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预设与生成提高理答有效度

时间:2022-10-28 02:32:30

所谓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它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对话意识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关注课堂中的理答行为。自我校省级课题《课堂理答策略的实践与研究》开展以来,笔者通过课堂实践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科学的回应,但是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因此要提高理答的质量,使课堂更有效,智慧的教师还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并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有效地加以利用,变生成的资源为我们教学的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

一、关注预设,抓住理答生成的基本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学情来设计教案,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如果没有精细、周全、巧妙的预设,课堂上教师理答生成的质量就难以保证。理答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教师不可能预测教学的全部,但尽可能做到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一)理解编者意图,细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专家沈大安认为“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文本本身是作者无声的语言,是作者思想表达的一种形式。而教材中的文本已经经过了编者多方面、多角度的斟酌、筛选。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解读文本和教学时,先与教科书的编者对话,利用教材资源,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是进行有效理答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崔峦先生曾经说过:“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教师没有细读文本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理答?有些课看上去很热闹,其实说的全是套话和传声之话,这样的理答怎能说是有效的、成功的?

晋江市首届名师讲堂小学语文专场级教师武琼的《惊弓之鸟》一课,大家至今还记忆犹新。没有课件的点缀,对于学生已经上过的课,武老师就以孩子的疑问为交流的支点,整堂课依然上得精彩。她那豪爽的语言,敏锐的视角、深厚的功底、细致的点拨,无不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智慧。

课后,武老师这样反思:“回想这一次经历,让我深感语文教师细读文本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她认为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吃准年段目标;研读各册教材,把握知能要点。其中武老师对课堂中两个“直”的引导理解非常精辟,使学生不仅非常清楚地了解了文字的不同意思,而且激发了想象,在朗读时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正是由于细读文本,武老师才会有智慧理答,也成就了课堂的精彩。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工作琐碎、繁忙,很多教师匆匆看一遍课文,马上就写教案做课件,这样的课十之八九会出问题。因为“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语言感觉和语言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语言感悟和语言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语言悟性和灵性”。“文本细读”正是语文教师积淀语言经验、获取语言感悟、启迪语言智慧的重要路径和平台。语文教师只有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化的语言存在,课堂上才可能挥洒自如,有效理答,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预设“问”“答”

兵家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上课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因此,我们备课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即学生已经会的少讲或是不讲,学生不会的或者是想知道的要多讲,我们要充分考虑这节课给学生什么,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预想多种理答的方案。请看我校施芳芳老师在上《老树的故事》中的一个片段: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看到了一棵好大好大的苍天大树。这么大的树它有几岁呢?(孩子七嘴八舌地猜测着)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一棵树的年龄?

(孩子们说开了,但答案都不正确时)

师:大家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博士,以前可能看过这方面的课外知识,怎么知道树的年龄?

生:树墩里面一圈一圈的。

师:一圈一圈的叫——

(生齐答,但含糊不清)

师:(出示图):这就是年轮,里面有一圈一圈的,一圈就代表一岁。

生(突然站起来问):在哪里数?

师:这也是老师想问大家的,能不能砍了树数年轮?

生(齐说):不行!

师:是呀,老树会不开心的,咱们一年三班的同学都是爱护植物的好孩子。我们就用问的方式一起问问老树爷爷等待它的回答,问一问!

(全班齐读)

教师在这个环节积极理答,彰显深厚的教学功力。我想,她和武琼教师一样之所以能泰然处之,是因为她们课前都有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全面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而且认真“备了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对他们的疑问作了很好的预设。

二、关注生成,促进理答预设纵深发展

任何教学预设都可以根据学情加以优化和调整,而教师的理答正体现在这优化和调整的艺术之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发挥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促进师生互动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应对的主要策略有:

(一)关注倾听,实现生成

“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一位教师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问:“哪些地方令你感动?”学生答:“哈尔威船长死了令我感动。”孩子的意思可能是,哈尔威船长牺牲了,他很感动。但是他的表达有问题——词不达意。碰到这种问题,教师是急不得的,要听明白学生的真意,即使学生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也要往这个方向引领。所以,教师就接下去:“你是不是想说,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为了保护乘客,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你很感动?”学生点头,教师就让学生完整说一遍。事实上,在很多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开始不在教师标准答案范围时,教师往往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或否定学生的回答,而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年幼的孩子是很善于模仿的,特别是教师的行为,一个注意倾听孩子讲话的教师在无形中会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倾听的榜样,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倾听别人讲话,这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促进生成

“会听是金,会答更是金”。语文课堂是一个多元共生,充满变化的空间,必有很多动态生成,教师如能及时捕捉学生在对话中即兴的火花,机智而又巧妙地对此作出理答,层层深入,就能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并得到提升。

例如,在我校刘舒媚老师的《特别的作业》一课中,一位学生朗读:“今天,小朋友们有的带来了红红的桃花,有的带来了嫩嫩的桑叶,有的带来了细细的柳枝……”一句时,特地将“红红”读得比较重,“细细”读的比较轻、慢,刘老师顺势追问:“你为什么将‘红红’读得比较重,‘细细’读得比较轻、慢”,学生——(略)接着又问“通过朗读,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学生——(略)通过这样的追问,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周密的思考过程,对文本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使听者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我们将学生对“问题”和“话题”的反应状态视为可利用开发的课程资源,发挥教学机智,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理答。比如:学生回答精彩时,及时激励评价给予信心;当学生认识肤浅时,追问校正促其发展;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循循善诱启发“学会”;甚至有时当课堂发生意外时,顺水推舟,抓“意外”促生成。

(三)总结评价,升华生成

对师生互动交流的情况及时给予总结评价,既要激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题意义建构,又要坚持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避免“满堂夸”的伪评价倾向,对生成问题的价值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有效性评价,以促进师生互动生成的升华。如薛法根老师曾执教过一堂素描作文课,他对一位学生写的作文作如下理答:

生(读自己的习作):就像小朋友和小朋友玩一样。

师:这种感觉多好呀!你很善于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

生(继续读):……别看他长得高,却一点也没有架子……穿着也很体面……但他却也很想绅士……

师:好好读,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善于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好。

生(又读):……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常常引得我们哈哈大笑,紧张的情绪顿消……

师:他重点写的是老师哪个特点?

生(齐答):幽默

师:抓住一个特点和一个侧面描写这个眼光就是独特的。

薛老师仅仅抓住两个学生的语言,给予点评,既是对学生作文的高度赞美,又引导学生恰当应用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感情,这是一种大道无痕的境界!

总之,“精心预设”和“灵动生成”是实现有效理答的两个必备条件。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营造成“精心预设”与“灵动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备课,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凸现目标,为课堂理答的灵动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实践,不断反思,应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有效理答,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上一篇: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论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