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时间:2022-10-28 04:28:23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由美国次贷问题所引发的支付危机愈演愈烈,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导致华尔街主要金融机构不是倒闭就是被接管,从而出现了震 惊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金融动荡迅速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其对中国的影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总体而言,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

关键词:金融 国际金融危机 对策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非常高

欧美金融危机现在到了哪一步?究竟何时结束?对实体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加剧将使中国建设面临比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更为严峻的外部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涉及到我国对欧美出口的大幅锐减,过去依靠出口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很可能出现为仅能依靠投资来驱动。前几年因速投资所形成的产能过剩会加剧,主要工业品供过于求的态势会加深,2008年通货膨胀的现象会趋缓,转至2009年极有可能成为通货紧缩,从而更加剧宏观调控的难度。

(二)中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之中

截至2008年7月,达到1.9万亿美元,是越南以后的124个国家GDP的总和。而我国持有美国国债和“两房”相关债券在1.2万亿元左右,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中国大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财富急剧缩水。

(三)国际外部环境的恶化增加了我国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难度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与投资的拉动,靠内需拉动则是“软肋”。虽然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势头强劲,但维持消费增长的源动力在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目前股市、楼市低 迷,居民财产性收入普遍缩水,就业压力增大,人们可预期收入难以持续增加的大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向依靠内需拉动面临着种种困难。

(四)可能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冲击不大,但美国房地产市场大幅动荡与金融危机可能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产生恐慌心理,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我国房地产业大幅调整将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原因在于:房地产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高昂的房价让普通购房者望而却步,有需要没需求,致使房市低迷,房地产开发商面临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如果房地产泡沫不尽快稳妥地挤掉,购房者观望心态不消除,导致房市长期低迷,无疑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会急剧上升,水泥建材、钢材及装饰材料等相关行业会受到极大冲击,更让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急剧萎缩。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正面影响

中国是美国主要债权国,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过去美国逼压中国的局面变为向中国求救的局面,提升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发言权。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时代将逐渐远去,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因此,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对中国金融体系冲击不大。

三、未来数年中国将面临罚益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应采取如下举措

(一)未来“保增长”要优于“控通胀”

原因在于:中国的通货膨胀具有很大的国际输入型成分,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石油、铁矿石、煤炭等_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大幔下降,将阻碍我国PPI不断攀升,会促使CPI继续走低,再加上中国产能过剩,对外贸易出口下滑,故未来防控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大大减轻。我国未来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应一方面通过大幅降息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为减轻出口企业的压力,应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必要时要实行人民币贬值政策。另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要大幅调低房地产流通环节税负。同时,加大发行国债力度,以加强对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农业的补贴。

(二)始终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不动摇,未来外汇储备投资应趋于多元化

欧美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比重一半以上,但我国消费仅占GDP的15%左右。目前我国政府、企业与个人收入分配的-格局极不合理。因此,首先要改变“国富民不富”的状况。未来国民收入分配要采取向居民倾斜的政策。

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入一个篮子”,可以考虑按“三三制”原则储备美元、欧元和黄金。对外投资政策需更谨慎,需要有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可以考虑用我国的海外债券回购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企业的股权。对美国所有的在华投资企业,凡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企业,可考虑进行股权收购。同时,鉴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要尽快改变“五龙治水”的金融监管格局,建立统一协调的金融监管部门,以化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经济研究2001

[2]石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韦伟.金融危机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 下一篇:对财政税收制改革创新的认识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