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低年级统计教学

时间:2022-10-25 02:13:09

刍议低年级统计教学

【摘要】在教学统计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并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加大难度,如此长期下去,必将有利于学对统计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地运用统计这种常用而又实在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统计教学

统计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为常用和实用的技能之一,因此统计也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其它原因,小学阶段的统计较为简单,加之统计的教学较为枯燥,教师易于忽略学生统计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统计知识掌握统计技能呢?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来低中高年级的教学体会,谈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1激发学生对统计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统计比较陌生,这对于教师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如处理不当,学生对统计学习可能会丧失兴趣,从而不愿主动学习;反之,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我认为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探究活动是问题的关键。

案例:

人教版版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设计了这样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如:为开联欢会,班级要买一些水果,大家喜欢的水果都不一样,到底该买哪种?要通过统计来解决。在通过调查统计后,我们得到了大多数同学喜欢吃桔子的结论,于是我们在联欢会上买了桔子。这样做,会让学生感到他所学的统计知识很有用,从而愿意去主动学习统计知识。教材中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买什么颜色的气球,调查同学们的生日都在哪个季节等。这些活动都很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学生与统计相关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收集整理数据、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动手操作与绘制图表、观察归纳总结、估计与想象及计算。

2.1注意估计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个简单的统计活动,可能同时培养以上各种能力。尤其要重视估计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仅满意于学生通过合作得到的一张统计表、一幅统计图,其实如果让学生根据图表和结论估计和想象一下,不但具有实际意义,而且会让学生有意外的收获。比如让学生调查班级中学生的家庭所在区情况之后,可让学生根据图表和结论猜测(或者说预测、估计)一下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1)如果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猜一猜他的家最有可能在哪个地方。

(2)猜测一下在学校中另一个班里哪个区的同学最多。

(3)猜测一下学校中哪个区的同学最多。

2.2注意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交流与合作,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非常必要。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分工合作的方法进行适时的指导。学生可先自己进行统计,再小组合作,从而体会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这里只提到了两项基本能力,不代表其它的能力培养不重要,而是教师常会忽略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所以特别加以阐述。

3重视学生学习统计的经历和过程

统计是学生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重要技能,统计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统计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人们会把学习统计知识看作是读懂、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作,而对统计过程和意义重视不够。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某项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观念”的建立需亲身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可以从实际出发,如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对这些资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整理,再对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的统计图表,使统计方法为所研究的内容服务,并寻找合适的例子来解释。让学生认识到运用统计方法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应将学生选择恰当的统计方式来处理和分析数据,以及了解统计的全过程作为统计知识教学追求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探索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动手实践操作是统计教学中的重头戏,新大纲强调统计教学要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4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统计知识的应用

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学会统计知识?熟能生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不断地应用这些知识,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了。在日常生活方面,调查自己家的小区内有多少辆车、多少个垃圾箱;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完全可以把个人评比设计成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如我们班把作业的整洁情况制成了条形统计图,作业完成得十分整洁,教师会在本子上打一个A,得到A的同学可以在自己的竖条里涂一格,或画一颗星星),把个人的借还书、交作业、带学习用品的“信用度”变化情况设计成折线统计图的形式,把日常小组加分、扣分以记“正”字的形式来进行等。

5结论

能用上统计的地方有很多,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的运用统计,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落实“学习生活中的有趣的数学,在生活中使用有用的数学”这一新理念。特别指出的是,小学生的无意注意高于有意注意,往往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因此每次实践操作不能总是老一套,应适当加大难度,使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综上所述,在教学统计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并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加大难度,如此长期下去,必将有利于学对统计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地运用统计这种常用而又实在的方法。

上一篇:刍议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