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情景教学模式的探究

时间:2022-10-28 04:19:57

初中课堂情景教学模式的探究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注入,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以创设情景的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更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景教学;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的现实生活中,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可以将单调乏味的数学题目,演变成具有丰富情境的生活数学题,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桥梁,使学生在解题时感到有趣,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世界,从中发现数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设置问题情景,吸引注意力,导入课题

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有技巧性的课堂首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的问题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例如,教授有理数乘方时,课前提问:“你吃过拉面吗?你知道拉面是怎样做的吗?”

接着,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探求新知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具体内容把问题层层推进,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创设数学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经验的提炼与结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不仅有利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更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同时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一次函数的图象》这一课时,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创设数学情境要从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出发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保持数学味,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真正的数学情境中,学会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会有关的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中学数学中,很多数学问题都具有生活现实的背景和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些生活实例构成了他们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中要发掘问题的内在联系,抽象问题的本质,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比如我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景:课件播放,伴随着小提琴曲“梁祝”,屏幕上展现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蝶翼张合间,让学生欣赏美妙的对称,并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抽象出数学的本质属性,再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就水到渠成。

四、创设应用情景,引导学生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许多老师一说起情景,往往只是想到情景的引入。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教学效果就比较明显,但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出了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后,我是这样设计的:以班级座位的某一排为x轴,某一列为y轴,且分别规定了他们的正方向,随着x轴、y轴的不断变化,让学生画图找自己的位置并说出自己所代表的坐标。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比单纯出几道数学题让学生解答效果明显好多。再比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我布置了下面一道题目: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要求每六位同学组成一组,准备好活动工具: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测量步骤见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P126),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各组交流测量结果、比较每一种测量方法的优劣。通过这样的测量计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巩固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五、创设数学故事、典故情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调动了起来,积极踊跃地进入课堂新授环节。实践证明,在我们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相关数学典故的例子很多,比如在数与代数部分,可以介绍历史上各种记数法,使学生体会十进制记数法的优越性;通过对古埃及、古希腊以及中国古代大数目表示法的介绍与比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现代大数表示法的优越性;介绍历史上各种计算工具,使学生认识不同的计算工具对数学以及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

六、情境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数学问题起源于情境,情境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应结合情境学习的一般理论、结合教学主题合理创设情境。为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在创设情境时,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情境的真实型 。情境学习理论要求所创设的情境能提供真实与逼真的活动机会,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创设的情境越真实,学生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且越容易迁移到生活实际,从而达到情境教学的预期目的。而对于那种脱离真实情境且抽象化了的数学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2、注重情境的开放性 。由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情境的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努力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情境的开放性指设计的情境能让学生对待需解决的问题有不同的切入口,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分析、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诱发学生在理解情境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形成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3、注重情境作用的全程性。情境设计往往在数学课堂教学展开前进行,因此容易导致部分教师误以为情境设计只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相关的故事、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入新课。而情境学习理论要求所创设的情境“促进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扩大默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不应该只在新课发生前起作用,它应该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情境的作用能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4、重情境的可接受性。情境的设计应考虑学生实际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以利于学生将以前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受学生个人能力及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使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从而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同时不断丰富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施与... 下一篇:试论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