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教学案例

时间:2022-10-28 04:05:11

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教学案例

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中学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通用技术是指除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不是专业的技术、职业的技术,而是指在技术系统或系统的一定范围内具有通用功能的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本着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以全新的理念重新界定了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诠释了技术教育素质培养的本质,这就决定了其教学实施的难度。

2007年9月通用技术课程进入了福建省的普通高中,正所谓教无定法,通用技术课程知识面广阔,作为教师,只有内化教材,深挖教学案例中蕴涵的技术原理、思想和方法,做好课前准备,并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案例,才能有效提高案例的应用效果。

案例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通用技术教材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大量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结合几年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下面就从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处理教材案例

在参加通用技术课程培训和交流的时候,有一些教师(大部分老师都是其他物理老师或信息技术老师兼任,并不是专职的)认为,新课程中的通用技术教材中的案例太过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内化。事实上,教材中的案例是教材编写人员精心选择了大量贴近实际生活的简单实例。这些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充满智慧的案例,是许多专家团队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后,以教材形式呈现出来的,隐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大家智慧的结晶。

比如在《常见结构的认识》中,自然界中的典型结构,蜂窝、蜘蛛网等,以图片形式呈现给学生,大部分学生看看觉得这个结构比较新奇,然后好奇下也就过了。而此时如果教师没有对其进一步的讲解、启发,也没有任何结论,这样的教学活动无疑是无效的。因此呈现信息后应该引导学生对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也从而总结出通过对自然界中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能更好地服务人类。

因此,教师对教材案例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应在教学中灵活深入地挖掘,在指导学生看懂字面意思的同时还要深入理解、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和方法。所以也建议教师应该认真阅读、理解和内化教材,比如案例提供了什么材料;案例涉及的概念、思想方法等;案例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教材中安排的案例有什么用意等等,同时教师可以阅读与案例相关的其他材料,通过阅读教参、相关论文著作、或网络等方式了解其理论背景、实际情况等,来深挖案例中蕴涵的技术原理、思想和方法,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重要的文本资源,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设计新案例

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维持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有句俗语“投其所好”,对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理解教材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案例替换或直接使用新案例。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有心人,对案例材料进行选择和相应的处理,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找到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进行设计,把握好角度,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知欲。通用技术课程中有些技术理论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并不是很成熟。所以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材表面进行教学,此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解决抽象性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展示事物的动态效果,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比如《经典结构欣赏》中的案例分析“赵州桥”,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来进行赏析,对于赵州桥,福建的学生并不是很熟悉,感觉学生兴趣缺缺。学生阅读完案例之后并没办法很好的认识理解到位,教学的实际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而刚好泉州电视台拍了个魅力泉州的宣传片,而这个视频材料对泉州的一些名胜古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也有专家学者的点评讲解,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就在学生身边的安平桥(也称五里桥)和洛阳桥。本身笔者刚好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通过对宣传片的适当处理,完成了一个有关泉州的安平桥和洛阳桥两座桥的相关视频材料。然后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信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视频素材,以及本身学生对这两座桥的了解进行赏析,学生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教学效果相对来说会更好些。

三、确定一课时案例使用量。

几年来,从平时参加的通用技术科的专家讲座、培训、外校听课等交流中发现,很多老师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技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可举例子很多,很多人就是一味的信息式的呈现案例,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好不到哪去。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使用贵在精,贵在典型、能说明问题、蕴涵深意,而不在于多少。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找准角度,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在案例的讲解上,要抓住重点,深入讲解;在案例的总结上,要落到关键点上,而不是泛泛而谈。

如《经典结构欣赏》一节的学习目标,是“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对案例分析的引导、示范,学生才有可能学会对案例的分析。因此,课堂中的案例不在于多,而在于教师对案例的分析有多深。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案例的分析,让学生透过案例的表面信息,看到隐含在案例之中的知识原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教师只有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案例的分析,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案例,从而落实“能对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进行欣赏和评价”的学习目标。

四、正确使用案例

在新课改教材中,每个结论的提出都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进而得出结论。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案例不仅仅是展示技术知识原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更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对话的平台,它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对案例的切入、讨论的开展、时间的分配等问题的思考,是有效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实际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养成。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讲一下案例的内容,接着就让学生举例子,然后便转向新的知识点,课堂教学效果就十分低下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这还是原来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少对话,学生即使有回答,也是被动式的,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不仅没有发挥案例应有的价值,更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在使用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除了对学生进行提问外,还应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尽量融入教学情境中,可以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材料。如展示实物或模型、现场操作演示、播放音频视频材料等。“但每种方式的使用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以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最后,为了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需要不断的、适时的制造认知冲突,把思考与学习不断的引向深入。像一个真正的技术工作人员、设计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学生的全程性和全员性参与。对问题的讨论的具体形式有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在讨论中或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必要的点评。点评应回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上,重点要讲清案例所贯穿的知识点,所蕴涵的原理、思想和方法,以及处理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了解和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步骤,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综合性较强,需要进行全面的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通用技术的教师应思想开阔,知识面较广,要不断去寻求通用技术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通过探究,不断积累和创新,不断去完善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的新课程才能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下一篇:九年级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