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待公安机关保驾护航

时间:2022-10-28 04:12:3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待公安机关保驾护航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待公安机关保驾护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作为担当“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政治使命的公安机关,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服从、服务本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找准结合点,寻求共同点、把握关键点,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履行职责,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全身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一、积极探索,找准公安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结合点”

选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突破口,是公安机关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公安机关必须在找准“结合点”上狠下功夫。

一是以宣传法律法规为切入点。农村是法治意识相对薄弱的领域,因此,以提高群众法律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是公安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进村入户,从观念上、习惯上和方法上灌输法治观念,引导教育广大群众依法办事。通过推进普法教育,提高群众法制意识。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广大民警要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广泛深入开展法律下乡和“进村入户”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要针对农村治安特点和农民个性特征,积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群众易于理解、容易接受、乐与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农闲时节、农村集市等有利时机散发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和民警提示卡、张贴悬挂防范警示标语和图板、播发广播稿,广泛深入地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宣传预防违法犯罪的方式、方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律和治安防范等知识教育,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治安防控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帮助农民提高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要坚持把执法办案、行政管理与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坑农、损农、害农以及从事农村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案例,广泛开展典型宣传、警示教育和以案释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积极配合宣传、文化等部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风气,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以排查调处纠纷为出发点。建设新农村,必须有安定的治安环境作为保障。农村矛盾纠纷往往牵涉面广、涉及人员多、造成危害较大,有时即使个人之间的矛盾争端也会引发或上升为宗族之间的冲突、村组之间的对峙,是影响农村稳定的难点问题。因此,必须从维护农村稳定的高度出发,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减少不安定因素。公安机关尤其是广大基层民警要深入村组,对当地治安动态,经常调研,随时摸排,及时发现,全面掌握,调研摸排工作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重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掌控。要建立“警民联调”机制,从农村选择一批离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治安积极分子、法律工作者等敬业、懂法人员担任调解员,发挥他们人熟地熟社情熟的优势及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及时获取矛盾纠纷的预警性、内幕性信息。对一些邻里、家庭、债权等简单的民事纠纷及早调处、就地化解。对一些涉及土地延包、山权地界、派系斗争等重大不安定因素,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在掌握影响农村稳定的难点、热点问题和一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之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查和研判,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托乡村两级谈心室,扎实有效地开展缓解矛盾、化解矛盾、减少矛盾、消除矛盾的工作,切实实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对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及早落实工作措施,开展法制教育,稳定当事人的情绪,控制事态的发展。对已发生的群体纠纷事件,要配合有关部门靠上去说服教育、劝解疏导群众,依法有效地控制局势、平息事态。对少数寻衅滋事、制造事端的违法犯罪分子依法果断打击。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严防酿成民转刑案及群体性械斗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以夯实基层基础为着力点。基层公安机关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公安机关要紧紧抓住“基层基础建设年”和公安部开展“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活动的契机,结合当地治安实际和公安基层基础现状,抓住最为重要、最为关键、最为迫切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下大力气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公安基层基础 工作做出成效。概而言之是“打牢九项基础”:打牢处置基础,提高对农村不安定因素的预警和化解能力;打牢刑事侦查工作基础,提高打击刑事犯罪的能力;打牢派出所工作基础,提高派出所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打牢治安行政管理基础,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打牢公共安全管理基础,提高预防和处置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能力;打牢治安防控基础,提高农村治安管控的能力,打牢保障基础,提高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牢公安法制基础,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打牢队伍正规化建设基础,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战斗力。具体而言:一要切实加强基层所队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标准,选好配强基层所队长;二要本着适用、安全的方针,为基层一线单位配备必要的武器装备、防护器材和办公设施;三要进一步精简机关人员,充实基层一线实战单位,确保基层所队实有警力占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比例达到85以上、派出所警力占总警力的50;四要通过苦练基本功,使基层民警真正达到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会操作微机;五要积极探索推行“一片一警”、“一片多警”、警治联勤、组建协警队、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等农村警务工作模式,细化目标,强化考核,责任到人,真正实现警务前移,强化农村治安巡逻控制;六要改革派出所勤务运作机制,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通过夯实基层基础,真正实现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切实筑牢以派出所为主体的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进而有效提高公安机关维护农村稳定的能力。

四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为落脚点。当前,农村地区治安形势总的很好,但影响稳定的不利因素仍还存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治安问题也可能会产生。公安机关要按照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民警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认识,拓展维护稳定的视野,创新维护稳定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维护稳定措施的落实,在开展经常性严打的同时,要抓住影响稳定大局的“敏感点”,突出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把社会治安控制在群众可以承受的常态水平之内,从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严厉打击农村、非法宗教和非法组织活动。各级公安机关要深入贯彻《宗教事务条例》,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的总体要求,在依法保障农民自由的同时,严厉打击、及时取缔农村非法宗教活动。要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__功”、“旷野窄门”等组织、宗教地下势力对农村地区和基层政权组织的渗透活动,依法严惩组织中的骨干成员,严防造成现实危害。要利用典型案件揭露组织、非法宗教活动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教育转化受蒙骗的农民群众,不断挤压、非法宗教、有害气功等在农村非法活动的空间。

二要严厉打击涉农刑事犯罪活动。针对农村地区刑事案件总量仍在高位徘徊,盗窃农业生产资料、因民事纠纷引发的斗殴伤害等案件多发,因争夺矿藏、地基和房产等而引发的群体性持械打斗屡屡发生,杀人、等严重暴力性犯罪时有发生,制假贩假等坑农害农案件危害严重的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集中打击和整治活动,坚决遏制农村多发财犯罪和严重暴力性犯罪上升的势头,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坚决打击和防范农村“两抢一盗”犯罪和恶势力团伙犯罪的发生,加大对盗割通讯电缆、破坏农田水力设施犯罪的打击力度。结合“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黑恶势力、霸痞团伙坚持露头就打,决不允许其形成气候,坚决铲除农村的各类“霸头”和流氓恶势力。及时发现和打击重点工程、重点发展项目建设中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到工程项目延伸到哪里,警务工作就服务到哪里。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因农村邻里矛盾纠纷引发的一般刑事案件,可着眼于依法从宽处理,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坚决打击和扫除农村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始终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群众抵制诱惑的自觉性,发动农村群众积极检举揭发线索,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整治“黄赌毒”和“__”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积极性,切实解决“黄赌毒”、“__”和黑网吧向农村蔓延的问题,保障农民财产安全,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新农村社会风气。要加强对农村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的管理,查禁各种色情活动和非法出版物,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形成关心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农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

二、求真务实,寻求公安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点”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群众的共同利益放在各项公安工作的首位。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在为群众谋求共同利益上狠下功夫。

一是把辖区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公安民警要深入到辖区群众中间,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朋友,听民之做声,知民之所思,察民之虑,广泛征求群众对农村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真切感受群众的情绪,确保“第一信号”的客观真实,从而积极主动地改进和加强公安工作,做到无论何时何事,都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凡是辖区群众拥护的事,就要多办、大办、办好;凡是辖区群众反对的事,就不办、禁办,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要根据群众的呼声和当地治安状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适时适地适情组织开展各类区域性专项整治行动和专项严打斗争,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为辖区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把辖区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公安机关担负着执法办案、综治管理和为民服务等重要职能,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公安机关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权益,是公安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安工作要时刻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切实履行打击防范各类违法犯罪的职能,提高对农村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不断创造稳定的辖区治安环境,为本地经济发展提高直接动力和效益。凡是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都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凡是有利益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事,都要真心实意地去干,增强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把辖区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所有制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妥善处理各种 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必须突出“服务”这一核心职责,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努力为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推行警务公开制度,派出所、刑侦、治安、交通、出入境等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单位,应时时、事事、处处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公安机关想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尺度和最高标准,除了要将各种收费依据、处罚权限、受案办案程序等公布于众外,还要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坚决摒弃处处以执法者、管人者自居的思想,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以“体察民情民意,促进警民和谐”为主题的爱民实践活动,组织民警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解难事、办实事,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结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努力搭建文明服务的“平台”,擦亮优质服务的“窗口”,切实做到尊重他人、礼貌待人、说话和气、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坚决杜绝“冷硬横推”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严格执行各项服务规范,诚实守信,不推诿扯皮,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取信于民。

四是把辖区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深厚的感情,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公安工作的第一标准。广大公安民警在工作中,要主动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交朋友、结对子,及时妥善解决群众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便民、利民、护民,同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农民群众的心里,密切警民关系和党群关系。要实行“首问责任制”、“工作承诺制”、“当面回复制”,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改革公安行政管理模式,降低办事门槛,公开办事程序。比如:要通过充分履行职能,进一步简化户口迁移手续,方便群众办理户口迁移,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加强和改进农村户籍管理。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切实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要主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流入地与流出地公安机关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协作机制,做到既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又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为现实斗争服务的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农收费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公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法治型、服务型公安机关。凡公安机关涉农收费项目,都要公布收费依据和标准,并严格规范收费流程,坚决查处和杜绝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民群众关于公安机关乱收费、乱摊派的举报投诉,要及时查清情况,该纠正的要及时纠正,该解释的要解释清楚,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做到既维护好公安机关的形象,又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立足本职,把握公安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点”

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条件,而公安机关是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的主要承载者。为此,公安机关必须在完善“四大网络”上狠下功夫。

一是完善群防群治网络。由于许多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热在县里、堵在乡里、冷在村里”,不能落实到基层,以致少数村组歪风邪气盛行,出现“打牌普遍化、封建迷信公开化、偷摸盗窃多样化、宗族纠纷经常化”的局面,这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格格不入的。因此,大力配合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建立“下功夫抓村一级、把大治安化为小治安、以小稳定促进大稳定”的新机制,成为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按先治后建再完善的原则,配合乡镇党委大力整顿瘫痪状态的村级班子,建好一个坚强的村委会和党支部,为群防群治提供组织保证;在村级班子的大力支持下,严惩各种违法犯罪分子,严厉打击村痞村霸恶势力,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为群防群治打开局面、奠定基础,从而逐渐形成以基层派出所为龙头,以村治保会、调解会、护村队(联防队)为骨干,以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为依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积极探索治安承包、村际联防、群众义务巡逻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模式。以农户为单位,组织开展院户联防、邻里守望活动,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治安管理,指导村组制订村规民约,树立“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观念,力求“管好村、护好院、防住街、看好门”,形成“治安问题有人管,群众纠纷有人问”的局面,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创造条件。

二是完善边界联防网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使边界地区历来形成“两不管”地区,是矛盾的“多发地”,纠纷激化的“是非地”,甚至成了犯罪分子的“藏身地”,顺理成章地成为各级公安机关最为关注的“敏感地”。历史上边界地区的因争山夺林、抢水夺地,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动辄堵塞交通,破坏矿山设备,引发群众性械斗事件,造成群死群伤,边际间矛盾不断加深,“火药味”十足,简直成了“敌我”,边界纠纷不断激化,双边地区成了“雷区”,民间矛盾不断升级,边邻地区老百姓成了“冤家”。经常惊动省市领导,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把维护周边的安定稳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是各级公安机关不可回避的头等大事。形成共识,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认真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综治委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周边联防协作”,积极探索创建社会稳定的新路子,打击各类犯罪,调处各种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持续安定稳定的周边地区社会政治大局。

“联防先联心,共建心贴心”。首先要从人头上熟悉,感情上贴近。主动开展周边乡镇互访活动,联络感情,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与理解,酝酿磋商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防联治的形式与做法,互相通报周边治安动态和敏感问题。边界派出所人事发生变动后,互相迎来送往,做好交接。“人走茶不凉”,人换心不换,保证周边联防工作的连续性。

联防要联网,共建联防机制。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组长由边界所在地乡党委书记担任,成员由政府、综治办、派出所、司法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加强村级治保会、调委会队伍建设,着力建立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乡、村、组三级治安联防网络,并把联防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一个 职责分明、网络健全的周边联防组织体系。

联防要联调,共处边界纠纷。解决边界地区发生的矛盾纠纷,重在及时调处,贵在协同配合。共同协商,达成共识,确立周边联防的工作规则:一是协助处置边界地区的各类,查处跨区域的刑事、治安案件;二是联合防范和处理森林火灾;三是联手调处化解山林、水土纠纷;四是协同加强边界地区的枪支弹药、火工品等治安管理;五是协助调解其它民间民事纠纷。在具体运行机制上,当边界地区矛盾纠纷一经发生,联合调委会常务工作班子,运用《工作规则》所赋予的权利和职责,迅速召集或指派双方的成员单位负责人(即纠纷涉及到的村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召开办公会议或现场办公,必要时吸收相关人员参加,及时研究调处的方案和措施,联合调处矛盾纠纷。

联防要联通,共享情报信息。联合调委会坚持定期排查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定期排查,随时疏导,把信息互通在最早之时,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状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和联络员制度,要把发现得了、处理得了、打击得准作为解决问题的最终出发点,及时掌握敏感地区、热点问题的动态,提高打击防范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联防要联手,共促边界繁荣。在联防工作中,要力摒地方观念,代之以团结、友谊,做到不推诿、不扯皮,只要一个电话,便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足够的警力,以最快的速度安全到达指定位置,同时本着“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可散不可聚”的原则,“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始终同周边乡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联手打击犯罪,共同协商解决治安问题和纠纷,重点妥善解决那些久拖不决的重大疑难纠纷,共促边界繁荣。

三是完善案件协查网络。随着人流物流的大幅度增加增快,跨区域作案、流窜作案屡见不鲜,公安机关异地办案、跨区域调查取证也成了家常便饭。公安机关在办理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过程中,要与毗邻地区的公安机关和其他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建立案件协查区和案件协查通报制度,相互通报信息,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比较固定的案件协查网络。尤其要加强跨地区案件、串案、窝案进行统筹协调、指挥和查办。积极争取毗邻地区公安机关对重大疑难案件的提前介入,通过调查取证活动、参与案件讨论、出席案件现场勘验、提出调查取证预案、协助确定调查取证方向、完善调查取证方略等方式,以引导相关部门及时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证据,迅速破案,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

四是完善情报信息网络。公安机关要本着公秘结合的原则,广泛选聘治安信息员,积极物建治安耳目,有意识地布建刑事特情,完善群众举报接警制度,及时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分析预测治安形势,形成高效灵敏的情报信息网络。要以社区民警或责任区民警为龙头,以治保主任为主体,以各类信息情报员为骨干,以联户群为依托,实行警务前移,将公安民警和基层治安力量、辖区群众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各基层派出所要组织骨干力量定期对本地刑事、治安警情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预测,客观准确地判断治安形势,把公安信息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动态性的情报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上一篇:县委关于城市建设推进年实施意见 下一篇:三城同创推进会领导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