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设计与编写学案

时间:2022-10-27 06:33:00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设计与编写学案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拓展巩固,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将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设计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案,即学案。

然而,当前在设计和编写学案时却存在着多种误区:一是把教材上的内容搬到学案上,缺乏对教材的提炼及创新改造,教师只是扮演了一个搬运工的角色。二是大量堆砌习题,使学案成为大量习题的集散地,即习题式学案,不但不能起到“导学”的作用,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唯教师是用,只考虑教师如何传授,不考虑学生如何学,又回到了原来传统教案的老路上。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如何设计和编写学案呢?

一、学案设计的准备

设计学案前,首先要摸透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以便于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其次要吃透课标和教材,明确三维目标,理清知识脉络,准确把握重难点,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拓展提升点。

二、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学案设计要基于学生学。体现以生为本,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重点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的问题。

为了达到导学的目的,对教学内容宜进行问题化设计。重在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反馈巩固,依据学案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循序渐进原则。为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学案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体现学习的递进性。

学案宜进行分层次设计。根据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学案宜进行分层次设计,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差生吃得了,优等生吃得饱。

要设计具体有效的学法指导。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具体有效的学法指导,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案设计要围绕三维目标。目标设置要可测,以便于紧扣学习目标来设置学习问题、学习过程和反馈训练。问题设置和反馈训练要可测,以解决学生学得如何的问题。

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如有些问题在教材上可以直接标写勾画,教材中的材料、习题可以直接标注等。

学案设计的过程,也是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改造的过程,将教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将教材系统转化为适合学情的教学系统,转化成通俗、易懂、具体的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三、学案的基本栏目

围绕学生有效学习,学案可以按目标感知、重点、难点、铺垫导入、问题导学、知识梳理、拓展提升、训练反馈等栏目进行设计,问题导学、知识梳理、拓展提升、训练反馈是重点栏目。

四、学案设计的基本程序

1.依据课标,整合不同章节的教材,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易错点,为学案设计和重难点突破找到支点。

2.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递进关系。

3.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间的联系和递进关系,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易错点设计成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

4.针对设计的问题,尤其是重难点和易错点设计合适的学法指导。可以是知识铺垫、思路点拨、疑难解读、易错点提示、记忆口诀、学法介绍、知识缺陷补充等,起到激兴趣、导学法、引思路的作用。

5.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的原则,精选教材和教辅中的习题,按对应的知识点和难度梯度编写反馈检测题。

6.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编写拓展提升部分,拓展提升部分根据学科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即兴写作、仿写、实验设计与探究、材料分析、实践应用等。

7.将导学方案、反馈检测题和拓展提升部分一起整理打印,形成学案。

五、学案设计和编写的注意事项

1.为保证学案质量,明确学案内容和编写责任,学案上要注明节次、课题、设计人、审查人、时间等。

2.知识梳理部分根据学科和内容不同,可以采用问题化设计、要点挖空、填图、习题等多种形式,但都要达到引导学生梳理教材文本的目的。

3.学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层次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

4.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突破重难点的可行方法。

5.问题的设计既要有坡度又要有启发意义,要注意知识的铺垫,重难点必须有学法指导,疑点和易错点要有提示,以便于引导学生顺利解决问题,让学案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拐杖”。但也要防止过度问题化,不必要问题化的简单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忆和阅读。

6.反馈检测题要紧扣教材内容进行选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切忌重复训练,题量不宜过大,以10分钟以内完成为宜,要避免习题的简单罗列。

7.学案必须使用电子稿,编写格式(页面、字号、字体、标点等)要统一,便于资源共享和修改完善。

8.为保证学案编写质量,要建立学科组长负责的把关机制,不过关的学案不能交付印刷和使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立新学校)

上一篇:由七个孩子的“民主”诉求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课堂公平:教育公平的底线