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家长怎样管束调皮孩子

时间:2022-10-27 10:31:18

当孩子不听规劝,故意犯错时,父母理应及时干涉,否则就有失管束之职。但是父母应该如何干涉呢?如果讲理没用,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惩罚不是动粗,揍孩子一顿了事,即使真的有必要动粗,也要讲究技巧,使惩罚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否则就是父母在发泄愤怒情绪,只会伤害孩子。在许多国家,打孩子是犯法的,那么他们是如何管束调皮孩子的呢?

——编者

新西兰:让孩子体验后果

贝尼有两个孩子,儿子两岁,女儿半岁。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别人,贝尼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贝尼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为止。贝尼认为,孩子胡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种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贝尼的儿子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贝尼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贝尼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贝尼一般不会强迫儿子执行自己的命令,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贝尼就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再把石头朝水池里扔了。

贝尼认为,孩子并非成人想象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他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李明)

日本:给孩子留下尊严

在日本家庭里,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游玩的计划,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责罚孩子。

筑波是一位两岁男孩的妈妈。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责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刘梅)

加拿大:惩罚有度

加拿大是个不允许体罚孩子的国度。以往时常有家长因为体罚孩子而被警察带走的事情发生。不过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规定,对2~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度地进行体罚。体罚孩子的程度可重可轻,问题是这个度很难把握。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幼儿园向老师告发父母打骂的话,有关部门就会立刻介入。情节严重的,父母甚至会丧失抚养权。波罗的一个朋友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毕竟已经在警察局留下了案底。

波罗认为教育孩子守规矩应该制订一个长远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步走。首先,他会给儿子立下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让儿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底线究竟在哪里,一旦越过这个底线,他就会受到惩罚。前不久,波罗经历了一件让他十分难堪的事情。

那天波罗带两岁半的儿子在一家餐厅吃饭。小家伙一坐下来就开始玩他的刀叉,还故意将刀叉扔到地板上。波罗不动声色地从地上捡起刀叉,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并用坚定的语气对儿子说:“不,不要这样做。”但是小家伙置若罔闻,继续拿起刀叉往餐桌下扔,还生气地喊叫起来。餐厅的客人纷纷朝父子俩这边看,有的已经不耐烦了。波罗向大家道歉,然后平静而坚定地将儿子的刀叉拿走,从椅子上站起来,抱着儿子走出了餐厅。

波罗将儿子抱进停在外面的自家汽车里,严肃地对儿子说:“吉米,你把刀叉扔在地板上,影响了其他人。我告诉过你不能这样做,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希望你学会服从。现在我要让你明白我说‘不’究竟是什么意思。”波罗在儿子的小屁股上以适当的力度拍了五六下。受了惩罚的小家伙安静下来,他立刻明白了爸爸没有跟他闹着玩的意思。

(张宏)

德国:界限教育从小开始

德国孩子对事物的理性反应能力在各国的同龄人当中非常突出,这要归功于德国父母的界限教育。德国家长普遍给孩子制订以下三个规矩:

1.做完作业再出去玩。雨过天晴,面对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学习的一个德国孩子和一个美国孩子的反应将会截然不同。美国孩子会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会,而德国孩子很可能会想到:我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德国的孩子会用如此强烈的纪律意识来约束自己呢?这是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分不开的。

帮助孩子培养理性的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像种树一样,需要悉心栽培,需要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在某些时候甚至还需要绑缚以实施限制。德国孩子在学校里有较充分的空间来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

2.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有人问德国学生关于逃学的问题,德国学生的回答是:“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德国家长的一致看法是:有一个孩子不接受教育,将来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祸害。所以,如果有孩子逃学,成年人看到都会对其严厉呵斥,警察会将他扣留,学校会责令学生马上返校,而家长还要受到罚款或加税的处罚。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在上不上学的问题上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时间一长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成自己的本分。于是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和秩序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3.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对于管束孩子,德国人赛里希先生的建议是:“尽管奖与罚都不宜太频繁,但它们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长常用物质奖赏来激励孩子获得好成绩,或是以此让孩子做些家务,但是这样会使孩子前进的动力仅停留在外部奖赏上,体会不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同时他们也会产生错觉,以为不论主动干点什么都应得到报酬。孩子必须懂得上学读书、品学优良是为他自己,而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当然,如果孩子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或是做了如清理花园、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贡献,也应当享受奖赏的快乐。可以给他们发奖金,也可以带孩子去一个他很向往的地方。对孩子的惩罚也要讲究原则,否则惩罚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惩罚之前应该先对孩子予以警告,在孩子犯错以后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对他讲清楚家长的要求和实施惩罚的原因,惩罚的开始和结束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弥漫着怨恨的气息。”

赛里希先生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几次起床太晚,赛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惩罚便纠正了他的错误。她告诉菲力克斯:“我不能开车送你去学校。我很遗憾,但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选择,是放弃你的早餐,还是迟到。”的确,奖惩的原则是让正直、诚实、尽职尽责等观念深入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李可)

美国:管束孩子的10项原则

美国人崇尚自由和民主,但他们同样需要对孩子有所管束。在管束孩子时,他们基本上遵循以下10项原则:

1.归属原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使孩子从小就对家庭建立起可信赖的归属感。

2.希望原则:经常鼓励孩子树立成长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平等原则:与孩子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想法并加以引导,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地指指点点。

4.管束原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主要是父母的责任,不要把这个责任推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

5.榜样原则:孩子的言行往往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因此,父母们一定要以身作则。

6.惩罚原则:不懂事的孩子有过失时,可以批评和指正。对于故意犯错的孩子,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但是,不准体罚孩子。

7.后果原则:每教孩子做一件事,都要让他们了解可能产生的后果,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要想到后果,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8.界限原则:教育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知道要敬畏道德和法律,让他们懂得这两个界限就像公路上的红灯一样,是永远不可闯线的。

9.20码原则:尊重孩子的独立愿望,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是不要放松监护责任。“20码”(约合18米)只是个象征,意思是要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

10.四W原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什么时候回家(when)。

上一篇:初中英语语法总结(动词的时态) 下一篇:我的秘密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