一刀而就。所刻山水颇似南宗画风,并刻七言长诗一首。

马根仙,苏州人,出身丹青世家,活动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精于竹刻,风格类似金陵派。《吴县志》中记载:“(刻竹)善阳文,仕女、花卉穷工极巧,人莫能及。”清代晚期竹刻力求以刀痕表现书画之笔墨,阴纹成为最常用之刻法。

此笔筒为传世品。圆柱形,外侧采用高浮雕与留青相结合的技法,运刀如笔。所雕人物形神兼备。画面山石耸立,老松葱郁,竹林繁茂,重重叠叠的松针纤细如毫。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代七位有名的文人,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生性放达,不拘礼法,常集聚于山阴(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中,抚琴对弈,诗酒唱和,肆意酣畅。后人称其为“竹林七贤”,是工艺美术品的常用题材。整个画面情景交融,整体与局部达到了高度统一。此笔筒虽无款识,亦可推断为名手所制。

此臂搁上刻人物图:有一老者双手拉琴,一小孩手摇鼓和之,描写了他们卖艺生活的艰辛。臂搁右上方跋之“旧是梨园婉转材,而今转落实堪哀,瘦弦断板音声拮,个许钱文费力来。”作品透溢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精湛的雕刻工艺。

赵琪(生卒年不详),字竹宾,师从王小某。其竹刻作品乃属金陵派风格,活动地区主要在扬州。其以浅刻之法表现书画家的笔墨意趣,所刻人物形象优美,笔简意精,衣褶殊有古意。

此竹根雕作品,用老竹根茎雕刻,以圆雕技法随形赋意。雕一老翁骑坐在镂空圆形大鱼篓之上的形象。渔翁腰挂小鱼篓,右手提两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脸上充满丰收喜悦之情。鱼篓下雕刻出一圈有螃蟹做衬托的水波纹。雕刻刀法之粗犷处,如衣褶、鱼篓、水波等,大开大阔,线条峻急有力;而精细处如发须、五官等,特别是人物表情则刻划极其细腻,眯起的双眼带动了面部肌肉,极为写实。此件作品立意别致,造型生动,简练传神,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无款识,但从立意、刀法可知,应为明末清初嘉定派竹刻高手所作。1958年由上海人士何天龄先生捐赠给南京博物院。

该件作品雕刻一头身躯庞大的大象,披着象衣,转头甩尾,正在与两人嬉戏,意态悠闲。后腿处立着一老者,双手抱瓶;象背上匍匐鹤发童颜的老者双手提篮。“太平有象”四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太平有象无人识,南陌东阡捣耖香”一句。象寿命长,可达70余年,被古人看作瑞兽,寓意好景象。宝瓶,又名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因“瓶”与“平”谐音,瓶又由老者手持,寓意“天下太平、民康物阜”。此摆件选用竹根为材,以高浮雕、圆雕结合而制,整器气度雄浑,形态传神。虽无款识,也可推断是一位大师制作的精品。

此件竹雕作品,形似龙船正在水中行游,船上有人物、花莲等。船头一人双手持一手卷作展开状,一老者立在船中,两侧有两人似船夫。龙船下附有雕刻精美的红木底座。作品采用浮雕、圆雕和镂雕多种方法,形象细腻逼真,刀法透剔洗练,布局繁而不乱,层次分明。虽无款识,也应为名人之佳作。

责编 李挺

上一篇:北京故宫所藏竹刻文物 下一篇:高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