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民生报道

时间:2022-10-28 04:59:39

以人为本与民生报道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近年来,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为表现方式,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生存、发展相关内容的民生新闻,逐渐成为一些平面媒体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什么是民生?《现代汉语词典》对民生的注解是“人民的生计”。可见,民生问题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与民生新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形势下,高度关注和重视民生,下大力气做好民生新闻,党报责无旁贷。长期以来,人们对党报报道领导干部活动和会议的新闻已司空见惯,党报报道群众关心的社会新闻少,官话大话套话多,新鲜活泼的语言少,令读者难以亲近,降低了报纸的亲和力。党报的民生新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最初偏重于展示生活的原生态方式出现,如某小区停电了、谁家的下水管堵了、哪儿哪儿的路灯不亮了等。现在,党报的民生新闻迅速发展起来,在关注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报道逐渐增多,成为党报发展中的亮点。关注民生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

从2007年开始,《鹤壁日报》以民生新闻为切入点,从关系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入手,相继推出了《记者走基层》、《共同关注》、《寻访民间艺人》等新栏目,巩固提高了《今日评》、《大众论坛》等老栏目,以全新的视角,展现地市党报关注民生的决心和情怀。在《记者走基层》专栏中,围绕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党委、政府和群众都十分关心的主题,记者带着问题走进社区、农村,采写报道了大量来自基层的鲜活新闻。其中,《中柴厂村农民争当信用户》、《把桑园村建成观光旅游村》、《今年茄子市场行情好》、《我们村一定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里有支党员干部帮扶队》等稿件,既关注农村又关注城市,既关注农民又关注市民,丰富了民生新闻的内涵,创新了民生新闻形式,提高了民生新闻的品质。像这样来自基层的、原汁原味的新闻,读者关心,政府关注,同样是主流新闻。所以,党报在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报纸的人文关怀色彩,努力实现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服务性相结合,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相结合,真正把报纸办成群众家门口的报纸。

党报的民生新闻,一方面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新闻策划就成为两者中的最有效的纽带。加强新闻策划,要主动出击,解读重大政策,关注重大事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进行周密、具体的策划,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选准角度,做深做透,把最新最好的新闻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民生新闻的质量有所提高,体现党报应有的主流声音和思想高度。在《鹤壁日报》的《共同关注》专栏中,《水祸无情游泳慎重》、《企业联保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放假了,别让网吧“网”住孩子》、《爱心,让我的假期充满快乐!》等文章,从群众关心的夏季安全、上网安全、留守儿童等问题入手,通过记者的走访调查,反映了党和政府在这些工作上所做的努力,也反映了群众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从《鹤壁日报》的探索实践来看,党报的民生新闻大有可为。民生新闻的亲近性和生活化,改变了党报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新闻表达方式,展现了党报前所未有的亲和魅力。

同志说过:“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笔者认为,做好党报的民生新闻,还得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民生新闻,要拓宽视野,既不忽视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小民生”,更要做好关系百姓冷暖、关系百姓物质和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大民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质是以人为本,从民生新闻关注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活需求的内容来看,包括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管是“小民生”还是“大民生”,都体现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创新性。

架起党群连心桥。党报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生动地再现党和人民之间的鱼水关系。这种鱼水关系的体现,由党报的三个特性来引导:党报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党报的权威性和党报的桥梁作用。因而,民生新闻在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时,要找准结合点,正确引导舆论,真正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

践行“三贴近”,增强贴近性。党报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具体的表现。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写出真正具有贴近性、老百姓想看爱看的民生新闻,才能增强宣传舆论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召力。

创新形式增强亲和力。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跟上新闻发展的步伐。只有不断创新民生新闻的表现方法,才能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党报的亲和力增强了,读者爱看党报、关心党报了,党报的宣传引导功能才会得到最充分的释放和发挥。

由于民生新闻还是个新课题,如何提高民生新闻的品质,使其成为精品,还需党报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鹤壁日报社)

编校:郑 艳

上一篇:实录性新闻的由来及意义 下一篇:初试身手遇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