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四大经营假象

时间:2022-10-27 10:10:2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四大经营假象

在2015年两会上,总理说:“最近互联网上流行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随即“互联网+”就成了整个企业界乃至全社会最炙手可热的词汇。

一个“+”,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也存在极大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制造业、零售业、金融、教育、电信、传媒、医疗、餐饮、外贸,甚至于农业,一旦与互联网相“+”,便产生物理与化学反应,通过连接、转化、创新,发现新渠道,探索新模式,创造新形态。移动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术”和“器”,更是“道”和“场”,作为工具和手段,伴随着网络和终端而无所不在。然而,当今很多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创业型企业在拥抱互联网春天时,或是将目光聚集在百度、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大佬身上;或是将焦点聚焦在小米、雕爷牛腩、逻辑思维等大咖级企业身上。

可是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中小微企业、创业型企业能真正地从中获利呢?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企业仿佛见到了又一次商界龙卷风的到来,所以都想象着能否“站在风口”,成功借势飞起来。当我们还没来得及感叹互联网时代的风起云涌、瞬息万变,很多中小企业便迫不及待地要涌进移动互联网的湍流中,于是,传统企业纷纷折戟移动互联网,要么没飞起来,要么没有飞多高就摔了下来。

这两年,由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几个商机词汇频频出现于各大媒体,如:“‘大数据’大收益”、“粉丝经济”、“社群效应”、“鱼塘理论”等,而这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给中小微企业以及创业者带来真正的商机,反而是让许多企业走入了经营误区。究其原因,是被时下歪曲、夸大、错误地解读经营现象所至。

“‘大数据’大收益”的假象

大数据热潮不断升温,正当人们还沉浸于讨论多大规模的数据才是“大数据”时,大数据时代已悄无声息地来临,先知、先觉、先行和先试者既可能率先受益,也可能率先迷失,关键在于能否看清创新方向,并找到适宜的经营模式。

不可否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带来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新认识。因为,大数据使人们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转向关注相关关系,这无疑是对人类关系结构变革的深刻洞察,因果关系通过金字塔建立,相关关系则通过扁平化实现。

面对历史戏剧性的变革,企业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大胆探索大数据商业应用的尝试值得鼓励,但是一些预见在未来也许会落空,因为,“大数据”的本质是思维、商业模式和经营格局的大变革。

移动互联网时代依靠客观数据而非主观想象分析把握行业本质,的确是经营发展的一次质变,对产业界、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数据一方面能指引行业宏观发展趋势,令从业企业掌握行业脉搏,提前布局运筹帷幄;另一方面,数据可为广大开发者在实际开发和运营工作中提供参考和论据。但是,针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决策却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专业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工程。这么一个庞大而又系统专业的工作,一般的中小微企业是无法承担与实施的,所以关于“‘大数据’能带来大收益”的观点,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冲击,企业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大数据的思考不仅仅要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要上升到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上,要做到传统企业与信息产业的无缝连接,真正要变革的是企业的经营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改变经营企业的思维模式,要远比对“大数据”盲目追捧与崇拜、不切实际的“攀关系”要来的更加实用。

“粉丝经济”的假象

说到“粉丝经济”,必谈及小米手机及雷军。很多人鼓吹小米的成功缘于“粉丝经济”,但很多企业因模仿小米最终折戟市场。小米真正成功的核心并非是“粉丝经济”与兜售“粉丝”的参与感,而是小米在恰当的时机(微博红利和流行刷效果的时代)找准了市场,找准了各种青春的定位,烙上“青春的逼格情怀”,最终包装成为一个“粉丝经济”的代表。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和公关行为。小米真正的核心是在符合市场环境的情况下做了一款不错的手机,卖了一个便宜的价格。反过来讲,就算小米的成功是“粉丝经济”的成功,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在商业领域“任何模式、产品、服务的第一个成功者都是很难被模仿成功的”,众多大企业都领教过模仿失败的惨痛,更不用说中小微企业了,再加上粉丝的建立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容易创建,因为创建粉丝至少要具备:明星效应、公关事件、权威影响等条件,中小微企业是很难具备这些条件的。所以“粉丝经济”对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商业假象。

“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假象

移动互联网的产生源于技术的创新,任何技术的创新都将给人类带来新的思维。就像蒸汽机、电力的发明带来了工业革命一样。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运用与普及也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思维,特别是商业思维。

但是,今天当我们打开微信朋友圈、各种订阅号等全是关于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命题,这些命题多是在歪曲事实本质的现象上误导读者的伪移动互联网思维。例如近期在微博、微信上大肆鼓吹雕爷牛腩、黄太吉是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成功一样,给人们创造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假象。而现实是雕爷牛腩的创始人在这之前就是化妆品领域的成功人士,有着深厚的商业功底。花500万元买牛腩配方,定制所有的餐具,说明其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请明星大咖试吃半年,说明有超强的商业概念创造力与公关点爆能力。而黄太吉的创始人是广告人出身,店面的包装、形象和广告文案都出自专业之手。所以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成功真不是一般潘看匆嫡呙N年的积累可以匹敌的,也不是一般的中小微企业可以模仿的,更不是什么移动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如果说非要给他们的成功做个归纳,我个人认为是运用了“创新经营方法论”中的“做什么不像什么而又是什么”,即借助异业思维开发独特概念,创造独特品类引领另类需求,造势公关点爆市场。这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没有一定的实力基础,这个所谓的商业神话不会延续太久,即使是具备相同的条件,换个人结果也许完全不同。

“鱼塘理论”与“社群经济”的假象

说到“鱼塘理论”与“社群经济”,一定会谈及逻辑思维。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几个小时,几百万元收入囊中。“鱼塘理论”与“社群经济”由此蔚然成风。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在社群“时尚与疯狂”的当下,我们每个人没有进几个群似乎显得很OUT。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却发现,不管是所谓的弱关系也好,强关系也罢,结果是,这边有10亿手机网民,那边是自己企业影响1000人都难。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今天的“鱼塘”养不了“鱼”?今天的社群不能更多的带来收益了?因为今天很多人已不再遵循社群的“圈层文化”法则,致使社群价值变异成为某些个人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牟利工具,他们利用社群忽悠一帮潘坷蠢奂谱约旱挠跋炝κ迪指鋈死益,致使社群价值已不存在。

拥抱互联网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能只看表象,不要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营假象蒙住双眼,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企业量体裁衣。

在某些阶段,创新经营模式比具备引领科技未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往往更重要。因为,要成为时代的造物者需有太多偶然和必然因素,甚至要具备某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与其不切实际、充满幻想地仰望BAT这三颗巨星,倒不如“耕好自家的地”,否则,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你却错过了最佳的播种期,在别人饱尝收获喜悦的时候,你看到的只能是满目的荒芜。

2015年伊始,BAT三家各有市场动作。百度发力O2O服务,推出3.7女生节带动巨大的电影票市场,线下服务交易成效初显。阿里前期大规模造势的3.8生活节,最后却话题声势寥寥,细节数据缺失。目前阿里的动作还包括与上汽集团牵手,宣布合资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双方将合作开发互联网汽车。微信朋友圈,继推出“宝马”等信息流广告之后,再推出了英菲尼迪广告。另外,在两会上,针对总理提出的“远程医疗”,李彦宏建议全面开放医院挂号号源,让病人找到最合适的医生。对此,马化腾也认为要用移动互联网解决看病难问题。两者对于进军移动医疗领域均野心勃勃,但这也是巨头对“互联网+”认同的一种。

从三家大佬的相对优势来看,百度是技术驱动型巨头,腾讯依赖产品驱动,阿里则是商业模式与平台驱动。将线上的巨大的流量资源与客户服务能力、商业模式、技术能力与线下连接,这是目前BAT三家都在做的事情。

聚焦到中小企业身上,与其在高新技术引进的高成本门槛外磨拳擦掌,成为巨大流量资源的垫脚石,倒不如在客户服务能力、商业模式与资源嫁接方面做些文章;与其仰望星星,倒不如适时低头看看脚下的路,脚踏实地、开拓进取。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行业的大佬们成为了企业家谈论的高频词汇,对于蓝海市场的开拓,还是要多关注企业自身的成长基因的差异化以及个性化,大多数情况下,成功是不能够复制的,无论打过去营销的“空间”牌,还是现在互联网营销的“时间”牌,中小企业,包括目前对创业有着无限热情的大学生们,都要能拨开云雾的缭绕,识破经营的假象,真正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本质,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真正懂得移动互联网思维的精简与精准,做好产品,找对受众,以诚信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找出撬动受众的引爆点,布局好全网营销策略。

上一篇:管清友:结构性慢牛可期 下一篇:创新,就是做好手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