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着学生的幸福

时间:2022-10-28 02:53:08

幸福着学生的幸福

1988年9月走上高中语文教坛,算而今已22个春秋了。1993年9月在陶行知、叶圣陶两位大师教育思想的感召下,不知天高地厚搞起了“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实验。此一去就没有再回过头,也已整整17个年头了。这17年来,我坚守着让学生学得有味、快乐、高效、幸福的信念,像一个定心自家田园的农夫一样,潜心竭力地默默耕耘着自己的“生活化”,演绎着一个草根教师的故事。

再浅白也要教出语文味儿来

1997年11月,我刚从内蒙调到四川两个多月,须按惯例上一次公开课。讲什么呢?有人建议我讲篇文言文,理由是有讲头;也有人建议我讲篇散文……我谢过了这些好心人,还是毅然地选择了大家都认为没啥讲头的说明文《一个好树种――泡桐》。

上课伊始,板书课题,我故意丢掉了那个“好”字。此时,学生开始嘁嘁喳喳了,前排的同学还给我使眼色,并悄悄地指了指黑板――他们在提醒我,还以为我写掉字了呢。我见时机已成熟,赶紧用红色粉笔补上了这个“好”字,并诙谐地说:“这篇文章可全仗着这个‘好’字来当家呢!”于是,我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课文题目来预想(不许看课文):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又会怎么来写?这下同学们可来电了,七嘴八舌地预想起来。最后,师生作结:该写泡桐为什么是个好树种,具体写法是分别介绍泡桐的优点和功用。接着,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认真阅读,看看自己的预想对不对。嗬,学生读得那个认真哦,一边读还一边点头欣赏着自己的预想,开心极了!很快,我们师生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并一板一眼地认真概括出文章层次大意。大家都以为课该结束了,(包括听课的老师)哪知,我又于无疑处生疑,问了两个问题,一、这篇文章为什么不先逐点介绍泡桐的特征,而后再逐点介绍其功用?二、文章在逐点介绍泡桐的特点及功用时,为什么先详后略?嘿,这回就更热闹了,同学们讨论得那个激烈呀!结论也很快就有了:一、课文的介绍显得内容更紧凑,条理更清晰,笔墨也经济;二、按照主详次略的原则进行介绍的,说明文一般都是由主到次地介绍事物的特征及功用的。到此,我亮出了本节课的最后一张牌――模拟课文的布局、写法写一篇说明文《我们家乡的好特产――柑橘》,要求课上拟好提纲。结果,同学们很快就拟好了写作提纲,有几位还美滋滋地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提纲。

讲这则故事,我是想说,教材中往往会有一些文章比较浅易,但浅易不等于非典范,再浅易的课文也要教出语文味儿来,只要我们脑子里装满语文和生活的智慧。

三岁的孩子都会写议论文

都上高中了,竟害怕写议论文。自高考不限文体以来,这个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为此,我常鼓励我的学生:

三岁的孩子都会写议论文的呀。你们看,他首先亮出中心观点:我爷爷好。接着列出“我爷爷心疼我”“我爷爷喜欢我”“我爷爷相信我”等几个分观点,并分别有事实依据,最后作结论:你看,我爷爷好吧。如果再多一句嘴:要是别的小朋友都有我爷爷一样的好爷爷,那该多好啊!嘿,还深化、升华了呢。文无定法,但文有定规。议论文就是说理的文章,亮出个观点就得想方设法找理由说服人家,这找来的几条理由就是常说的分论点,这引言就是找个权威人物的话语来帮腔,这事实就是找个事例来佐证。不过,可要记着点,引言也好,举例也罢,千万别直接挂在观点的后边,要讲讲缘由,说说利害关系,这就是论证。论证就好比缝纫功夫,要把布缝制成合体的衣服,然后才好穿在身上,布是不能直接披在身上做衣服用的。文无定法,说的是写作技法的变化多样,不是指文章的基本范式。我手写我心,强调的该是真实地写,绝不是任我们胡思乱想,信笔涂鸦。我们还不是“文章家”,还是得先把规定动作练好,把论说文的基本范式练到位。道理很简单,不学会滑冰的基本动作怎么可以练习花样滑冰呢!几番鼓励之后,我就采用规定基本范式、一篇多次修正的土办法教学生写达标论说文。一次通不过就两次,最后通过的几名同学可能要修改四五次,我也耐心地面批,直至他们都过关!

高考作文不限文体体现了人文关怀,关注的是考生的机遇平等,绝没有导引中学语文教学只教写记叙文类文章的意思。可能记叙类文章好写一些,也可能容易得高分,但良知和学生的未来告诉我们,语文教师绝没有剥夺学生学写论说文的权利,我们固然要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人生负责!

娶媳妇放鞭炮就叫烘托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总是要接触一些概念的,像烘托、衬托、象征、意象、意境、细节等等。说实在话,对这些概念学生常是迷迷怔怔,半生不熟的。有学生就问我:老师,你说说到底什么叫烘托、衬托、象征呀?你说得通俗点、形象点、生动点。我当场就打了几个比方:娶媳妇放鞭炮叫烘托,烘托心情和喜庆;娶媳妇找个伴郎伴娘就叫衬托,衬托新郎和新娘的潇洒漂亮,记着,可不要伴郎和伴娘比新郎和新娘更潇洒漂亮哦,那可就是反衬了呀。至于象征吗,也好说,比如青松不怕冰雪,就常用来象征坚强、无畏的意志;月亮有圆缺,所以经常象征团圆和离别,不过要记着,象征物一定要与被象征的东西有相似的特性。这样一讲,学生就豁然开朗。有的学生都毕业十几年了,一见面还念念不忘“娶媳妇放鞭炮”的趣话呢,说起来神气活现的。可见,这娶媳妇放鞭炮还真的大有名堂,我们做语文教师的,一定要学会经常到生活情理中去找灵感,找智慧,搬救兵。不必说一些抽象的概念,就是死得不能再死的通假字,我也要设法教出生活的趣味来,以减轻学生的死记之苦,让他们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比如,我常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语境大胆地猜读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就是通假字也要大胆猜读。《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读不通了,就结合语境猜读:秦王在前面环绕着大柱子跑,荆轲在后面拿着匕首环绕着追赶。《扁鹊见蔡桓公》中,“还”又通“旋”,结合语境来猜读:扁鹊知道蔡桓公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治了,所以见到蔡桓公从对面走来,扁鹊就旋转身子朝另外一个方向跑掉。如果动辄就“同音通假”“形近通假”,且又一对一、一对多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那还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啊!

超过五分钟

背下来就等于浪费生命

请看王维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学生苦于背诵,甚至讨厌、拒绝背诵,不能只怪学生,板子似乎也该打在教师身上。比如,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我没有急于进入赏析,而是先令学生走进诗内的生活:刚下完一场秋雨,天已傍晚。由于天晴了,所以可以看到明月;因为刚下完秋雨,所以山石上有清泉流淌。也就因为这些,浣女们才会趁着月光浣洗衣物,渔人们才会趁着月光捕鱼。最后两句即景生情,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流连之情。如此对话交流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情理顺序诵读这首诗,限5分钟背诵下来,并强调不背下来等于浪费生命。5分钟后,我所期待的结果出现了!

其实,我们说话写文章都是讲究情理和逻辑顺序的,否则就叫做语无伦次。作家们也是人,他们写文章也好,作诗也罢,也得讲究这个“语有伦次”,决不可能信口胡诌。既然诗文已如此写成了,那读者也要依照这个规矩去读。语文教师是教学生会读的,那就得依照这情理和逻辑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规律。只有这样教读,学生才有可能背得高兴,记得扎实,甚至刻骨铭心,终生不忘。如果我们语文教师真的很关心学生文化积累和人文素养,那还是请回归生活,在策略和方法上多下些工夫,不要让孩子们背得太苦,太乏味,太缺乏快乐、幸福和信心!

我们做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其使命就是教学生学好语好人,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夯实语言和人格的基础。别玩得那么玄深,中学生毕竟不是阅历很深的人文学教授;别搞得那么花哨,色彩多了就没有自己的色彩了;也别总是重构出新,语文教学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是割不断的“金水”;更不要总以高考为名、急功近利地“考练”学生,高考优秀毕竟还远不等于今后的人生发展就一帆风顺!要做好我们的本务,完成好我们的使命,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我们心里有真爱――真爱我们的学生,真爱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这个“真爱”,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幸福,学得明白,学得扎实有效的。如果大家都有了这颗“真爱”之心,语文教学也许就不会再那么诟病之声不断,尴尬天下的“语文人”了。我不敢称自己是个真正的“语文人”,但我敢说自己一直在为学生有味、快乐、高效、幸福地学好语文而努力着,也一直在为他们的幸福而幸福着。

上一篇:说说旭午老师的“生活化” 下一篇:阅读:文化建构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